一一听雨斋诗社

梆声激越传千里,河北文化永流芳
《名家有约~高文俊专辑37》
听雨斋诗社【2360期】
【作者简介】高文俊,内蒙古包头市交通运输局退休公务员。当过农民,教师,恢复高考后考入内蒙古交通学校(现为内大),毕业后分到国家机关工作,一直从事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爱好文学历史,在岗期间每年有近百篇豆腐块新闻发表于地方和行业报纸。退休后,仍笔耕不缀,被单位返聘为史志办主任,现定居北京哄孙子。
七律二首 河北梆子《牙痕记》观后
文图/高文俊
河北梆子《牙痕记》是在传统淮剧《牙痕记》基础上吸收了秦腔《牙痕记》精华部分而改编的一出新编历史剧,该剧以新科文武状元林文举与陈怀忠的孝心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两位状元对于寡居母亲养育之恩的深切感念。奏请皇帝给予旌表,其孝心感动皇帝,使得二人得以接母晋京受封。武状元陈怀忠赴宴林文举家,宴席上,林文举之母姜玉凤发现陈怀忠手腕上的牙痕,怀疑此为早年她所遗弃的幼子。两人的冲突引发孝道与亲子关系的探讨,一时难辨真伪,只得请求皇帝裁决。

金殿之上,姜玉凤与另一位母亲柳瑾娘由争子转为让子,为了对方的幸福,甘愿放弃骨肉,放弃至爱。这种母爱不仅展示了母性的伟大,更体现了在岁月洗礼下对对方的深刻理解和宽容,以及隐忍与奉献的高尚品质。她们的故事,不仅触动人心,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牺牲。剧中结尾,皇帝审时度势,将两位母亲同封为诰命夫人,两家合二为一。《牙痕记》不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次对于人性、家庭与社会关系的深度探讨。通过戏剧冲突与情感交织,揭示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以理解和宽容为桥梁,跨越误解与冲突,实现和谐与共赢。2024年12月11日晚,笔者在北京市红剧场有幸观摩了由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优秀青衣演员代谦谦(饰演林母)、王思佳(饰演陈母)和优秀小生演员董志伟(饰演陈怀忠)、牛佳森(饰演林文举)以及刘超云、张志超新编传统剧《牙痕记》,看后,对两位母亲隐忍宽容、理解奉献的高尚品德深深折服,为此,赋诗一首,以褒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一
母子连心人之长,牙痕记里话凄凉。
争子有因情难尽,让子互谅意未央。
台上演员情真切,座中观众泪沾裳。
梆声激越传千里,河北文化永流芳。

解析:这首七律是观看了河北梆子《牙痕记》后的有感而发。首联“母子连心人之长,牙痕记里话凄凉”点明了剧目的主题和剧情的凄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争子有因情难尽,让子互谅意未央”则进一步描绘了剧情中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剧中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
颈联“台上演员情真切,座中观众泪沾裳”转而描写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通过“情真切”和“泪沾裳”两个细节,表现了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观众们深受感动的情景。尾联“梆声激越传千里,河北文化永流芳”则是对河北梆子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的赞美,强调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牙痕记》剧情的感慨,又展现了对河北梆子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其二
牙痕记里诉悲桑,母子分离痛断肠。
血染牙痕留印记,日思夜盼待儿郎。
十八未见亲娘面,重逢之时泪满裳。
人间至爱无疆界,母子情深永难忘。
解析:这首七律尝试从《牙痕记》中的核心情感——母子分离与重逢的悲喜交加出发,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首联“牙痕记里诉悲桑,母子分离痛断肠”直接点明了作品的主题,即母子分离所带来的巨大痛苦。颔联“血染牙痕留印记,日思夜盼待儿郎”进一步描绘了母亲为了日后能认出儿子,在儿子手腕上留下牙痕的深情举动,以及她日日夜夜对儿子的思念与期盼。颈联“十年未见亲娘面,重逢之时泪满裳”则转到了母子重逢的场景,十八未见,重逢之际,泪水难掩,情感真挚动人。尾联“人间至爱无疆界,母子情深永难忘”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与升华,强调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感是人间至爱,难以忘怀。
202412月12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