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时光
文/兰馨草堂
开篇:故乡的回忆
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我的童年篇章在故乡的潘沟小学悄然翻开。学校静静地坐落在一队与二队的结合部,被上边沟与下边沟的臂弯环抱,背后是那座巍峨的山梁。潘沟河,这条源自秦岭主峰五龙山麓的清澈河流,从学校门前蜿蜒流过,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轻轻拂过岁月的长河。每当记忆的风吹过,心中便涌起一股温暖的涟漪,那些纯粹而真挚的日子,恍若隔日,历历在目。
校园环境:岁月中的静谧
校园的建筑群座北向南,自西向东一字排开,五间土木结构的瓦房静默地伫立。最西边的一间被巧妙地隔成前后两个小半间,它不仅是教师的办公室,也是他们的宿舍,见证了老师们日夜辛勤的付出。紧挨着的是一至三年级的教室,再往东是四至五年级的教室,每个教室都充满了知识的气息。
最东边的二层阁楼上,是我们大队的合作医疗卫生室,有楼梯直通那里。大队部坐东向西,面向大河方向,象征着它与村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学校与大队部之间的拐角处是男生厕所,四周无围墙遮挡,卫生条件极差,稍不留神,脚下就会踩上粪便。女生厕所则位于教室西北角,相对隐蔽。
教室南边,即正前方,有一片空旷的场地,那就是我们的操场和篮球场。那时学生众多,篮球却寥寥无几。课间休息时间,很多学生根本就拿不到球,我记得那时好像我就没有摸到过球。操场的西北方向与小路间有一块学农基地,至今我都还记着自己的那片责任田,那里见证了我对农业的初步了解和劳动的辛勤。
操场的东南边是卫生室的医药基地,种类繁多。每年夏天,紫藤花就会悄悄地爬上篱笆墙,有紫的,白的,粉的,给校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党参、大黄、山药,还有当时叫不上名的中药材,它们在阳光下葳蕤,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教材。
校园的南边大路旁,紧挨着药材基地的埝堎边,是一颗粗壮高大的柿子树。它见证了四季的更迭,风景各异。后来在大队部东侧又陆续建了四间房,有磨面房、小卖部及大队功能部室。曾经有一度,刘贵堂老师的宿舍还设在那里,他的存在给校园增添了一份温暖和亲切。
这个校园,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学习的氛围。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变迁。
学习生活:知识的探求
那时的课堂,基本上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学习,复试班教学是那时主旋律。老师的教学方法至今仍记忆犹新,他们用自制教具、自编教材,将知识传授给我们。课堂上,遇到疑难问题时,高年级同学有时会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那份互助与关爱,让人倍感温暖。课堂纪律有条不紊,大家都在为了学习而努力。
那时,还有一些半工半读的年龄较大的学生,像我的大哥、邻居大启哥、跟牛表哥、胜利表哥、辛卯大哥,狗娃哥、还有去世近半个世纪的跟牢表哥等,他们一天两头放牛,中午来校上学。他们为了家庭,为了弟弟妹妹,而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人感动,也让人敬佩。
那些日子,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份坚持和努力,那份互助与关爱,构成了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的我们,虽然没有晚自习的束缚,但校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做游戏、跳集体舞、排练节目、进行体育训练,如跳高、跳远、过山车、狼吃羊游戏、压油油游戏、抓石子。那些简单的游戏,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记得有一次,因为早操动作学不会,我还受了罚站,那是一种别样的鞭策。
放学的路上,同学们唱着陕北民歌或者样板戏,歌声在田野间回荡,我们的心情也跟着飞扬。有时我们会在生产队的麦场上分成两派摔跤,一较高低后,才悻悻回家,意犹未尽。冬天,我们按照棉帽子的颜色分成两个阵营,打嘴仗,有时我们看了电影或者一本连环画后,或者学习完批林批孔文章汇编后,也会给同学起绰号,有时会弄得对方不高兴,甚至好长时间不来往,那都是常有的事。为此后来学校开展揭摆查和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时,我们带头的几个还做了检讨,现在想起来真好笑,真幼稚。
我们有时会一起干一些“坏事”,比如偷吃李家的萝卜,王家的柿子,掰陈家的玉米,砍赵家的柴火,砸张家的核桃,偷吃马家的炒面,监守自盗客人的锅盔等等,这都不是什么秘密。那些小小的恶作剧,现在回想起来,却是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那时没有钟表,我们凭感觉判断时间。有时天不亮就上学,冬天冷,我们提着火盆,一炉火都烤完了,天才亮。课余时间,我们晒太阳、挤油油,炒玉米花,有时玉米花爆炸的灰把脸染成花脸,彼此心照不宣,童年的乐趣,如数家珍。家庭条件好的,会口袋里揣上干粮,我和三弟口袋里常常是炕洞里抗干的柿子,就这样熬过了多少个无名的寒冬。
那时木炭不够,为了取暖,我们会把栲树截成断节,睡觉前埋在炕洞的火炭灰里,第二天早上刨开就是红红的木炭。我们一队路途遥远,经常迟到,被罚站从而被二三队同学耻笑,这些都不稀奇。那些日子,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学习的氛围。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沧海桑田。
那时,春季的入学仪式标志着新学年的开始,每学年仅有两次考试,但这两次考试却承载了同学们的期望和家长的关切。我记得,每年年底,我总能获得一张奖状,那是对我一年来不懈努力的最高赞誉,也是父母脸上最灿烂的笑容。尽管考试和作业带来的压力不容小觑,但那种通过自己的奋斗赢得认可的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每当我的目光落在那张鲜艳的奖状上,所有的熬夜苦读和疲惫都会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热切期待。
师生关系:教诲与成长
记得有一次,黄龙公社教育组举办了一场全公社的语文观摩课,吴老师主讲的那堂语文公开课,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以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课文内容,不仅让我们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魅力和深度。他的课堂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总能引人入胜,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吴老师的教诲,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
那时的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即使老师对我们有所惩罚,家长也会毫不犹豫地支持老师的做法。在学生心中,老师就是神明,是上帝。五十多年过去了,吴学锋老师陪同我们晚上看电影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同学们热烈讨论电影情节、小说故事的画面恍如昨日。王志林老师的博学、陈大锋老师的严谨、魏长林老师的潇洒、邢铁套老师的直率、寇金玉老师的沉稳、李志民老师的威严、刘贵堂老师的多才多艺,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些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后来有的转为正式教师,有的则进入师范院校深造。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小学教育,作为同行,我更能理解小学老师的辛勤与付出,他们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和敬仰。
在潘沟小学的岁月里,有一位特别的老师,陈大锋老师,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我至今仍记得他纠正我左手写字的故事。
那是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因为习惯用左手写字,总是写得歪歪扭扭,字体也不够工整。陈老师注意到了我的这个习惯,在一次课后,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以为自己要挨批评了,心里有些紧张。
然而,陈老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耐心地坐下来,用他的右手握住我的左手,教我如何正确握笔。他告诉我,虽然用左手写字并没有错,但是为了书写的整齐和美观,可以尝试练习用右手写字。他还鼓励我,说只要用心练习,右手写字也可以写得很好。
从那天起,我开始努力练习用右手写字。陈老师经常在课后留下来,亲自指导我,纠正我的握笔姿势和写字方法。他还鼓励我多写多练,不要怕犯错。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的右手写字逐渐有了进步,字体也变得工整了许多。
陈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写字,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他的耐心和关爱,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右手写字,而这段经历也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陈大锋老师,这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用他的行动和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是我心中永远的恩师,他的教诲和关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在潘沟小学的岁月里,我们的学习生活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吴老师指导我们排练滑稽小品《打倒“四人帮”》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新舍、军民、新娥和我,我们四人分别扮演王张江姚,随着吴老师在幕后的台词指挥,依次从舞台上走过。我们做着各种夸张而滑稽的动作,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戏谑和讽刺。观众们的笑声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那是对我们表演的最大肯定。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表演能力,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用幽默和智慧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我的小学老师,一多半已经作古,而依然健在的几位,如吴老师、李老师,每次与他们相逢,都是一段喜悦的时光。我们会围坐一起,回忆起那些年在潘沟小学的点点滴滴,每当提及那些温馨的小学时光,我们都会感慨万千。
吴老师,那位曾陪我们看电影、讲故事的人,如今虽然两鬓斑白,但眼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总是笑着回忆我们当年的顽皮和天真,而我们也常常被他那生动的讲述所吸引,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李老师,那位严谨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他总是能准确地记住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和趣事。他会说起我当年因为不会做早操而罚站的经历,然后温柔地笑起来,那笑容中充满了对我们成长的欣慰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在这些老师的言谈中,我不仅能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关爱和教诲,还能感受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的教诲和榜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同学友谊:成长的陪伴
有些小学同学,像大明、军民,我们不仅是小学的同窗,到了初中、高中,大学,步入社会,我们依然是同学、朋友。这份友谊,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茁壮。大明,那个总是带着阳光般笑容的男孩,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总是乐于助人,他的乐观和热情,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军民,那个聪明而又有担当的少年,他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让他在班级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的楷模。
当初的发小,像三弟、建设、新舍、新民、新娥、会芹、根蝉姐等,我们之间的情谊,如同手足,一见如故。新民,那个总是跟在我身后的小家伙,如今已经长成了高大的青年,他的坚韧和毅力,让我为之骄傲。建设,那个热爱运动富有个性的男孩,他的活力和激情,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新舍,那个身材魁梧、气势威猛的男孩,按照辈分,他应称呼我为表叔。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开过拖拉机、挖过矿,走南闯北,是一位真正的汉子。他带领着自己的兄弟们,勇敢地闯荡世界,硬是在艰难困苦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新娥、会芹、根蝉姐,她们如同我的亲姐妹,我们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度过难关,她们的陪伴,让我们的童年充满了温暖和色彩。
这些同学和朋友,他们不仅是我的同窗,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伙伴。我们一起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时光,一起经历了成长的痛苦和喜悦。他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信心和勇气。这份深厚的友谊,如同陈年的美酒,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香醇和珍贵。
班级活动:集体的力量
那时的班级活动虽不算频繁,但每一次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荣誉感。在运动会上,我们为了班级的荣誉而努力拼搏,无论是短跑、长跑还是接力赛,大家都全力以赴,即使跌倒也会迅速爬起来继续前进。那份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团队的忠诚,至今仍让我热血沸腾。
勤工俭学,是我们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主动承担的责任。像山区学校组织的背柴火、采摘药材、烧木炭以及打石子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采药活动则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我们跟随老师走进大山,学习识别各种药材。每当发现一种新的草药,我们都会兴奋地互相分享,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记得有一年夏天,学校组织我们去东关厂摘连翘。那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我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东关厂的路途。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我们忙碌地采摘连翘的时候,中午时分,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
吴老师和我们一起躲在了灌木丛下避雨。雨点敲打在树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们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分享着故事,互相鼓励着。虽然大雨让我们有些狼狈,但我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着等待雨过天晴。
终于,雨停了,天空逐渐放晴。我们带着湿漉漉的身体和收获的连翘,回到了学校。虽然已经很晚了,但我们心中却充满了满足和快乐。这次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坚持和勇敢面对困难,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团队的力量和互助的精神。
这段经历,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教会了我们坚持和努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坚持下去,勇往直前。

陈老师领我们烧木炭的经历,是一段难忘的记忆。那是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我们身上。我们跟着陈老师,踏着落叶,来到了学校后山的一片小树林。那里,已经堆放着一些准备好的木材,散发着淡淡的木香。
陈老师耐心地教我们如何搭建炭窑,如何控制火候,如何观察烟色来判断炭烧的程度。我们围坐在炭窑旁,听着木材在高温下发出的噼啪声,看着烟雾袅袅升起,心中充满了期待。
当炭烧好后,我们用铁锹小心地将红热的木炭取出,放入准备好的炭窖中。逐层掩埋,待两三天自然冷却,木炭就可以刨出来了。我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这次烧木炭的经历,不仅让我们学到了一项实用的技能,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陈老师的耐心教导和身体力行的榜样,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教育的力量。
背柴火,这是一项考验体力与意志的任务,但对我们来说,它更是一次团队精神的磨炼。每当这个时刻到来,我们都会齐心协力,你一捆我一捆,你一根我一根,直到把柴火堆得高高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那份团结和协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背,但我们的心中却是满满的成就感和快乐。这份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坚持和合作,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团队的力量。
在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中,有一个特别的记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学校组织我们去附近的山坡上捡橡栗子。橡栗子是山上的一种野果,可以用来换取一些学习用品或者生活补贴。我们每个人都带着篮子,兴高采烈地出发了。
在山坡上,我遇到了陈淑慧同学。她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平时不太爱说话,但那天她却主动走过来帮助我。我们一起在树林里寻找橡栗子,她总是能发现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小果实。每当她捡到一个橡栗子,她都会轻轻地放进我的篮子里,然后对我微笑一下。那个微笑,如同秋日里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那一天,我们聊了很多。她告诉我她家里的情况,我也分享了我的故事。我们虽然年纪小,但都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在那个下午,我们不仅是同学,更是彼此的伙伴和知己。那份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友谊,纯真而深厚。
当夕阳西下,我们提着满满一篮子的橡栗子回到学校时,心中充满了满足和喜悦。那一天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勤工俭学的意义,它不仅帮助我们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更让我们学会了珍惜和感恩。而陈淑慧同学的帮助和陪伴,则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最温馨的一页。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被组织到洛华路鱼口湾去打石子,为洛华路的修建做准备。虽然这里没有海水、沙滩和海风,只有黄龙河缓缓流淌,但我们依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我们身穿工作服,头戴草帽,手持铁锤,一下一下地敲打着河床上的石子。汗水从我们的额头滑落,滴在石子上,瞬间被蒸发。尽管工作辛苦,但我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满足和自豪。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石子将会铺成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在劳动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偶尔抬头欣赏周围的景色。黄龙河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岸两侧的树林郁郁葱葱,青草地上开满了五彩斑斓的野花。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这次勤工俭学活动虽然辛苦,但却让我们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美好的回忆。我们学会了坚持和努力,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这段经历,成为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个人成长:挑战与收获
每一次考试,每一次作业,都是对我能力的挑战。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挫折中站起来。这些经历,如同磨刀石,让我在困难中不断磨砺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更加坚韧和自信的人。
那些日子,虽然简单,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潘沟小学的岁月里,我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恩,更学会了如何去珍惜。这段经历,如同一笔珍贵的财富,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永恒的指引。
结尾:时光的印记与未来的期许
潘沟小学,那片孕育梦想的土地,那些陪伴我成长的人,那些共同经历的事,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存在。对这段小学生活的感激和不舍,如同对故乡的眷恋,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然而,时光荏苒,当初的模样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挤压。尽管如此,潘沟小学的精神和那些美好的回忆,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
我期望,在未来的旅途中,无论脚步踏向何方,我都能怀揣着那份源自潘沟小学的纯真与坚韧,继续勇敢地前行。如同那片土地上绽放的野花,无论风雨,都坚韧地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