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月,日本鬼子还未投降。为适应形势发展,中共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3月,建立山东渤海区行政主任公署。1945年10月,渤海行署所辖六个专署合并调整为四个专署。公署下设秘书处、财政处、民政处、教育处、实业处、司法处、工商局、公安局、粮食局等机构,渤海行署机关移驻惠民县。1948年10月,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渤海区行署根据上级要求,恢复师范教育,决定创办一所后期师范,并任命教育处处长关锋为校长,校址暂定于惠民城东北马画匠村,校舍则借用当地庙宇和民房。关锋,原名周玉峰,1919年7月生于山东省庆云县崔口镇周辛庄一个农民家庭。因是独子,尽管生活艰辛,父母仍然克勤克俭供其读书,一直供到在庆云县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他读到了一些进步书刊,并接触到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党组织的培养下,1933年秋,刚满14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注重学习,工作积极,对上级党组织的精神理解透彻,贯彻得力,19岁时,他就担任了中共冀鲁边区乐陵县县委书记,真所谓自古英雄出少年。因地下工作的需要,1939年周玉峰化名关锋,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会因关锋这个化名而出名。由于关锋学历高,组织能力强,又在实际工作中经受了锻炼,因而受到党组织的重视,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时,被任命为渤海区行署教育处处长。提起关锋,渤海革命老区的人们对这位桃李满天下的渤海师范校长记忆犹深,说起来都是敬佩至极。关锋身材瘦小,脸型削瘦,看上去虽略带病容,但目光炯炯,精神抖擞,工作也干练利落。由于他常年留一平头,又佩戴一副近视镜,清秀闲静,看上去书生气十足。关锋烟瘾较大,时常烟不离嘴,特别是写文章的时候,烟更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因长时间的吸烟,牙齿都被熏得有些发黑。他虽然身材瘦小,看上去一副弱不禁风的文人模样,但讲起话来,嗓音响亮,简明扼要,隐约间含有一股气势,让人有一种不容置疑地感觉。
1948年10月,关锋接受筹建“渤海后师”的任务后,立即紧张筹备,首先,诚聘知识渊博的社会贤达来校任教,在他的领导下,渤师汇集了一个强大的师资队伍。二是通过考试加推荐的方式,从渤海区工作人员及初中生中招收学生,通过宣传,当地青年学子都涌跃报名,初次就招收了272名学生。学校根据学生文化程度和履历,将学生编为“一年制”两个班,“二年制”四个班,另外还招收了一个补习班。并于1948年12月17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就这样,一所人才济济,名为渤海师范的高级学府就此诞生了。关锋深深懂得,渤海师范学校是为党,为革命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学校是革命的大熔炉,必须做到学习高校化,行动军事化,必须把文化学习和思想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打造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关锋作为一校之长,不但要劳心学校的管理,在教学中也是站在教学的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不能授课或授课不力,就没有资格领导学校,就没有资格治学,就不能赢得老师们的信任,也体会不到教师的辛酸甘苦。当时省教育厅规定,校长每周要兼4小时课程,而关锋却要求校领导,包括自己,每周必须兼任8小时课程。他开的哲学和教育学两门课,也都是自己编写讲义,而且他的授课既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联系实际。他的授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也为老师们树立了一个良好榜样。建校之初,关锋年龄未及三十,又身材瘦下,天天穿一身旧布军装。平时又少言寡语,即使开会的时候,大都是多听少讲。他低调的表现,让某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有些瞧不上眼,认为他也就是渤海公署的一名军队干部,担任这种高等学府的校长有些牵强。有一次,恰逢全校师生大会,关锋就在一不显眼的位置静静地坐着。谁知几个老学究故意要丢他的丑,用突然袭击的方式,非邀他上台讲话。关锋见推脱不掉,就在盛邀下走上了主席台。老学究们一看关锋上台,正中下怀,看看这校长到底能力如何,讲话如何,这丑到底如何丢,如何收场。在人们的期盼中,关锋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了他的第一次演讲。关锋虽看上去弱不禁风,可当他以军人的姿态挺立在主席台上时,犹如玉树临风,不怒自威。开口讲话时,声音洪亮,简明扼要,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将在场的师生迅速带入了讲话中,他从哲学讲到教育学,从学校的现在讲到了将来,从学生的学习讲到了今后的工作和前途,从教师的授课讲到了社会贡献。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竟洋洋洒洒地讲了两个多小时。通过讲话,在引经据典中,也展现出了其渊博的知识。这初次讲话,让那些准备让关校长出丑的几个老知识分子听得目瞪口呆。从此再也不敢小瞧这位校长。“渤海后师”设国语、历史、地理、自然、理化、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学生所用教材,部分使用晋、察、冀边区的教材。

据惠师人回忆,我市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高雁雪,就是在1949年秋,由渤海四中考入渤海后师后,被编入了三级二班。学校初创,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就连教材都不配套。这三级同学领到的教材大都是以前已经学过用过的。学生们对此就产生了不满情绪,人前背后都议论纷纷。一天下午,学生们又在教室里议论此事,被路过的一位教师听到后,就走进了教室。大家一看来人三十来岁,中等身材,瘦瘦的,穿一身干净的灰布军装,同学们都以为是来了位政工干部。他款步走上讲台,环视了一下教室,和蔼地说:“同学们暂停一停,耽误大家点时间。事情是这样的,刚才我路过的时候,听同学们议论,发下去的教材是学过的,也没有什么学头了,是不是这样呀?”同学们听了问话,都点头称是。接着听他说到,“我们现在的办学条件差不,答案是肯定的。但和当年的延安抗大相比,我们现在的条件好多了!那个时候,常常是一个班里只有一本教材,而且只够老师用。每个学生手里的教材都是自己动手抄写的。现在,我们还能有旧教材呢?这比当年抗大的条件好多了。同学们!艰苦朴素,一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有困难,我们就一起去克服。而我们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希望同学们和学校一起努力,共克时艰!尽早地改善办学条件!大家说好不好呀?”同学们被他诚恳的讲话打动了,大家都一起说好。紧接着,他又讲,“同学们,大家是不是觉的这教材已经学过了,就没有学头了”。说到这里,他环视了一下同学们又讲到,“同学们,学过了,并不等于真懂了;真懂了,也不一定精通了。就拿鲁迅的文章《故乡》来说,小学生学它,中学生学它,大学生也学它,大学教授还要研究它。同是一篇文章,理解、领会能一样吗?大家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实际出发,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不畏劳苦的人,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不停的攀登,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峰。希望同学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在艰苦的环境中,照样可以把学习搞好!”通过政治教育,同学们明白了当前的形势和道理,讲完后他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缓缓地走出教室。只用了十几分钟,仅举了几个例子,便把大家说得心服口服。思想政治水平这么高,这人是谁呢?直到召开师生大会的时候,见主席台上的校长正是那天给学生做思想工作的人。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难怪这么有水平,原来前几天和大家面对面交流的就是校长关锋呀。自此以后,同学们都乐意找关校长谈心,并愿意听他讲革命,讲道理,讲学问。后来,高雁雪同学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期末考试名列全班第一。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和奖励,关锋校长亲自把奖品——一套图书,颁发到他手中,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有一天,高雁雪去关校长的办公室问关于创作的问题,关校长关切地说道:“小高,你的写作水平挺高呀,你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建树,闲暇时应该多写些有关学习的,革命工作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向报社投稿!”高雁雪回答说:“校长,我感觉在写文章的时候,有的时候感觉词穷或词不达意,这写作水平怎么样才能迅速提高呀?”关锋校长见问,就微笑着说,“词穷或词不达意,就是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写作要做到四多,就是要多读、多写、多练、多思考!还有呀!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写作中要注重社会实践。还有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没有实际生活,不懂得思考,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所以呀,你一定要记住,在学中写,在写中学,这个辩证关系。”听校长这么一说,高雁雪更有了写作信心。所以又问:“那如何向报社投稿呀?”关校长听后笑着说:“这不急,你先将文章写好,投稿的事可以找我。”此后,关校长又把怎样写稿,怎样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其中应把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逐一作了详细的说明。从这以后,高雁雪的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真也不负校长期望,也真的按关校长的指点开始练习投稿,并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写的诗歌相继在《山东文艺》《说说唱唱》《山东青年》和《大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有的作品不仅获奖,还受到了文学大师茅盾的表扬。他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逐步成长为国家一级作家。关锋不仅热心教导学生学习写作,他自己对写作更是酷爱有加。在渤海师范工作期间,他除了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外,还编著了若干本对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文化做好工作非常实用的小册子,如《怎样写字》《怎样纠正错别字》《怎样写信》《怎样写日记》《区村常用公文》《会议应用文》等,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读到这里,人们不仅要问,这关锋校长是渤海后师的校长,这和惠师首任校长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1949年春,渤海师范迁于惠民城内西门街办学,6月又迁至城内文化街(原国民党时期的山东省立第四中学旧址)。1950年5月,惠民专区建立后,“渤海后期师范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惠民师范学校”。1953年,学制改为三年,学生学习及生活费用改为助学金制。由于渤海后师是惠民师范的前身,一脉相承,很显然,关锋当然是惠师的首任校长了。以上所述,不过是关锋校长人生的点滴。关锋一直都在山东工作,1950年2月,关锋由渤海师范校长调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1952年9月,又兼任山东省政治学校校长。1955年4月,山东省政治学校被合并到新成立的中共中央第四中级党校(驻济南),关锋被任命为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在这段时间内,关锋主要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他在不断修订完善哲学讲义的基础上,编写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等5本系列小册子,并编著了《谈谈理论学习》《谈实事求是》《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等书籍。关锋的著述,不仅有理论深度,而且文笔清新活泼,深受读者欢迎,对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导和指导作用。直到1956年,他的才华被中央看中,从地方调进了北京,安排在政研室工作。这个政研室是个非一般的机构,就用一句话来解释:这是一个秀才智囊库。能进入这个秀才智囊库的笔杆子,那可都是当时的人中龙凤。
1958年,被调入《红旗》杂志社后,关锋被任命为杂志社哲学组的组长,开启了其人生跌宕起伏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