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白鹿原为王畿。
平王东迁,秦宁公十二年(前704)后,改隶秦国,为“蓝”地。白鹿原属之。
献公六年(前379),秦始置蓝田县。县治在华胥与故京一带。白鹿原属之。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割蓝田西北今华胥、灞桥大部分,以及临潼置芷阳县,县治在西安城东北35公里处。白鹿原分属蓝田和芷阳。
汉文帝七年(前173)析蓝田县,为汉文帝薄太后陵邑,大体在今炮里一帶(康熙《咸宁志》)体,属太常,汉末元始年中(1 - 5年)改称南陵县。白鹿原被三分。
汉文帝九年(前171),芷阳县改名霸陵县。
新莽时灞陵县改名水章县,更始帝时改回灞陵县。
光武建武六年省南陵县入杜陵县。
三国魏改灞陵县为灞城县。至此,白鹿原分属蓝田、杜陵、灞城县。
后秦姚兴皇初元年(394)设山北县,割杜县(杜陵)①、长安②、蓝田三县毗邻地归之,东至八里原和炮里一带,西到樊川,北至杜县,南至秦岭(包括镇安、安康一些地方)。县治引镇一带。白鹿原分属蓝田、山北、灞城县。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蓝田并入灞城县,县治在临潼韩峪,白鹿塬归灞城与山北。
太和十一年(487),复置蓝田县,划灞城县中之安、巩、孟部分、山北县之皇甫川与八里原部分入蓝田县,鸣犊以北仍归山北县。白鹿原分属蓝田、山北、灞城。
公元520年左右,《水经注》在卷19"渭水篇"有"杜县白鹿原"之语,是山北县白鹿原部分复为杜县。
北周天王元年(557)割京兆之蓝田,置玉山、白鹿2县。又置蓝田郡以辖之,白鹿县治在鹿塬安村,辖今蓝田鹿塬三镇及皇甫三川之地;白鹿原分属白鹿、杜县、灞城。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划长安、灞城、杜县三县部分地区置万年县,八里原北部及白鹿原狄寨和炮里部分归之。
武帝天和三年,废山北县入万年县。至此,白鹿原由万年和白鹿县两分。
建德二年(573),复蓝田县,废玉山、白鹿2县入蓝田。并撤杜县、灞城县,归入万年县。白鹿原分属万年与蓝田。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于万年县境内修筑新城,即大兴城。次年,改万年县为大兴县,定都于此。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大兴县为万年县。
武德二年(619年)万年县析置芷阳县,狄寨、炮里、鸣犊一带归之。县治应在伯夷坊。白鹿原分属芷阳与蓝田。
又分蓝田县为玉山、白鹿二县,白鹿县治在郭村游仙坊,蓝田鹿塬三镇及皇甫三川于白鹿县;
武德三年(620年),又改白鹿县为宁民县,辖区与白鹿县同,县治在今汤峪镇石门村。
武德七年省芷阳县,复归万年县。此后白鹿原狄寨和炮里部分始终归之,不管县名如何变化。
贞观三年(627)年,宁民县又入蓝田县,石门村后设军镇。其后,白鹿原安、巩、孟部分归属于蓝田,一直到今。
总章元年(668年)万年县析置明堂县,长安二年(702年)省。
天宝七年(748年),万年县改咸宁县,至德三年(758年),复万年县。
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万年县与长安县以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为界,街西五十四坊属长安县,街东五十四坊属万年县。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撤长安县,置大安县,撤万年县,置大年县,皆属大安府。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撤大安县,置长安县,撤大年县,置万年县。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万年县为樊川县。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樊川县改为咸宁县。
金泰和四年(1204年)并咸宁县入长安县,后复置咸宁县。由此咸宁县一直维持到元、明、清。
1914年民国时撤咸宁县,并入长安县。
1949年5月,蓝田、长安解放,白鹿原长安荆峪沟以北西头划归灞桥区,今属于狄寨街道办;南塬砲里,今属于长安区砲里街道办。
注:
①杜县:周时杜伯封地,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公元前65年),改杜县为杜陵县。魏改杜县,晋曰杜城县。北魏仍杜县。
杜县故治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林带路的西段两侧,西安市火化场的紧南边。
②长安县:
秦为咸阳县长安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
西汉初置长安县时,东接灞陵县、奉明县,南连杜陵县,西南临户县、渭城县,北毗长陵县、高陵县,南北长16.5公里,东西宽14公里。后来逐步扩大。
资料:《蓝田县志》、《咸宁县志》
论北朝鲜卑姓氏的三次改易——从《拓跋昇墓志》谈起
商洛大事记: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78年)
西汉行政区划(2):京兆尹及历任行政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