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东西中轴线(之五)
长安街上的“湖中明珠”
——国家大剧院参观记
作者/潜 龙
坐落于新华门对面、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是长安街上最宏伟、时尚的地标建筑。改革开放以来,为展示“美好中国、文化中国、强盛中国”完善首都功能,国家兴建了这一“国字号”文化设施。2007年5月,新的国家大剧院正式对外亮相。
新建成的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构思巧妙,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像个“天外来客”,又像镶嵌在碧波荡漾人工湖的一颗翡翠,在周围方形建筑中显得十分亮眼。它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花卉绿地组成。总建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地下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餐厅等配套设施。
我从北门主入口进入,没想到首先需通过人工湖下方的水下长廊,这条长廊长80米,宽24米,顶部采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进来一看真是富丽堂皇,大气明亮;在公共大厅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穹顶和外面的街景;地上共五层,各层、各场馆厅廊不规则排列,既别致又协调;代步的各式电梯和便民设施就近都有,上下行走极为方便;所有建筑物色调清新、风格典雅、赏心悦目。真是高雅艺术的殿堂,陶冶心境的家园。
这里的一切都是顶级水平,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建造技艺;大到屋顶构件,小到一块玻璃;无不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据介绍,整个建造过程还创造了多个之最:
北京最深建筑。按照北京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大剧院的高度不能超过人民大会堂的高度,所以就只能向地下发展。它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世界最大穹顶。大剧院壳体由一万八千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三万平方米,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十五年不变颜色。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六千四百七十五6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没有使用一根柱子支撑。
亚洲最大管风琴。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造型典雅,音色饱满,是亚洲体积最大、栓数最多、音管最多、音色最丰富的一架,共有六千五百根发音管。通过对视觉弧形和听觉空间多边形的数智处理,达到最佳音质效果,实现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还有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草的人工湖;下雨没有噪音、雨后不留污垢的纳米玻璃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我去的那天,因没有大型演出,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三大主场馆没有开放,但国内外各种艺术展览馆(廊)和小型音乐会、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仍照常进行。我买了一张在四楼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的“音乐与思辨”讲座票,聆听了两位年轻教授睿智机敏的论辩和精彩古朴的管风琴演奏,增添了见识,启迪了思维。
今天的参观,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国家大剧院“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坚持的好。它既开放包容积极引进国外著名乐团,又潜心发掘弘扬民族大众的艺术瑰宝;既有高雅经典的展示,又有传统民俗的普及。在这里,古典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时尚碰撞;在这里,文明交流互鉴,艺术浸润心田;在这里,中国经典由此唱响世界,高雅艺术步入百姓中间。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见证,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相信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定会凑出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