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旅行的历史遐想
文/毛韬
每年到了祭祀先人们的日子里,就会让我联想起人类如何能够通过史蒂芬·霍金所讲“时间旅行”的方式,去拜见一下自己的先人们……。
以前,史蒂芬·霍金撰写过一本《时间简史》书籍,在该书中他讲到了一个“时间旅行”的初步设想。如果按照史蒂芬·霍金所讲有关“时间旅行”的想法,就是使用量子定律,超越原先旧的定律,量子定律以“不确定性”的定律为理论基础,它非常慷慨,只要你拥有总能量为正值的话,就会允许你从账户中透支。所以换言之,量子理论是允许某地方能量的密度出现负态,只要其能够用其他方面的正能量密度来加以补偿,使其总能量保持为正值。所以讲量子定律是允许负能量情景存在。史蒂芬·霍金还说道:“这就是所谓的卡西米效应,时间旅行的佯谬方法,亦是“选择历史说”的一种假想,它的思想是让时间旅行者,回到了过去时间里,让你进入了完全不同的另外历史边界。”
由此,让我产生了一种穿梭历史瞬间的无限遐想,即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时间旅行”的方式,每年清明或者是冬至时节,搭乘“时间旅行”交通工具,回到19世纪、20世纪的“历史瞬间”,去看望拜访一下我们的先人们,这要比现在人们扶老携幼带着香烛和供品,赶赴远郊乡下坟头上祭拜要真实了许多。因为,这是我们与先人们的一次真实见面……
当然,按照“时间旅行”的现实客观条件而言,目前我们还无法能够做到穿梭“过去历史边界”,来实现“时间旅行”的活动。但是,这又让我想起了我国古代一则“时间旅行”的著名故事。这个故事是记载在唐朝《纂异记》古籍中的一篇题目为《陈季卿》的篇章中。
为此,我把这篇唐代著名的文言故事,改写成为如下现代“五言随笔短篇”白话叙述:
昔日陈季卿,家住江南地,十年前离家,远去京城里,参加科举试,没考中进士,无颜回家乡,只能滞异地,依靠写判书,获取每日食。一日他寻旧,去青龙寺庙,拜访一和尚,和尚已外出,不在寺庙里,他进庙堂里,欲烤火取暖,等待和尚归。在那庙堂里,有一老和尚,来自终南山,亦在等和尚,他在炉旁坐,他见季卿来,拱手邀请坐。二人围炉坐,等了长久时,和尚仍未归,老和尚说道,天已暗下来,你觉得饿吗?陈季卿回道,确实很饿了,和尚还未归,没有食物吃。老和尚解包,从布包拿出,一块小方药,只煮了一杯,他对季卿说,你喝下去后,就不觉饿了。陈季卿喝罢,觉得已吃饱,浑身很舒服,先前寒冷感,也皆消除了。季卿站起身,看到屋东墙,有幅寰瀛图,他寻归乡路,然而长叹说,我若从渭河,乘船归乡去,途中经黄河,洛河与淮河,一直到长江,可抵达家乡,只是很无颜,没考上进士,也想回家去。老和尚说道,这容易实现。他唤小和尚,去院摘竹叶,一片小竹叶。老和尚动手,把这片竹叶,做成竹叶舟,放寰瀛图上,并且嘱咐说,注视这小舟,就能搭乘舟,回到家乡了。但是到家后,不可久停留。陈季卿注视,这竹叶小舟。他逐渐感到,渭河之浪涌,小舟逐渐大,舟帆已撑起,自己登舟行,从渭河出发,到达了黄河,停泊寺庙边,他登岸题诗,写在寺庙墙,这夜泊题诗,钟鸣夕风急,乱鸦望寒林。辍棹悲且吟,独莲一峰立。第二天傍晚,舟夜泊潼关,他上岸漫步,题诗东院寺,这首题诗曰,度关悲失志,万绪乱心机。下坂马无力,扫门尘满衣。计谋多不就,心口自相违。已作羞归计,还胜羞不归。从陕西而起,所有经历事,皆像冀望初。十多天之后,他回到家乡,妻儿和兄弟,出门迎接他。傍晚在书房,他题写一首,江亭晚望诗,望江满目愁,十年事悠悠。田园浮云散,乡里逝川流。莫逢诸钓叟,浦边旧沙鸥。齿发未迟暮,吟对堪白头。他对妻子说,应试日临近,不能留家久,即刻乘舟走。吟诗之别妻,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离歌栖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即使登舟时,又赋一首诗,与兄弟告别,谋身非不早,其奈命来迟。旧友皆霄汉,此身犹路岐。北风微雪后,晚景有云时。惆怅清江上,区区趁试期。一更天之时,那艘竹叶舟,长江之漂流,很快不见舟。兄弟和妻儿,皆在江边泣,说他已死了,托魂归来别。一叶之小舟,沿着来时路,到达渭水岸。季卿上岸后,租了一匹马,再回青龙寺,推开殿堂门,却见老和尚,他穿粗布衣,盘坐在原地。季卿道谢说,回乡已实现,不是做梦吧?老和尚说道,六十日之后,你就知道了。天已经黑了。和尚还未归,老和尚起身,告辞便走了。季聊也离庙,回到旅舍里。六十天之后,季卿之妻子,从江南赶来,说丈夫已逝,寻找他尸骨。妻子见季卿,活得好好的,大为吃惊说,你某月某日,曾乘舟回家,那天夜晚时,西房作首诗,临别登舟时,又作两首诗。季卿听妻述,知道不是梦。第二年春天,季卿再应试,没考上进士,便向东归去,沿途之寺院,潼关之院落,看见两首诗,笔迹还很新。又过了一年,季卿中进士,也有了名声,不吃五谷粮,而去终南山,皈依佛门了。
读了这篇中国唐代“时间旅行”故事之后,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浅意识的意念“时间旅行”活动,或者是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主人翁的意念“时间旅行”活动,而后半部分是唐代文人添油加醋的一些笔墨文字。
我自己在许多年之前的清明时节,亦曾有过一次这种似乎浅意识的“时间旅行”的记忆,为此,我特地写了如下一些睡梦浅意识文字:
在羊年清明节前夕,甲子六旬,夜阑多梦,梦间与已故两代长辈再相见,并一起上故园祭拜。梦醒之后,我将梦境一一记下,凑成这片言只语,亦想作为清明时节黎民百姓寄托思念,感恩长辈的一点心语罢。
春节初七日,吾梦见了已故的祖母住在北四川路底的阿瑞里弄堂尽头的小花园二楼一间朝东的木屋子里,我问旁人后,被告知曰,这是一家老人院,但我始终没有能够入院内探望吾的祖母。
接着,吾又梦见到老父亲与我同去浦东南汇乡王楼村塌石桥傅家老宅上坟,由于天刚下过雨,乡道十分泥泞,老父亲脚上穿着厚尼布鞋,很艰难地与吾缓步同行。我俩一直步行至坟地前的小道上,抬头望见了村落墓地上高高悬挂着的大红纸灯笼,这是老父亲与吾辈分别17年后的再一次同聚上祖坟的梦中记忆罢。
那年春节初八日,吾与年青时的一位中学同学顺道去她曾经培训过的学校探望,那所学校地处申城闹市区的老城厢街坊,一闪眼她领着吾走进一幢民居大院落,院子中间有一个颇大的正方型天井,吾在门口客堂间里见到一位老妪,她面无表情地问吾同学是否吃过午餐,接着这位老妪领着吾同学越过天井,去朝南的正屋里用午餐,吾似乎望见那间正屋里面还有许多幼儿园小朋友在一起嬉耍、用餐,正屋房间内好象非常热闹。由于没有邀请吾一同用午餐,所以吾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二只母亲给吾的外型象红绿灯笼辣椒,实际上一只红色的是鲜番茄,一只绿色的是青苹果,全都食用了,非常甜美。吾吃完食物后,又等了很长一段时间,仍不见同学出来,这时吾亦就缓步走向他们热闹用餐的大屋子,隔着玻璃窗朝里看,屋中根本没有人,这屋子好象很长时间没有人来过,满屋皆是灰尘和蜘蛛网,吾急忙沿着该房屋走廊的老式木扶楼梯,去二楼房间寻找那位同学,但二楼的房屋亦都好象很久没有人来过。此刻吾突然感到情况有些不太对劲了,急忙奔跑到此幢民居的大门外张望,原先老城厢的闹市街景已不复存在,非常僻静的马路上,很少有人行走,这地段好似昔日杨树浦底的平凉路一带,老式有轨电车缓慢行驶着,偶尔还看见旧式马车和人力三轮车在路上经过,吾心里想这肯定是回到了上世纪初的辰光了,吾脑子里急切想寻找到如何回家的方法,吾小辰光家门口北四川路上只有一辆3路有轨电车,不妨就从这里想法子换乘3路有轨电车回家吧。摸摸口袋里还有一些硬币,总算乘上3路有轨电车回家了。
当3路有轨电车到达北四川路的横浜桥车站,吾下车后急步走入阿瑞里弄堂内的家门口时,望见花园小铁门关闭着,隔着花园的铁栅栏,吾看见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正与二位男女青年对话,那女青年身旁还站着一个约2、3岁的小男孩,吾知道这位老太太正是吾的祖母傅韵兰,这位老太太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堂房姑婆。她身边的男青年是吾的父亲毛羽丰,另一位女青年是吾的大姑妈毛炳华,而那个小男孩是她的孩子。吾琢磨估计这年头还是在1949年前的辰光,而吾出生却在1955年7月,所以吾只能呆呆站立望着院内的长辈们,始终不敢推开小院门回到家中……
正是那年春梦的穿越“时间隧道”,让吾见到了未曾相见的祖母,并且见到了分别已久的父亲和姑妈。梦醒了,甲子人生又一春。
我的那年“春梦″时间旅行”,已经过去了九个年头。如今,又要迎来每年祭祀先人的时节。届时,我真的很希望自己亦能够搭乘“一叶竹舟”,让我穿越“时间隧道″的历史界域,回到过去,去探望一下我的父亲和母亲,去再看看父亲和母亲和蔼可亲的模样……

作者简介: 毛韬,1955年7月出生,上海南汇人,旅游经济师,现在担任民建上海市委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