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和尚
·
从前有一座寺庙很灵验,方圆百里的人都争着去那里烧香拜佛,求子得子、求财得财、求平安得平安。
到这座寺庙烧香拜佛有一个妙处:要向寺庙捐献“封钱”;而寺庙的“庙祝”(管香火的人)就按照上香人“封钱”的多寡来答谢“好话”,“好话”的字数还往往与“封钱”相对应。据说这种“好话”也很灵验,信男善女们趋之若鹜。
一妇人进香封钱十九文,那“庙祝”果然就谢了她十九个字的“好话”:“好个美妇人,行路似观音。敬过神明后,夫妇齐眉!”妇人高高兴兴地走了。
一读书人进香特意封钱十七文,心想:“要他回四句又少,回三句又多,难成句韵。”(解释:这是读书人故意给“庙祝”出难题。因为古代诗词歌赋有平仄对仗押韵的固定模式,很工整,但并没有十七个字的格式。)
谁知那个“庙祝”还是对答如流:“好个读书人,腹内藏经伦。只等学台到,采芹!”(解释:学台是指朝廷派下来的大考官;采芹是指这个读书人会在科举考试中顺利高中。)
一个其他寺庙里的和尚见这里香火好、生意旺,心中不服,便进来“踢场子”。这位“庙祝”一看到他的陌生光脑壳就不悦,又见他的“封钱”才十六文,更加恼火,但又不得不依例谢他十六字“好话”:“好个法和尚,恰似如来样。到了半夜里,硬!”
外来和尚叫道:“前三句讲得好,最后一句不好。我加你四文钱,请加好字!”
没想到那庙祝反应极快,立即在“硬”字后面给他加了四个字:“硬到大天亮!”
·

·
(想在《耍谈经》里找一个既通俗好笑、又不黄不荤的段子,我好难!)
·
尾韵: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笑我疯笑我癫,酒肉穿肠过……
《济公之歌》.mp4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