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伤害
-----《道德经》启示录之七十四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74章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二声);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74章译文: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去恐吓他们呢?倘若人民真的惧怕死亡,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可以把他们捉来杀掉,那么还有谁敢为非作歹呢?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行戮者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已手指头的。
思绪流萤:
老子曰:“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o:二声);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是说代替行戮者去杀人,就如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早晚也会伤及自己,言外之意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伤害别人或客观事物的人,亦会伤及自身;本文述及“伤害”,是探讨人生路上的趋利避害。
“伤害”,本义是指试图用冷嘲热讽去伤害他人,或违法损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出自《韩非子·五蠹》曰:“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曹禺 《雷雨》第三幕也写道:“鲁侍萍 :(高声) 大海 ……你要是伤害了周家的人,不管是那里的老爷或者少爷,你只要伤害了他们,我是一辈子也不认你的”。
客观地说,世间的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不同程度的受伤中获得成长;从这个角度看,人都无资格说自己孤独或可怜,因为每天倒霉的人持续不断,被伤害程度也会高于自认倒霉的人;虽然人过一百、活法各异,可遗憾的是,学校老师没告知应“如何应对伤害”,一切需要自己去领悟;当然,父母、老师、前辈们的嘴里,也絮叨过一些道理,可面对现实滋生出的各种伤害,有时却仍显得很无奈;而一些受过伤害的人也常说:“面对伤害,唯一办法是让自己更强大、更坚强和更优秀”。
生活中,有爱有害;人们都愿接受爱,因为爱是缘份、感动、习惯、宽容、提升、体谅、诚诺、愉快、难过、陶醉、情绪、勇敢、信赖、诚意、体贴、相思、怀念、甜蜜、醇酒、甘泉、幸福、牺牲、高尚、奉献和责任……这是人一生最大的资产;相反,另一方面的伤害,却是无辜、痛心、摧残、施恶、打击、阴谋、凌辱、糟蹋、侵犯、损伤、虐待、毁伤、蹂躏、欺负、加害、迫害、欺侮和破坏……这是人一生铭记的不幸;究其原因,抛开自然灾害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有一些是缘于人所处的团体、空间、环境、角度、思想、观念、思维和见解不同,而产生不解的伤害,化解的办法只能是增加交流,但对一些故意的敌意伤害,就须以牙还牙。
面对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多数人是不冷静地施以报复,可有修养的人会先冷静下来,像对待病人一样,先不去继续相互加害,而是分析情况,究其原因和结果,因为记恨和结仇很容易,化敌为友才是高手;况且,还要考虑到继续结怨将延生的后果,而忍辱或以德报怨,从客观的视角看问题,思考遭遇“寒冷”的回春之法,才会卸下阴影、抖掉失落、转身回头,用另一种阳光的思维,去化解产生的矛盾;如此,眼前的“阴雨”,也许转瞬即化为夏天的“温热”;身处矛盾漩涡的“汗流浃背”,或许就会出现“神清气爽”;或秋风里的“凄凉”和伤感,也可以因为金秋的收获,而转化为另一种欣慰。
化解伤害,须先冷静判断,再设法去澄清事实,或信任对方,避免误会,而不是仅凭猜测,就把矛盾逼向极端化;比如,从前有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曾相约一生不分离,可为了生活,二人总要各自去找工作;一段时间内,女孩经常早出晚归,男孩疑虑,这天便偷着跟踪女孩,见女孩居然跟一个男人在咖啡厅喝咖啡;晚上,男孩问女孩:“你是不是每天都与男人喝咖啡?”女孩生气了:“原来你跟踪我,真卑鄙,我没有喜欢上别的人”;说完,女孩走了,男孩坐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而后独自喝酒,醉倒在桌旁,酒醒后已是第二天早上,却见女孩一夜未回,就起身去她妈家找,她妈哭着说:“在医院,昨天跳楼了,已经……”男孩跑到医院,看到了女孩遗体;这时,有人递给他一封女孩写的信:“亲爱的,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走了;对不起,本来我们约定一生不分开,但我不知你为何怀疑我?那个人只是我的普通朋友,我想去他单位工作,就约他喝点咖啡聊一聊;而你却怀疑我,我哭了很久;写过这封信后,我就去楼顶跳下去,因为我撑不住了;亲爱的,我离开了你,但我还是希望你不要难过,那样我也会难过的……”;男孩看完信,绝望地哭着说:“为什么要离开我?”说完,也跑到了医院的楼顶喊道:“亲爱的,我下来陪你了,你不会寂寞的,我们来世再续前缘”;说完,他自己就也跳了下去;这件事说明,遇到伤害时,不可感情用事地走极端,而应先冷静,再予以妥善的合适处理。
有人说:“遇到伤害应淡然处之,吸取教训即可;如对方是迫不得已或无意地伤害了自己,就应宽容点,退一步海阔天空,原谅对方,事后一切都会慢慢澄清;当然,如对方继续伤害自己,必要的反击仍要有,否则就会被人当软柿子随便捏”;事实上,生活中的年轻人之间,出现的伤害多是因不成熟的思想状态引起,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和化解,并在此过程中去收获彼此的成熟;比如,有一所高中的寝室住着4个女孩,A女孩是特困生,而B、C两女孩家境富裕,挥金如土;D女孩也家境贫寒,自然与A女孩成了好朋友;A女孩学习好,有亲和力,当了班长,而D女孩也当上了生活委员,但她很快学会投机取巧,买最差的羽毛球和篮球,报账时却是最贵的,买班级备用品时,用了200元说成250元,就有了些中饱私囊的零碎收入,可不久班主让A女孩与D女孩一起采购,D女孩傻眼了,便想与A女孩一起作弊,却不料A女孩冷冷地说:“做人要有原则,这种不义之财我不要,你也不应要”;A女孩的话让D女孩无地自容,便不再理睬A女孩,可又怕A女孩告班主任邀功,遂开始做恶梦,梦见自己被揪出来,在讲台认错忏悔,遭同学向脸上扔垃圾;第二天,班里的影碟机被盗,D女孩就想嫁祸A女孩,又责备自己恶毒的想法,转念又想试探A女孩一下?于是,一天早上,D女孩见A女孩正在寝室叠被子,就在门口扔下一张50元钱;上早自习时,D女孩见A女孩校服的小口袋微鼓着,便以为A女孩中计了;可上课时,A女孩却举手报告:“老师,我在宿舍门口捡到50元钱”;这时,D女孩顿时自愧地责怪自己: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且A女孩并未向老师报告自己想截留班费的想法,今后自己就应改掉缺点,向她学习;这个事例,反应了人在不成熟时,常会因观念而产生互害行为,也会在另一方的包容下,获得自省和成长,进而去自觉地改正缺点。
人如不因被伤害而暴躁、互害和沉沦,也是处理伤害的至高境界;比如,大海里的航船,终年行驶在海上,没有不带伤的,人亦如此;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从拍卖市场买回一艘船,因该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却从没有沉没过;为此,劳埃德保险公司基于对这艘船不可思议的经历,以及在保费方面给带来的可观收益,最后决定从荷兰买回来捐给国家,现在这艘船就停泊在英国萨伦港的国家船舶博物馆里;不过,使这艘船名扬天下的,却是一名来此观光的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也不久前自杀了,尽管这不是他的第一次辩护失败,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杀事件;然而,每当遇到这样的事情,他总有一种负罪感,不知该怎样安慰那些在生意场上遭受了不幸的人,可当他在萨伦船舶博物馆里看到这艘船时,忽然有了一种想法,为何不让生意人都来参观参观这艘船呢?
于是,他就把这艘船的历史抄下来,与这艘船的照片一起,挂在自己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商界的委托人请他辩护时,无论输赢,他都建议委托人先去看看这艘船,因为这艘船用自己的经历告诫人们:人生如海上的航船,总要遭遇风浪、挫折或创伤,只有能够坚强而百折不挠地挺住,才是人生不断走向成功的密码。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