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亚明:笔名萧枫。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学会理事。发表文学作品6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歌颂与诅咒》、《圣火与锁链》、《卑微与崇高》等10部,长篇报告文学《探秘第三极》、《中国牌矿工》、《信仰与使命》、《权利与良心》6部,电视片解说词9部,部分作品为高校辅导教材。曾获中国新闻奖、报告文学奖、散文奖及政府嘉奖等20多次。
张亚明的“咖啡人生”
——我眼中的报告文学作家张亚明
曾 烈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
“饮”食文学里,中国文学以茶为灵感,西方文学以咖啡相伴。咖啡在世界贸易中仅次于石油;而咖啡在文学作品里则扮演象征符号与隐喻,反映人物的性格、生命的悸动、所处环境的氛围等等。
海明威在《战地春梦》里闻到咖啡香,嗅到了黎明破晓的味道;一杯热咖啡让康拉德在《海的镜子》里感受那种扬帆而去,北极、大地、海洋之心与自己的心田结合;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在《诗人雷伊斯逝世那年》以咖啡作为告别生命的礼物:“如果还有一小时生命,我愿意用来换取一杯咖啡”;德昆西的《康德晚年》述及哲人逝去前对咖啡的眷恋和临终习俗;一如西班牙诗人罗卡,在西班牙内战爆发时被人暗夜掳走,一句“给他喝咖啡、越多越好”预示他将遭不测的黄泉路;塞拉的《蜂巢》,一群漫无目标的人群只有挤进咖啡屋里,才有点生命的气息……
台湾《联合报》的这段文字,让我似乎从 “咖啡——摇摆在天使羽翼与魔鬼沉沦之间”悟到了一些什么。
我也有喝咖啡的习惯,如果要让我用一种饮料来形容人生的话,那我说我的人生是一杯清茶,一杯红酒,淡而清香,浓而浪漫。但用“咖啡”来表述张亚明的人生却是再妥帖不过了,这个结论源自于我与他多次的接触,多次的拜访,和对他作品的研读与剖析……
初识张亚明
亚明,本是哥哥的朋友。上学时,每年回家几乎都能与哥哥一起见到他。
他们的聚会在我的脑海里存留了对亚明的最初印象。每次聚会都像是文学沙龙,也像时事研讨会,有时更像是揭黑反腐的批判会。每次聚会间他都会接到好多电话,有的谈工作,有的谈稿子,更多的则是的工人农民请求帮助。亚明接电话,从不避开我们,从他一次次对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对话中,从他待人接物的谈话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无论是他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昂扬的生活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还是不屈的拼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都在我与他接触的生活里体现出来,他思维的敏捷,性格的刚硬,态度的和蔼、风趣与幽默,都带给我以强烈的震撼。他在家乡的名气和在朋友、百姓中的声望很高,在家乡还有个美名:“获奖专业户”,先后20多次获国家及省、市各类奖项……
在张亚明简介中有这样的话:作为记者,总要审视时代的善恶与美丑;作为作家,总想寻觅生活的亮点与折光。自知前方面对的是更多的“未知”与沉重,但仍愿义无反顾的去“解读”,去反映,因为——生活在召唤!
虽然对他仰而望之,敬而远之,心底却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作一个像他那样活着的人,用他的话说:“男人的生活就是战斗!”
战斗当是男人一生不变的主旋律,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张亚明的人生轨迹,就是用自己全部的激情来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那不平的人生却是用“咖啡”来书写的!
咖啡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七月的一天,在北京的一个会场与张亚明相遇。哥哥告诉过我张亚明两年前已来京,但由于彼此工作的忙碌,一直没有主动与他联系。
那天会后我随他去了《中国矿业报》的宿舍。他的房间里陈设简单,一床一柜一书桌、冰箱洗衣机灶台,一目了然。之前虽然也想象过他的生活环境,但看到这些,我还是感觉到了极大的反差。虽与他相识多年,第一次与他单独相处,多少还是有些拘谨。在他为我沏咖啡空档里,我浏览了他的书柜,才知道他已出版了《旋转的人生坐标》、《人生的雕塑》、《歌颂与诅咒》、《历史与现实的交响》等多部报告文学集……
“喝咖啡吧。”
久违的乡音,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
一杯浓浓的咖啡放在了我的面前,颜色黑黑的。我知道那是咖啡太浓的缘故。我喝咖啡喜欢淡淡的,那种苦而涩的滋味让我无法去品尝。也许我苦涩的表情,亚明看出来了,重新又给我加了水,然后面带歉意的说,“我是习惯喝浓咖啡的,我的这一杯是满满的两大铁勺,给你的仅仅是半勺啊……”。
我知道,文人长期爬格子熬夜,常常会养成喝咖啡的习惯。但一般人喝咖啡是有讲究的,咖啡代表着一种品味,不光要有心情,还要讲究用水,讲究浓淡……
“我从前天晚上到现在一直都没睡觉呢,全靠咖啡支撑着。刚才我写着就趴在桌上睡着了。”
这就是我曾认识的张亚明吗?用咖啡做伴侣?
亚明的喝咖啡,却是什么都不讲究,实实在在是为了拉长时间的一种支撑。他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有时晚上为了赶稿子,常常彻夜不眠;漫漫长夜里,陪伴他的是一杯杯浓浓的咖啡,为他驱赶疲劳的也是这一杯杯苦涩的滋味……
咖啡成了张亚明人生中一个简单的基调,虽苦而涩但却能带给人精神的振奋,斗志的昂扬,冷峻的思索……
他看上去真的比几年前苍老、憔悴了许多,脸上写满了疲惫,眼中布满了血丝。曾经那个英气勃发、热力四射、豪放大度的张亚明,此时已经像一棵历经风雨袭击的大树,虽然在那片他热爱的报告文学园地上,仍是顽强地坚守着,挺立着,无情的岁月在那强壮的树干上却刻下了难灭的痕迹……这道道的刻痕,记录是他奋斗的一生,挑战的一生!
“你要注意身体啊!”我发自内心地关切。
“没办法,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拿来用到写作上,就这样我的时间还是不够用!我在和时间赛跑呢。今天又不能睡了,稿子明天要见报。”接下来是一串爽朗的笑声!
这就是我所接触到的张亚明,一个不断旋转的陀螺;一个上足劲的马达,一个时时给人以力量的男子汉!
我不相信那是咖啡“魔鬼饮料”的作用,让他又变回了原来的张亚明。不忍再耽搁他宝贵的时间,要了他的网址和QQ号码,我离开了。
跳荡在作品中的“咖啡”音符
那夜,我习惯地端起咖啡,打开了张亚明的网页。
一串跳荡的音符在耳边响起,在心底沉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雄浑,时而温柔。高亢是为共和国讴歌,为矿山谱曲;低沉是为民击节,为党歌哭;雄浑的则是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犹如高山飞瀑般的大特写;温柔的是行云流水、珠圆玉润、散文诗般的语言滚落。
在这样一个咖啡夜晚,透过这一连串的音符,我读出了张亚明的耿直与执著,《权利与良心》、《沉重的解读》、《五沟大贿选》、《愤 怒 的“白 鲢 鱼”》以及《败诉,并非偶然》……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是张亚明对“穷朋友”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对强权横眉冷对、铁骨铮铮的人格写照。
难怪著名文学评论家曾镇南,对张亚明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率真的猛士,翔实的华章”。
我与他同生在一块土地上,却远没有他的憎爱分明与勇敢坚定。
一个人的人生需要激情,一个时代也在召唤着激情,“张亚明的激情始终挥洒在字里行间,流淌在人物血脉。他始终以“发现的眼睛”寻找现实生活中美的元素,着力从那些背负着历史重任而又不屈的民族“脊梁”身上表现一种时代精神和人性的光辉。在他很多的作品中,诸如《寻找失落的文明》、《孤山情》、《假如,当官都像李敏华》、《一个女人和她的“蒲种”丈夫》、《关于生与死的报告》等等,都把历史与人物置于时代生活的激流中剖析,那一个个带着金属质感的文字,犹如一道道荷载着人的崇高境界与精神光辉的流星,划过沉静的夜空,照亮读者的双眸。犹如一曲曲跳动的咖啡旋律,激荡着人们的灵魂,芳香着人们的思维。作品中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和负责态度、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独特的视角,时代人文的精神。无不在感动着我,吸引着我在夜色中难以放下这份精神大餐。这些震撼人心,洗涤灵魂的文章,带给人们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
多年的异乡漂泊,常年为生活奔波,我的血已不再那么热,我的心也不再那么容易被感动。但那夜,我那早已与世无争的心,深深地被感动和震撼了。
我被他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牵引着,被一桩桩透射出人性光辉的事迹感动着。以前的我很少涉及报告文学这片领域,我读小说,读散文,读诗歌,读游记……唯独报告文学读之少之又少,这种从文学的分类中脱颖而出的新的文学体裁,把新闻纪实与文学的美感揉和在一起,实在令我久久地难以释怀。
这一切,都是缘于张亚明的作品。
如果说前面我看到的是歌颂时代的主旋律,那么他的针砭时弊的文章更让我叹服。报告文学的痛苦就是时代的痛苦。他作品中,始终贯通着一股时代的思想和激情,用渗透生活的艺术涵盖力和冷峻审视的穿透力,将社会、历史、人生与事业融为一体,或为真善美的张扬,或为假丑恶的鞭挞,或为向历史发出的诘问,或为向现实发出的呼唤。作品深沉凝重的笔触,溢荡灵变的构思,常常给人以力透纸背的酣畅淋漓,灵魂震颤的哲理咀嚼,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纵横捭阖映射出一种思想的力量。
我一直在想,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下,要写出这样的文章一定会受到很多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没有充分的正义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是能写也不敢发的。在“沉重的解读”“记者为民维权,谁为记者维权”这篇沉重心酸无奈的作品里,我找到了很好的解答。这是一个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笔锋犀利的记者在利益与强权,在诱惑与正义面前所展示的美好形象。
无论是被著名评论家曾镇南称之为“率真的猛士”、文学博士贾光惠喻为“社会的手术刀”,还是媒体资深精英赵腊平的评价为“塑造新时期先行者的形象”,冯长福赞之是“丹心为人们,热血写春秋”,著名作家傅溪鹏则誉为“特别能战斗的文学轻骑兵”……这些中肯的评价,都让我不得不对张亚明进行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认识与定位。
他的报告文学追踪时代的独特的个性表现在其不是一般性地、浮光掠影地纪实叙事、赶浪逐潮,而是在叙事时能越过实事的表层而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度透视,挖掘其潜在底蕴和走向,从而在字里行间流溢出理性的华彩。他的旗帜鲜明的议论,则是折射出了一个弄潮儿不畏狂风巨浪、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独具时代魅力的男子汉的形象。或许,这就是著名评论家李炳银所说“张亚明对报告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比较到位的”缘由所在吧。
浓浓的咖啡透着醇香,让我丝毫没有睡意。这时我才体味到为什么说法国的咖啡馆造就了20世纪初的法国文化和世纪文学。毕加索、海明威、左拉、凡高、乔伊斯、弗洛伊德都曾在法国的咖啡馆里编织他们的梦想,度过他们的年轻时代。那些尚未成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贫困画家和作者会在温暖的咖啡馆中从早晨一直聊到黑夜,他们交谈切磋,相互影响,思想和激情常常碰撞出灿烂的艺术火花,创作出不同凡响的艺术作品。咖啡能让你的思想飞翔!
“咖啡”伴追求飞翔
真正的有思想、有良知的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品就是批判性的。因为张亚明总能从他敏锐的目光里看到社会性弊病,而记者做人的良知,又不允许他说假话。于是,他便孤独地驾驶着一辆富有挑战意味的战车,在报告文学的阵地上驰骋了,而他的人生乐章也伴随着他的咖啡伴侣一起奏响!
“报告文学的痛苦,就是时代的痛苦”。“记者的责任与良知,决定了我必须为民说真话。我自幼在农村长大,深知百姓的疾苦,大跃进年代的浮夸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天大饥,人相食’……这样的经历注定会使我为党讴歌,为民击节!”
这是一个走在老百姓之中,视民为父母的时代记者之心声。
我在共鸣的同时感慨着,那个时代究竟给他注入了怎样的生命血液?让他这样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养育他成长的那片土地?
从那样一个年代走来的人,有谁不是那样的经历?那些吃着国家的饭,端着百姓的碗,乘着高级轿车,住着豪华别墅的人,又有几个不是经历了那个时代共有的苦难?但又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铁肩担道义,赤心写忠诚”!
他不仅仅给予弱者之同情,重要的是他还要唤醒他们做人的尊严和自信。这让我想起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他之所以放下拯救人之躯体,而改去拯救人之灵魂,因为他知道把一个沉睡的民族唤醒、唤起人们的良知比拯救躯体更为重要。张亚明也是这样做的,他也是在用自己手中的笔锋,去触动社会中的假恶丑,去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这就是一个挺起脊梁、铁骨铮铮的男人所做到的。一个人只有挺起脊梁,才能做一个真正直立行走的人。尽管他也曾有过质疑和困惑,但他那永不服输的信念却从没动摇过,正是这种信念在感染激励着身处逆境的人们,永不放弃,就有希望!
咖啡已觉冰凉,夜色已浓。然心潮却难以平静。我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在摇曳朦胧的灯影里,静静地在桌前沉淀着思想、慢慢地对着咖啡杯怀想。我在品味着咖啡,品味着一种意境,也是在品味着文化。伴着咖啡的浓香,我的思维的天空由开始的朦胧到逐渐廓清。本来喝咖啡是为了提神醒脑,但这次我喝完却并不兴奋。我打开QQ,看到上面只有张亚明的灯仍然闪烁着。想到他已是40几个小时未睡了,没敢打扰他……
换上一杯新咖啡,走到窗前,眺望远处夜幕下的点点繁星,我想在众多的星座中找到一个位置,找到一个思考,找到一个亮点,划过天宇的流星飞逝了,那颗启明星还在,那份浓浓的咖啡香依然, 伴随着耳畔舒缓的音韵,我再次打开网页,专注地品读起张亚明的咖啡人生……
“咖啡人生”
“作家是时代最敏感的神经,而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往往是社会现实的晴雨表。”
张亚明是一个以积极的态度拥抱生活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笔触不但伸向社会的各个阶层,更是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卑微与崇高交织、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地勘人,他将激情、豪情、友情和崇敬之情汇聚笔端,以“拚搏奉献的精神,书写拚搏奉献的地质人”。
他的笔锋下饱蘸的是激情,是为地矿人的歌唱与呐喊。《皖军“大提速”》、《“博士局长”与他的和谐彩笔》、《一路高歌向天涯》、《黑马----从雪域高原冲出》、《金色玲珑----重扼下的牧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充溢着一种凛然正气和昂扬的基调,也使我们看到了转型期中国改革进程的投影,读来令人酣畅淋漓。
从网页上,从文章中,我读到的或许只是张亚明人生长河中泛起的点点浪花。可就是这朵朵的浪花,汇成了他流淌不息的人生大川,让我觉得他柔软的笔锋,描绘的是刚强不屈的人生;冰冷的键盘,敲出的是他灿烂与闪光的足迹。
我只听说了他的过去的历史与业绩,并不了解他今天的成就。我想再次走进张亚明,感受这种时代的魂魄。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又敲响了他宿舍的门。
“麻烦你,小老弟。请给我冲杯咖啡吧”。
依旧是布满血丝的眼睛,写满疲惫的脸庞;端坐在电脑前的身影,他太累了。
“打扰你休息了。我改日再来吧?”我充满歉意。
“不用,我刚刚睡了一个小时,喝杯咖啡就行了。”
“又是一夜没睡?又是咖啡!”
“是啊。周六睡了三个小时。”
“记得有人说过“健康是‘1’,后面的一切都是零啊,没有了健康,你还能做什么呢?这个道理你难道不懂么?”
“医生已经开始给我‘大修’了。你看那些药就是我们报社副社长带我去拿回来的。”
“您吃药是不可以喝咖啡的”。我提示他。
“没有办法,没有咖啡我就不能工作……那么多年,它就是我最忠实的伴侣啊……”
我眼睛湿润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什么样的动感源泉? 是什么让他与时间竞争,与意志较量?我陷入深深的思索,是对人民的责任感?是对社会的使命感?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颗律动着劳动人民善良本质的心?
我用小勺搅动着杯子里的咖啡,好像在搅动着我那沉淀在咖啡里的复杂心境;嗅着咖啡飘逸出的清香,仿佛在品味着亚明苦辣酸甜的百味人生;望着亚明眉头紧皱吞咽苦涩的咖啡,又好似看到了他在文学殿堂执著守望的韧性。
知识匮乏年代一路走来的张亚明,没有叹息,没有怨恨,在鲜花与荆棘并存的道路上,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向往,对人生的求索,虽然是走的那样艰辛,但又是那样的坚定!正是这种执著,让他在旋转的人生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多年来,他没有休过星期天,也从未有过节假日。他不能在父母面前尽孝,虽然他是父母引以为骄傲的好儿子;他也不能做个模范丈夫,虽然他是个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他更没有当好父亲,他虽有满腔的舔犊之情。他把这种浓缩了的小爱与大爱的无私情怀,对父母、妻儿和家人的丝丝温情,都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播撒到他热爱的那片黑土地上去了。尤其那些大视角、大篇幅、大跨度、大空间的反映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及其以后的作品,那些展现国家资源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的长篇巨制。矿产资源危机的到来,中南海的睿智抉择,政府高层的运筹帷幄,科学家的无悔追求,地质人的拼搏悲壮,经纬交织,大开大合,激情洋溢,饱含思辨。
他完成的是自己对人民的反哺之情的回报;他守望着的是祖国明天会更好的理想;他实践着自己对生命与良心的承诺!
我的眼前又出现不忍看到的镜头——他倒入的咖啡量加上白糖足足占了杯子的三分之一!皱着眉头,喝下满满一大杯咖啡,然后他又走向了书桌。
我通常喜欢抛开喧嚣、抛开家庭、抛开工作,找一个宁静的地方放飞心灵——往咖啡里加上伴侣,看着那白色的粉末随着匙羹的搅动,融入到褐黄色的咖啡中,一圈一圈地在咖啡杯里漾开去,思绪也就跟着一圈圈地升腾,心情也就会变得出奇的好,心中喧嚣的世界霎时变得静谧而淡定,从而在袅袅的咖啡香气中,感觉到苦涩中蕴涵的温馨,浓浓的咖啡透出了醇醇的、甜甜的美感。
然而,张亚明的喝咖啡又意味着什么呢?
开心的快乐,无奈的伤感,忧郁的情绪,遗憾的往事,都融入到了这浅浅的咖啡杯里!
我没再与他谈什么,也不需要再找什么答案了。望望窗台上排列齐整的那么多空空的咖啡瓶,心里在隐隐作痛,他是靠咖啡拉长生命的链条,靠咖啡书写自己的人生啊!
真希望他不要再喝太多的咖啡了。
“我也不想喝这么多咖啡呀,苦啊!价钱还这么贵。”
他的表情是那么痛苦,又是那么无奈。
我看到了一个文人的俭朴、清贫,不,是寒酸——简单的衣装挂在墙上,锅里是每天做一次吃一天的混和菜饭。
“可是,只要写就得靠它支撑。到这个年龄,我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是我努力了,这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毫不夸张,就是这份清贫,这份孤独,这份痛苦与悲哀,才成就了他当今颇有战斗力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地位,才使他唱出了一首首时代的颂歌,写出了一段段英雄的史诗。
我看到桌子上摆着几部书稿的大样,《张亚明地矿报告文学集》、《圣火与锁链》、《卑微与崇高》,我翻了翻,总共1000多页。
“哦,将近100万字啊。这要多长时间才能写出来啊?你当着记者,要做好记者的本职工作,又写了这么多的报告文学,当心累垮了……”
“没有多长时间,就是这几年……”。他说得那么轻松自然。
“这几天正在抓紧时间校对,出版社催得急……硬是时间不够用……”。
他一边说,一边又端起了咖啡杯。
我的鼻子竟有点酸酸的了。内心如海涛般翻涌,一次高过一次的在撞击着我的灵魂。
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的回声般的声音,那是他上次说过的话——“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拿来用到了写作上”。
孤灯下,我一字一句在校对着张亚明的书稿——那天,我带来了其中一部分。
我没有“修炼”到张亚明的那个份上,他喝着咖啡,写着文章,竟然也能坐在那里睡着。我为了帮他校对,也冲了满满的一杯咖啡。
咖啡作为一种饮料,一直被看作现代时尚的象征;它的提神醒脑作用,从它被发现那时起就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据说在法国,人们不可以一天没有咖啡。但任何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咖啡也并不是谁都能容忍得起的,多食咖啡对心脏会产生副作用,会引起高血压、高胆固醇、骨质疏松等。
我以为,并不是谁都懂得欣赏与品味咖啡的。喝咖啡要有喝的心情。我喜欢咖啡在口中的淡淡的涩苦与余香的莹绕,喜欢品味苦苦的咖啡带来的淡定。一杯咖啡,由开始的承受苦涩,变为享受快乐;一杯咖啡,可以品味出人生的味道……
但我突然觉得,张亚明的人生就像咖啡,或是说,他的人生就是咖啡人生——苦涩与欢乐并存的人生!
张亚明教会了我怎样品味咖啡,不!他教会我怎样去品味人生!教会我怎样书写自己的人生!
他像天使,他又送给读者天使的羽翼,让你的思想飞翔;而他自己却和着苦咖啡,在忍受痛苦的同时,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与现代生活中清贫与孤独的煎熬。
我又端起了咖啡,望着张亚明那闪亮的灯——我知道,此时,他又在敲击键盘,是在写新的挑战与抉择?是在歌颂还是在诅咒?
总之,明天,他的稿子就要见报了。也许他可以暂且歇歇那疲惫的身体,暂且放下手中的咖啡杯了。然而我知道,对他来说这些可能都是奢望,因为又一个黎明即将到来,他的笔锋又去触动那些闪光的火花了……
他就这样在地矿文学的沃土上默默地耕耘着,就这样在寂静的夜色中孤独地守望着,就这样抚摸着灵魂用咖啡书写着……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能够甘于平苦,甘于寂寞,潜心于人格修炼,苦心于学问钻研,只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中驰骋纵横,恐怕也只有张亚明这类“特殊的群体”能够如此吧。
他们看似一无所有,其实他们拥有整个世界。
我醒悟了似的,兀然下了决心:从此不再喝咖啡,为了老师和我尊敬的兄长。
因为,我看到了人生道路上那盏闪亮的明灯, 我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我决心向他学习,改变自己,重塑自己的人生!
然而,重塑人生,难道非得用咖啡拉长生命的链条吗?难道非得以付出健康的沉重,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之舟?
我似乎不愿苟同。
兀然,我想起了那些英年早逝的专家学者,比如作家路遥,比如数学家张广厚,比如蒋筑英、方永刚……我感到了些许的惶然,不愿再想下去!
未来的日子里,惟愿健康伴随着张亚明的人生追求,把更多的佳作捧给世人。
也祈望张亚明的咖啡人生释放出四溢的芬芳,让人回味,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路顺畅!
(写于2008年12月 作者曾烈为笔名,辽宁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