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省作协门前
作者:纪合生
2024年12月9日下午,路过省作协,在门口站了许久。作协门面向西,在建国路的东边。作协门不大,就两间宽,由一座平房建筑构成,左边柱上挂着条形作协牌子,书写着:“陕西省作家协会”几个大字,白底黑字,字体是正楷字。门的右边有一个四方形铁黄牌子,写着“建国路83号”。门是拱形,没门扇,是电子自动推拉门。门两边还有红色对联,红纸黑字,上联是:“深入生活筑高原攀高峰建功新时代”,下联是;“扎根人民推新人出新作奋进新征程”,对联是隶体字,用黄边框着。从门口往里看,是院子,有大叶女贞树,还有一个不大的圆形围栏,围栏里长着红叶树木。围栏里面是一栋面向北的平房。其他一概看不清。
我站在作协门前,思绪万千,还有点激动,省作协是陕西作家的领导机构,是作家聚集的地方,开会的地方,互相交流的地方,也是作协会刊《延河》杂志编辑部所在地,这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向往的地方。说穿了就是陕西文学最神圣的地方,是陕西文学的圣殿。她神圣到什么程度呢?我想应该像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去麦加朝圣,像信仰基督教的人去耶路撒冷朝圣一样,我们爱好文学的人就是来这里朝圣的,这是我们信仰之所在,是我们的精神之所在,我们怎能不朝拜这个地方,怎能不向往这个地方?爱好文学是我一生的精神所在,是我们终生的向往。我虽然在文学上没有什么建树,也没能成为作家,但我们不能没有文学,不能离开文学,文学永驻,精神永存。
省作协成立于1954年11月,今年她已经70岁了。70年来,陕西有很多作家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地印象,特别是老一辈作家影响了我,使我爱上了文学。老一辈作家有柳青、王汶石、杜鹏程、李若冰、魏钢焰及农民诗人王老九等,我是读着这些老作家的作品长大的,对这些老作家的作品视若珍宝,读起来,爱不释手。读柳青的《创业史》除主要人物梁生宝买稻种,喝面汤,吃冷馍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外,梁生宝的父亲梁三老汉、富农姚士杰的形象也很逼真,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最使人不忘的是《创业史》里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羞耻。”也像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名言读一次就记住了,终生不忘。这就是读名著的好处,使人受益匪浅。还有一件关于《创业史》的事,是1964年一个叫严家炎的评论家,写了一篇很长的评论文章,专门批评《创业史》,说《创业史》三多三少,说梁生宝的形象不如梁三老汉的形象等。柳青说《创业史》出版后,他不准备说话,任凭大家评说,但严家炎的文章是专门批评《创业史》的,为了文学的严肃性,柳青不得不写文予以反驳。于是写了长篇文章反驳,文章发表在1964年《延河》杂志上。通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当时《创业史》引起多大反响和激烈争论。
读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描写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解放战争中和国民党军队在陕北周旋,显示了中央领导和解放军的大智大勇,和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队的勇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王汶石的小说集《风雪之夜》,描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读李若冰的散文,才知道散文是文学反映生活的另一种形式,是真实记录生活和反映生活,其文笔细腻,语言犀利。也是我知道和了解散文的开端,为我以后写散文奠定了基础。读王老九的诗,才了解了王老九,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会编诗,会写诗,用诗歌颂新生活,赞美新生活。在中央开会时还敢和郭沫若即席对诗,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农民诗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出现了一批文革后的作家,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邹志安、京夫、程海、王蓬、王晓新、叶广芩、冯积岐等一大批优秀作家。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1982年读路遥的《人生》,高加林的故事和遭遇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人生》为什么能在全国引起轰动,引起青年们的共鸣,就是因为高加林的遭遇,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千千万万农村青年的遭遇。那时农村青年没有别的出路,初中、高中毕业,只能和高加林一样回农村在生产队劳动,或者像高加林一样去城里给生产队拉大粪。要想跳出农门,找一个在城里哪怕是临时工的工作,也难,难于上青天。为了多看几遍《人生》,我还下势把《人生》抄了下来。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陈忠实的《白鹿原》,这两部作品,虽然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给人的感觉是像读《创业史》一样,是反映真实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大气磅礴,故事曲折,跌宕起伏,激情不断,是陕西文学史上,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百年佳作。读贾平凹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鸡洼窝的人家》及《腊月正月》等一批农村题材的作品,使人有身置其中的感觉。读高建群的作品,把我们带到新疆,带到新疆广袤的边疆,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了新疆的古今历史,风土人情及地理情况。使我们很想常住于新疆,欣赏祖国的美丽风光;也想常住于新疆,为祖国守疆。

站在作协门口,我在想,我虽然无缘成为作家,无缘走进作协大门。但我的老师王晓新生前曾在作协工作多年,曾任作协理事,曾任《延河》编辑;我的同学即好友赵群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作协给王晓新、路遥、李星等作家油漆过家具,利用空闲时间和路遥谈论《人生》,向路遥领教了不少知识。我为我的老师和同学能走进作协而骄傲,我也为因爱好文学,爱好写作而跳出了农门,获得了一份工作,因而也就没像父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一辈子,因而有一点点欣慰。
我站在作协门前,想到最近有人在网上大声呼吁“解散作协”,作协是一个神秘而神圣的地方,尽管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也不是解散的理由。愿我们的作协带领作家走更艰辛,更远的征程,创造更辉煌的业绩,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更多更好的书,为我们的人民,为我们的时代留下更美的精神食粮。作家永在,作协永在,文学爱好者向往的圣殿永在!
2024年12月9日
作者简介:纪合生,男,68岁。周至县终南镇豆村人。周至县作协会员,县东片作协副主席,曾任周至县“绿风文学”社长。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吴建辉(兼)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