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回眸:艰难识世情
作者:陈希文
题记:
人生旅途,并非一帆风顺。在我的大半生中,有顺境中的成功与喜悦,也有逆境中的徘徊与挫折。
我从𣎴相信命运,也不会向命运低头,更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与生倶来,可能从⻣子里就是个命运的叛逆者,敢于与命运叫板、挑战和抗争。
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我推崇经过拼搏和努力来改变命运。有了这种理念,前行的道路是坦途,还是布满荆棘,总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催促着我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经过数十年的风雨历程,今天看来,不论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不管是喜悦也好,困惑也罢,我总能从容面对,坦然处之。贫寒家世出身的我,⻣子里淌着平民的血,始终有着一颗平常的心,没有奢望,没有苛求。在人生旅途上,只要自已努力了,发奋了,尽力了,就觉得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我自幼家境贫寒,生活煎熬。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是母亲带着我与饥饿和死亡抗争,将我抚养长大。在极度艰难的岁月里,又是母亲用辛苦的汗水供养我上完了中学。伴随着我的成长,母亲从做学问、做人、处事等方面对我的谆谆教诲,是刻骨铭心的。至今遗憾的是,母亲积劳成疾,一生都在艰难困苦中度过,没有享过儿子为她老人家带来的一点福气,过早离世。至今一想到可怜多难的母亲,一种触动隐伤的痛苦常常催我泪下。
高中毕业后,我有幸去公社机关当了一名通讯员,后被县上批准录用为亦工亦农专干,月工资仅28元。那时一心只想着把工作干好,让组织和领导满意,从未想过什么待遇。初出茅庐的我,年轻气盛,精力充沛,一天干十几样工作,且好些是别人不愿干的,我却无怨无悔。后来公社机关党组织在讨论我入党时,大家说:“这娃是个好苗子,干事一个顶三”。1974年8月,我被批准为中共党员,实现了我的政治夙愿。
西安铁路运校毕业后,学员都到襄渝铁路当工人。初来乍到,这里山大沟深,寂寞荒凉,生活艰苦,不通铁路时几乎是对外隔绝的闭塞地区。面对这样的环境,刚分配来的学生大都不安心,想着调回关中腹地。当初,因老母患病需要照管,我也动了调走的心思。后来机务段党委在对新职工的新线教育中,领我们参观了襄渝沿线的浩大艰巨的建设工程,去烈士陵园缅怀先躯们的丰功伟绩,让我们现场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当我看到襄渝线一座座桥墜相接的天险工程,一堆堆建设者流血牺牲的坟茔,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憾。当年国家为建设这条铁路,付出了比宝成线多60%的代价,不知又有多少建设者付出了可贵的生命。先躯们用血汗和生命換来了“天堑变通途”,他们不顾生死建成了襄渝线,而我们今天来接管这条线搞运输,还怕困难吗?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打消了调走的念头。在段新线教育的总结会上,我毅然表态,扎根山区干好夲职工作的决心。
开初在安康电力机务段工作,我们成为学习副司机跑了一段车,后都转为机车检修工。身处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工资又低,但大家都在同样条件下,坚守岗位,勤奋工作。我和同学们一起上下班,过着集体生活。日子虽然清苦,但我们这批毕业学员从事新线运营管理,总比那些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的工程局野外工作的要好得多,起码人身安全和风险要小得多。因此,那时当班的活干完后,我们这些单身汉就成了“自由人”,怡然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安康铁路分局政治部在安铁机务段考任提拔干部,经过笔试、面试、考核、考察等程序,我有幸在30多人的竞争对象中被录用为段党委宣传干事,从工人队伍加入到干部行列。同行们对我刮目相看,我却觉得没有丝毫的荣耀。只知道新岗位的工作标准高,要求严,担子重,责任大,并不轻松。为了适应新的岗位,我暗下决心,起早贪黑,勤学苦钻,加班加点,出色地干好这份工作。后来,机务段党委多次表彰我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又在一次调资中破例奖励了我半级工资,月调高了2.5元。那时的半级工资,在今天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但对家境拮据的我来说,却是雪中送炭。因家里为母亲看病已债台高筑。我每月40多元的工资,除留生活费外其余的全寄回家中。尽管如此,我微薄的资助仅是杯水车薪,依然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压力。
为了干好岗位的工作,我放弃了别人在双休日外出游山玩水的时间,而是闷在单身宿舍,读书看报练写作,大量的消息、通讯、理论文章等被铁路报刊相继刊登,已在机务段有了良好的声誉,也受到了安铁分局政治部的关注。后来,分局调我到政治部任秘书。
从基层来到了分局机关,觉得生活、住宿、办公、交通等条件均比机务段优越得多,让我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岗位。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生活惯了的人,只要条件稍有改善,心里就会满足。我常回想起在机务段工作时,段上实行季度假。每季度一次休6天。休假回家时,段人事室只给开一张为期6天的免费往返火车票,逾期车费自负。且此种票不可用卧铺。每探亲回家,昼夜坐硬座需十七、八个小时。到家后往往是头晕目眩,天昏地转,一两天后才可缓过神来。到分局机关后。局里给我办理了全年公用通勤票,局管內全年乘车免费,凭票还可享受卧铺,每次探家就感 觉便捷轻松了许多。
‘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促使我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当工作有成绩,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许时,我只能将此做为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并未感到荣耀和满足。当工作出现失误或受到领导批评时,我内心就十分的痛苦和不安,反省、自责、自罚、自愧的心态久久不能排遣。这种心态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母亲的半身不遂、生活难以自理,长时让我担忧和牵挂,多次住院治病已借债三千多元。偿还这笔债务,对当时仅有三、四十元工资的人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为了攒钱给母看病,分局机关灶花费较高的伙食我承受不起,就用1元6角钱买了铁锅,自已动手做饭吃,从生活中压缩开支。日夜苦熬投向铁路和地方报刊的文章,微薄的稿费也或多或少地补充了我的开支。那时无积蓄,收入少,为母亲治病需要很多钱,我长时间忍受着清贫的生活,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至今回想起来,那时处于人生最困难时期的我,经历了不知多少辛酸苦辣,才走到了幸福的今天。
人生多磨砺,艰难识世情。我的青春岁月,是秦巴山区的艰苦环境锻造了我,是襄渝铁路艰巨的工作任务磨炼了我,是极度艰难的家境激励着我,使我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坎坷和艰辛有着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增強了我在逆境中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培育了做人的坚強性格和毅力。对我尔后的成长和进步来说,我要感谢困苦和磨难,因为“艰难是财富,困苦是动力”。
写于2024年12月9日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