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在终南大道和常宁大道的交汇处,有一个街心环岛雕塑——春晖园。这里,承载着一千多年前诗人孟郊的温情与诗意,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文脉的延续。那座钢结构雕塑,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既象征着大学城学子们学业有成后对家国的回报,又似一位慈母手中的针线,缝出了孩子们期盼的未来。
孟郊,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却又绽放出璀璨的诗意光芒。生于乱世,孟郊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书籍是他心灵的慰藉,诗歌是他表达情感的窗口。他勤奋好学,日夜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改变命运,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然而,命运却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孟郊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第。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在困境中不断磨砺自己,用诗歌抒发着内心的愤懑与不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千古名句,便是他在历经沧桑后,对母爱的深沉感悟。
孟郊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孟郊。在孟郊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母亲始终给予他无尽的支持和鼓励。她那温柔的目光,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着孟郊的心灵;她那慈爱的话语,如同清澈的溪流,滋润着孟郊的心田。孟郊深知母亲的付出,他将这份浓浓的母爱,化作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游子吟》,短短30个字,折射着真挚的母子情深,也让无数中国人找到了情感共鸣,韩愈曾赞扬他“东野动惊俗,天葩吐奇芬”。
他关注人间的疾苦。看到百姓生活艰辛的残酷现实,他写下“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看到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他控诉战争的不义,“两河春草海水清,十年征战城郭腥。乱兵杀儿将女去,二月三月花冥冥”;在科场饱受冷眼,他喊出了寒士心中的不平之鸣:“尽说青云路,有足皆可至。我马亦四蹄,出门似无地。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
他坚持不俗的风格。在时代洪流中,孟郊剥去盛唐诗歌华丽的滤镜,将“直”与“真”奉为写诗的圭臬,写愁的诗催人泪下,言欢的诗让人开怀,千年之后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其“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艺术魅力。
孟郊赶上的恰是唐朝诗坛青黄不接的时代,李白、王维、杜甫、高适等人相继谢幕,中唐诗坛“扛把子”白居易、柳宗元、元稹才刚出生。称雄诗坛的是“大历十才子”,他们多投献应制之作,虽诗文华丽,但充满媚俗之气。那个时代“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效仿大历才子们的辞藻,或许可以平步青云,但孟郊绝不从俗,而是要起而振之,一改诗坛颓废的文风,用奇险、瘦硬、峭刻的诗风刻画社会和人生。
他向长安出发了。

二
在长安城的那些岁月里,孟郊结识了韩愈、贾岛、李贺等志同道合的诗人。他们的相遇,如同夜空中的星辰碰撞,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孟郊与韩愈,一个古朴凝重,一个大气磅礴。他们初次相见,便仿佛知音相逢。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长安城的一家酒馆里,孟郊独自饮酒,心中满是对人生的感慨。韩愈偶然走进,一眼便被孟郊身上那股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两人交谈起来,发现彼此对诗歌的热爱如出一辙。从此,他们经常一起探讨诗歌的艺术魅力,韩愈欣赏孟郊诗歌中的深刻寓意,孟郊则钦佩韩愈的文学才华和广阔胸怀。他们一起漫步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交流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有时,他们会为了一句诗的用词争论不休,直到找到最完美的表达;有时,他们又会在寂静的夜晚,对着明月,吟诗赋词,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韩愈曾赞孟郊:“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孟郊亦回赠韩愈:“长安交游者,贫富各有徒。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陋室有文史,高门有笙竽。何能辨荣悴,且欲分贤愚。”
贾岛,这位以苦吟著称的诗人,与孟郊的相遇则充满了戏剧性。那是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孟郊在神禾原上漫步,思考着新的诗句。突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喃喃自语声。走近一看,原来是贾岛正对着一棵枯树苦苦思索着诗句。孟郊被贾岛的专注所打动,上前与他交谈。两人一聊便发现彼此对诗歌的执着追求是如此相似。从那以后,他们常常一起在神禾原上寻找灵感,对着大自然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会为了一个字的斟酌而花费数日时间,只为了让诗句更加完美。在他们的交往中,充满了对诗歌的敬畏和热爱。贾岛有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孟郊回应道:“瘦僧卧冰凌,嘲咏含金痍。金痍非战痕,峭病方在兹。”
李贺,这位天才诗人,给孟郊的生活带来了一抹奇幻的色彩。他们相遇在一次文人聚会上,李贺那独特的气质和充满想象力的诗歌让孟郊眼前一亮。李贺的诗歌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和对未来的憧憬,与孟郊的古朴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他们却在彼此的诗歌中找到了共鸣。他们一起泛舟潏河,看着河水波光粼粼,李贺会讲述他心中那些神奇的故事,孟郊则静静地聆听,然后用自己的诗句回应。他们行走在樊川的桃花林中,感受着大自然的美丽,李贺会突然灵感大发,吟出一首奇丽的诗篇,孟郊则会在一旁点头称赞。在终南山下,他们一起仰望云雾缭绕的山峰,畅谈着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李贺诗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孟郊赞道:“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三
他们经常泛舟潏河,清澈的潏河水,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流淌在大地之上。两岸的垂柳依依,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他们坐在船上,看着河水缓缓流淌,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喜悦。有时,他们会即兴赋诗,让诗歌随着河水飘荡;有时,他们又会静静地欣赏着两岸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樊川的桃花盛开时,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他们漫步在桃花林中,感受着花瓣飘落的美丽。孟郊会捡起一片花瓣,轻轻地放在手心,感受着它的柔软与温暖。韩愈则会望着满树的桃花,吟出一首赞美春天的诗篇。贾岛会在桃花树下静静地思考着诗句,而李贺则会用他那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奇幻的桃花仙境。
神禾原上,禾生双穗的传说,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他们站在神禾原上,望着那片广袤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孟郊想起了母亲的辛勤付出,想起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情感。他对着大地,吟出了那首著名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韩愈、贾岛、李贺听了,无不被这首诗所打动。他们也纷纷用自己的诗句,表达对孟郊的敬佩和对母爱的赞美。
终南山下,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诗人们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他们一起攀登终南山,感受着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在山顶上,他们俯瞰着大地,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他们对着远方,大声吟出自己的诗歌,让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四
春晖园中的那座雕塑,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孟郊的故事。它那刚劲有力的线条,如同孟郊坚韧不拔的性格;它那泛光的平面,如同孟郊对母爱的深情。站在雕塑前,我的朋友、诗人王渊平仿佛能够看到孟郊当年的身影,感受到他那炽热的情感。青年学者阿勇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诗意的气息;这里的每一缕阳光,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千百年过去了,孟郊的诗歌依然在人们的心中回荡。他的《游子吟》,如同一条温暖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只要想起这首诗,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浓浓的暖意。它让我们懂得了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学会了感恩。
如今,春晖园周围有多所高校。这里,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他们怀揣着梦想,在这里努力学习,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座雕塑,不知道能够成为多少学子心中的一座灯塔,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他们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能否感受到孟郊的情怀,能否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神禾原上,禾生双穗的传说依然在流传。那是天道与自然的彼此恩惠关照,也是孟郊诗歌中所蕴含的诗意与天地的暗合。这片土地,以高天厚土光照哺育着庄稼,长出丰硕的果实,再滋养着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它就像孟郊的母亲一样,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而孟郊的诗歌,也如同这片土地一样,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春晖园,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见证了孟郊的温情与才华,也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可以感受孟郊的情怀,可以传承他的精神,让诗意的光芒永远照亮游子前行的道路。到底是谁能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刻内涵,有一位普通作家说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值得思考:“你可以选择做官,你也可以选择挣钱,但你不能选择通过做官来挣钱;你可以选择做圣人,也可以选择做俗人,但你不能选择让大家像圣人一样崇拜你,还要像俗人一样原谅你。只想要权力不想受约束是恶霸,只想要享受不想尽义务是流氓”。

五
“报得三春晖”,这不仅是孟郊对母爱的感恩,也是每一个学子对良知、对公平正义的承诺。在这个时代,不知道有多少学子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孟郊一样,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大家的生存,为小家的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理想是很丰满的,现实是很骨感的。现在到处是趋炎附势的人,都把欲望当做理想,把世故当做成熟,把麻木当做深沉,把怯懦当做稳健,把油嘴滑舌当做智慧。在当下有多少人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有多少人懂得感恩老师的教诲,有多少人感恩社会的关爱呢。社会的功利主义就培养了无数精致的利己主义。
善良不等于良知,我们挂在嘴上的善良只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情绪,真正的善良是公义、良知、担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普通人的善良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你应尽的义务,做到你应做的事情,再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春晖永远照耀着学子的心灵。

六
在一个秋日,我再次来到春晖园旁边。阳光洒在那座雕塑上,泛起一层金色的光芒。微风轻拂,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孟郊的故事。我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气息。那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心灵的触动。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已远去的母亲,心中满是愧疚。当年初到北京蓟门桥政法大学时,我每日以方便面为食,母亲赶来伴我熬过北漂时的艰难岁月。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她拖着一双被摧残过的小脚,在那狭小的出租屋里,小心翼翼地摆弄着煤油炉,火焰闪烁中,她专注地为我烹制着饭菜,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里,满是母亲的爱与关怀。后来公司发展壮大,员工们每月都有工资奖金,我却独独忘了给母亲“发薪”。我只想着与母亲同住,带她下馆子、逛超市,她有所需我便购置,却忽略了她应得的那份“回报”。公司破产后,我的生活陷入困境,此时我才幡然醒悟。所幸,母亲还在人世间,上苍似乎还眷顾着我,给了我一次弥补的机会。我立刻买了火车票赶回西安,召开家庭会议。我坚决提出,赡养父母是儿子的责任,义不容辞。兄弟三人,每月给母亲 800 元赡养费,老大老二各出 300,我因公司倒闭无稳定收入,每月出 200。家人皆认为母亲生活无忧,无需用钱。我却说道:“人有财方有尊严,母亲的钱,她想如何使用、赠予何人,皆由她意,旁人无权干涉,只要她欢喜就好。如有异议,意见保留,此事必须通过执行!”这,与其说是孝敬母亲,不如说是我在救赎自己愧疚的灵魂。
孟郊的一生,虽然坎坷,但他却用诗歌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他的《游子吟》,不仅是对母爱的赞歌,更是对人性的赞美。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与感恩。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忙碌于功名利禄,却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东西。孟郊的诗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七
站在神禾原上,眺望远方,终南山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那是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山脉,也是孟郊和他的朋友们曾经游历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寻找灵感,感悟人生。终南山的宁静与壮美,给了他们无尽的创作源泉。如今,我们是否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走进大自然,感受它的魅力,寻找内心的宁静。
潏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河水清澈见底。它见证了孟郊和他的朋友们的友谊,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沿着潏河漫步,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当年泛舟的情景。他们谈笑风生,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这条河流,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我们的心灵。
樊川的桃花虽然已经凋谢,但那片田野依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这里曾经是孟郊和他的朋友们流连忘返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欣赏美景,抒发情怀。如今,我们也可以在这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放松心情。樊川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都蕴含着诗意的味道。
神禾原上,庄稼依然茁壮成长。那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大自然的恩赐。孟郊曾经在这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与美好,他用诗歌赞美了这片土地。如今,有多少人还能够在这里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能够珍惜大自然的馈赠,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这片土地,是你们的根,也是我们曾经共同的家园。

春晖园,周围车辆川流不息,路上学子来来往往,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我经常走过路过流连忘返。它让我感受到了孟郊的情怀,让学子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里,总会有一些人找到心灵的寄托,找到前行的动力。只要他们心中有诗,有爱,有感恩,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在这个世界上似锦前程,但他们懂得了生活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而是热爱及分享生命的美好。
孟郊一生颠沛流离,它的诗有着穿透时空的感染力。他将人生的苦味揉进诗歌,留给后人细细咀嚼。我多次和唐诗之旅小组成员一起走进神禾原,站在终南大道和常宁大道的交汇处,望着街心环岛雕塑--春晖园。感受孟郊的温情与才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在还有多少人用诗歌赞美生活,用爱传递温暖,用感恩回报社会,许多时候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唯有在心中默默祈祷,诗人的春晖终将照耀着学子的心灵,诗意的光芒会照亮夜行人脚下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