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
清代济南名士张希杰生平事迹考(下篇)
侯 环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之四,张希杰与济南人的文化性格
乾隆二年,张希杰四十九岁时,结束了在振英街12年的居住,“移居莲子湖(即大明湖)头百花洲上”。
如杨、张那样认钱不认人的毕竟是少数,张希杰在文人圈里,感受更多的还是理解、尊重与温馨的情义。如慨然为他的诗文集作序的宋弼和法坤厚,都是年龄比他小,但名声和成就却比他大的山左名士。
宋弼(1703-1768),字仲良,号蒙泉,济南府德州人,乾隆十年进士,历官甘肃按察使,为人刚劲正直,博学多识,长于诗文,其诗“宗法渔洋,所取大都清醇雅正”,他助卢雅雨编成《国朝山左诗抄》,又自编成《山左明诗抄》,诚为山左文坛盛事。他还曾在济南“主讲泺源书院,一时才士,裁成甚多”。
而法坤厚则为清初名宦、书画大家法若真之孙,工诗文、善书画,名重一时。
此外,还有他的朋友(芝乡)姚大源与(湘涯)毛鸿荥也都在为他的年谱所作的序里对他表达了深深的尊重与赞颂。他们都对张希杰的遭遇深切同情,对其才华学养充分肯定,对其作品与人品甚为推崇。

书影:《铸雪斋集》
在宋弼为其作序的乾隆二十三年,张希杰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但他依然“神情似鹤,须发如银,而濡首豪翰,嗜好如昔”,一副困而弥坚、穷而不悔的豪壮风姿。而我们从张希杰身上,无疑可以看到作为济南人的较为典型的性格特征:
其一,崇尚学业,痴迷文化
张希杰有五大爱好:“好聚书、作文、吟诗、交友,而不倦于逰”,张希杰在屡次科场受挫之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于养家糊口之余,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业特别是诗文创作上。他以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事业能够拯救人生,文学足以安身立命,这是他终生不渝的价值追求。他在将自己的诗文集《铸雪斋集》郑重交付法坤厚作序时,曾慨然曰:“此吾心血所存,不忍割弃,子幸为吾删定之,吾将录藏,以俟来者”。法坤厚大为感动地说:“赍一生心血,而区区托之吟咏,寄之蚕纸,争存亡于尘埋虫蚀之余,以俟千百年后悠悠不可知之士,先生之志愈苦而言愈悲矣!”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他们的一生可算得上一次悲壮的长征,惟其如此,方可以见出他们的精神境界之恢宏之阔大。

张希杰像
其二,君子固穷,贫而不坠其志
张希杰的好友姚大源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访张希杰于鹊华桥西,他这样描绘其风采及家庭状况:“而先生已老矣。长髯如雪,双颊如酡,四子七孙,颐养天和。其家维贫,犹购书千卷,环堆室中。琴韵炉香,达于墙外。客至,纵谈今古,磊落自豪。济南故多名士,皆称为练塘先生。”当时曾有一桩事情在市井广为流传:那是一位名叫汪士龙的人慕练塘之名来访,很是可怜他家的贫穷,于是送来一个大大的铜鼎,这人的作法颇为豪爽,其人也颇像一位江湖豪杰,而张希杰却素知其人为市井无赖,因而坚决不收铜鼎,“力谢绝之”,后来此人果然“以事败”,被押解回原籍,街坊邻居都夸张希杰“善知人”,其实,非但知人也,乃不贪也。能在如此艰难拮据的生活环境中,自重自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委实可贵。

《练塘年谱》
其三,豪爽仗义,敦厚阔达
仗义,是济南人最看重的道德品质,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标准之一,济南人说一个人“不仗义”,便等于判了这个人的(道德)死刑。仗义,主要体现为对朋友、对他人的一种道德态度上。上面谈及,张希杰有五种爱好:聚书、作文、吟诗、交友、旅游。而这些爱好比较起来,“好聚书,而作文更笃于聚书;好作文,而吟诗更笃于作文;好吟诗,而交友更笃于吟诗”,“出诸水火而不责报也,假之羽翼而不居功也。”也许在张希杰看来,贫穷从来就不是“不义”的理由。所以,尽管是大兄的挥霍使得家道式微,但在分家时,他依然“欲让产于兄”,只是担心大兄会蒙受恶名,所以仅携数百卷残书而去。雍正十年,山左大旱,赤地千里,他有幸被兖州郡伯聘为记室,帮同救灾,颇得赞许,可当他看到另一贫穷之士也在谋取这一位置时,他“笑让之”,不是不明白饭碗的不易,而是更看重做人的气格与风度,诸事礼让当头,诚仗义之士也。凤阳别驾马绍文,希杰之妹夫,然对亲戚之情一向漠然,忽有一日有事相求,他即奔皖城向时任安徽巡抚的恩师赵国麟求助,为人谋可谓忠且诚矣。
相信每一个济南人都会从张希杰的行为和品质上引起强烈的共鸣,因为它十分典型地体现着济南人的风格特色;或者说,这些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以贯之地体现着济南人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之五,张希杰与济南泉
张希杰热爱家乡山水,尤喜家乡清泉,遇风清日丽,则携藤杖,牵幼孙,逍遥于七十二泉之上,长吟高咏,经常乘月归来,其乐悠悠。
张希杰写了很多吟咏济南名泉的诗作,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无疑是他的《历下七十二泉名歌》,现照录于后:
历下名泉七十二
第一趵突发王屋(趵突泉)
南煮糠连北煮糠(南煮糠泉、北煮糠泉)
杜康酒醴都泉熟(杜康泉、酒泉、醴泉、都泉)
白龙黑龙跃龙门(白龙泉、黑龙泉、龙门泉)
黑虎龙居望水蹲(黑虎泉、龙居泉、望水泉)
知鱼池中鱼池阔(知鱼池泉、鱼池泉)
鹿跑马跑清水浑(鹿跑泉、马跑泉、清水泉)
灰池熨斗拜罗姑(灰池泉、熨斗泉、罗姑泉)
玉环金线南珍珠(玉环泉、金线泉、南珍珠泉)
东皋刘氏悬珠出(东皋泉、刘氏泉、悬珠泉)
北珍珠系双女襦(北珍珠泉、双女泉)
王氏溪亭果贤清(王氏溪亭泉、贤清泉)
芙蓉双桃柳絮轻(芙蓉泉、双桃泉、柳絮泉)
皇华白花石湾曲(皇华泉、白花泉、石湾泉)
莴苣胡桃洗钵盛(莴苣泉、胡桃泉、洗钵泉)
金沙湛露东蜜脂(金沙泉、湛露泉、东蜜脂泉)
登州道士无忧思(登州泉、道士泉、无忧泉)
香泉温泉濯缨去(香泉、温泉、濯缨泉)
满井浅井甘露滋(满井泉、浅井泉、甘露泉)
舜泉孝感明水东(舜泉、孝感泉、明水泉)
朱公白公柳泉风(朱公泉、白公泉、柳泉)
孤孤混沙染池绿(孤孤泉、混沙泉、染池泉)
悬泉散水蜜脂红(悬泉、散水泉、蜜脂泉)
南漱玉通北漱玉(南漱玉泉、北漱玉泉)
白泉卧牛车泉浴(白泉、卧牛泉、车泉)
南甘露滴浆水泉(南甘露泉、浆水泉)
数到灰泉泉名足(灰泉)
《历下七十二泉名歌》
这首七言古诗,全诗共二十八句,由济南的七十二泉泉名精心搭配、细心结撰而成,大多为每句包含三泉(亦有每句二泉者五,每句一泉四泉者各一)。该诗不仅琅琅上口,好记易背,文采焕然,极易扩大泉文化的影响,而且每句诗都有内涵,或突出泉水的风采与特色,或赋予诗句以新的联想与内涵,诗意盎然,令人玩味不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颇能见出一位诗人的功力与造诣。
《历下七十二泉名歌》之中佳句颇多,如“白龙黑龙跃龙门,黑虎龙居望水蹲”,句中嵌入白龙、黑龙、龙门、黑虎、龙居、望水六泉,诗中用“跃”“望”“蹲”诸多动作,将以龙虎命名的泉水赋予生命,写得活灵活现,情趣横生。又如“香泉温泉濯缨去,满井浅井甘露滋”,巧妙地嵌入香泉、温泉、濯缨泉、满井泉、浅井泉、甘露泉等六泉,不仅对仗工稳,而且生动地展示了这六个名泉清可濯缨、味比甘露的鲜明特点,具有高雅的文人韵致与文化内涵,而“舜泉孝感明水东,朱公白公柳泉风”,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他如“金沙湛露东蜜脂,登州道士无忧思”,你简直可以以为是一首叙事或哲理的诗,而其实“登州”“道士”“无忧”都是泉名。值得一提的还有“王氏溪亭果贤清,芙蓉双桃柳絮轻”与“皇华白花石湾曲,莴苣胡桃洗钵盛”等,莫不构思巧妙,清婉可诵。
《历下七十二泉名歌》中的七十二泉,基本依照晏璧《济南七十二泉诗》中所记名泉。只有晏诗中的“独孤泉”在张诗中为“孤孤泉”,不知张希杰另有所本还是笔下有误。
张希杰的《历下七十二泉名歌》是济南泉文化的一枝奇葩,它与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济南七十二名泉诗》、清代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王钟霖《七十二泉考》等一道,极大地丰富了济南七十二泉泉文化的文化宝库,构成了济南泉水文化蔚为大观、多姿多彩的灿烂风貌。

趵突泉照 王琴摄影
从张希杰的诗文集《铸雪斋集》中,不仅发现了《历下七十二泉名歌》这样的作品,还有他吟咏趵突泉的《趵突泉十景诗》。这使我们知道,最迟在三百多年前的清代前期,趵突泉已有它的十景。当时的“十景”分别为:圣祖丰碑、泺源珠树、蓬境飞云、杜康红叶、莲沼游鱼、鹤桥残雪、长廊新月、吕仙胜迹、湍濑银砂、高阁晨钟。张希杰的十景诗共二十首,分两次与茹羽九、茹召木(不知是否为一人)唱和,其中颇不乏情致隽永、机趣天成之作,如“杜康红叶”诗:
举瓢且自酌天浆,造作无烦老杜康。
若是泉中无酒气,如何叶色似倾觞。
又如“泺源珠树”:
第一名泉迴出群,三台熠耀应天文。
曾闻星宿还成海,岂独源头王屋分。
而“长廊新月”假借闺中情怀写月下精致,更是情韵悠然:
月印波心人未还,蛾眉初试黛痕斑。
画廊不见垂钓影,疑落婆娑树影间。

书影:《又和茹召木趵突泉十景元韵》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