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苏区,成立了工农银行,发行了苏区货币。如今,川陕苏区留存下来的钱币极少,也显得尤为珍贵,在钱币市场出价极高,人们称其为“红军币”。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经陕南到达川北,并迅速发动群众,建立了陕南部分地区和川北地区苏维埃各级革命政权,1932年2月,成立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组建了中共川陕省委,宣告了川陕省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鼎盛时期的川陕省革命根据地,以四川省巴中地区为中心,东起城口,西抵嘉陵江,南达营山、渠县,北至陕西省镇巴、宁强等各地,纵横500里,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建立了23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红军由入川陕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5个军约8万余人,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川陕省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红军从鄂豫皖苏区带来了少量壹圆银币和面额不等的纸币,只供内部使用,仅仅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致使红军筹款,政府收支和市场贸易等那都是相当的困难。西北军委决定设立工农银行。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在四川省通江县成立,川陕省财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兼任银行行长。当时,利用缴获的四川省军阀刘存厚在达县的造币厂及盘踞在陕西省镇巴县土匪王三春的造币厂机器,在陕西省南郑县苦草坝设立造币厂,后迁至四川省通江县城郊西寺。川陕省苏维埃革命政权所属造币厂的工人从最初的20多人增加到后期的200多人,除了仿制白区货币“袁大头”和川版银元之外,主要还生产苏区面值为“壹元”的银元和铜币。此币正面上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八个大字,中间分别镌“壹元”二字,两旁为五角星,下镌“川陕省造币厂造”。背面上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中间镌镰刀、锤子图案于地球之上,两旁为梅花,下镌“一九三四年”。钱币界认为,川陕苏区将革命口号铸在钱币上,是中国钱币史上之首创,在世界钱币史上也实属罕见。据有关史料记载:川陕工农银行从1933年至1935年,货币发行总

量为280万元,其中布币200万元,银币50万元,铜币30万元。1935年4月,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将铸币厂机器全部沉入四川省通江县旺苍坝东河亭子口深滩里,结束了铸币的使命。此文结束语:川陕苏区,第二区域;川陕省委,建根据地;苏区政府,进行土改;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用“红军币”,赶集凭证;发动群众,参军人多;红军路上,北上抗日。(作者:周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