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和北原深沟相隔,又非通往长安要道,南原的历史便无北原那样显赫。
南原分为蓝田的前卫镇和长安区的炮里街道。
炮里原的历史确知于秦汉,开始主要集中在浐河一边。
炮里原上,人们相传伯夷坊为伯夷叔齐隐居的首阳山,又传炮里原名鲍里,为西周鲍伯封地,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都靠不住。
全国首阳山甚多,除陕西外,尚有甘肃、山西、河南,有的地方甚至有伯夷叔齐墓。按照司马迁的《史记》,夷、齐二人逃国,闻文王贤,赴西岐,却见武王载文王牌位,准备出兵伐商。阻拦不成,便离周而去,在首阳山饿死。西周定都沣、滈,白鹿原为王幾。按情理判断,夷、齐既然不满于武王伐纣,不食周粟,应不会在王幾中停留。村西原有夷齐庙,民间传说为宋代所建。清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则载,“夷齐庙在白鹿原伯夷坊西,建始无考。祠近鲸鱼沟有泉,曰伯夷泉,水清多竹,境亦幽胜。”由此可见,夷齐在此隐居之说,为后人所传而已。
同时,西周时武王封其弟于少陵原上今鲍陂一带,为鲍伯。今少陵原已挖出西周遗址,因此,炮里为鲍伯封地,亦应为虚拟之事。
秦襄公时白鹿原上有狗枷堡,里有天狗。匪来,天狗吠而获之。古时狗枷川位于鸣犊嘴头附近,应在炮里一带原上。说明秦的势力已扩展到这里。
秦移都咸阳,统一六国后,在炮里原东浐河川的活动痕迹增多。今鸣犊街送师村,原名狮村,因原崖下有一石狮而得名。村人言说,本村赵炳元老师为牛兆濂(牛才子),由引驾回(今引镇)讲学归途经赵家,赵陪老师游览了本村的古庙古物,看到石狮时,牛才子说:“这是一块大陨石,经人们雕刻成狮形。”赵问老师此狮起于何时,牛才子答“从造型古朴来看,当为秦汉之物。”
秦时此处便为皇家狩猎游乐之地,炮里原南麓的二圣宫村,原名二世宫村,原有秦二世行宫在此,以此得名。
秦时上林苑即包括焦岱川,在大洋峪山梁上有鼎湖宫。因此,东越浐水,经二圣宫村向东南而行,沿浐河东岸前往焦岱的路线也已存在。
汉都长安,离白鹿原更近,因此活动痕迹深入到炮里原内部。
汉武帝时,于鼎湖宫行猎,使长水校尉屯兵于将军疙瘩处,扼住从灞川到焦岱之要道,并派兵前伸到南原之上巩村一带,前卫得名即从此来。
西汉苏建屯兵于炮里原浐河北岸,即今将军庙村。
西晋末,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衣冠南渡,北方进入十六国和北朝,这是白鹿原上人口剧烈变动时期。白鹿原上的"胡"姓,大多产生于这个时期。
这个时期,也有一部分原居民坚守家乡,这就是"留村"现象。炮里小留村(也称小刘村)所留汉民为杨姓,后发展成杨家村。
唐宋时期,炮里原上人烟更为密集。
唐时,唐郧国公殷开山在炮里原上设立庄园,人称"勋庄",有“上有天堂,下有郧庄”之说。勋庄的范围,大体包括今天的南桑、北桑、前村、后村和炮里村一带,以前桑和北桑为主。
北桑村有勋氏祠堂,位于今桑村小学所在地。南桑村村北200米处,过去有高达10米的陵墓两座,占地约1亩,无碑记,相传为郧国公之墓。
相传郧国公在炮里村东西各筑一庙。东庙为圣母庙,西庙为五大菩萨庙。庙前各立一塔。故炮里村一度有双塔镇之称。
后村有殷开山家庙。
炮里街道今布村一带,唐时即有阎姓家族就居住繁衍在这里,一直存续到清代。至今许多地方,人们还习惯冠以阎姓号头。如阎家坟、阎家涝池、阎家街、阎家井等。
布村建有白鹦寺,杜甫曾游于此。据传,唐代阎氏家族属昌盛时期,为了后世兴旺发达,出粟谷六十二石,小麦四十石,布匹三百匹,丝绸一百匹,雇工三十人,于村东北角修筑了白鹦寺。
今韩家村和杨魏村原为一村,称观音堂。西垇村(以前的秦家凹)唐高祖九年在库峪太兴山汤房所立石碑记载,曾与韩杨魏观音堂(修真坊)汤房为邻。因此,在唐初就有韩杨魏观音堂和西垇村一带就有村子存在了。
魏寨街道的白庙村也源于唐代。村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因村中有白色古寺一座,供奉白衣菩萨,又称白云寺,故村名为白庙村。
北宋时,朝廷为强壮兵伍,遂差通晓火药之理之智者及大批苦民,至炮里村一带,大肆砍木伐林,烧木成炭,以为火药之辅料,再成攻军之炮。炮里一名,即来于此,旧时炮写作砲,村名也写作砲里村。
宋时,勋庄不再,按其人口自然密集情况,分为北、中、南勋村,人称三勋村。
刘、巨两姓宋时迁入熊家布村。
伯夷庙建于北宋时,说明宋时这里已有村落。
宋、金之际,金朝金紫光禄大夫陕西路节制使知京兆府张中孚(又称张金紫)在白庙村建南山别墅,旧迹人称张家天府正殿,与此相关的旧迹在当地还有饮马池、七里坪、柏树林等。其地面建筑火毁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社会大动荡中,仅存柱础石及石刻构件等零星遗落。
熊姓于元时迁入布村,以后人口繁衍,占据优势,遂有熊家布村之称。
元末又一次大乱,乡民逃亡,白鹿原人口又一次减少。今南原上大多数村子形成于明清时,为明清移民的结果。
例如,浐河北岸的耶家坡,建于明建文年间,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耶家坡。耶姓本为复姓耶律姓氏,公元1125年遭受金灭顶之灾,后流落到此安身立家。
又如,杨家村(今小留村)明代杨姓已发展到23门,人口不断繁衍,十分兴旺。
西垇村旧有寨墙和四座大门。内有党家巷、晁家村、东西杨家巷、彭家巷和小村之分,均按姓氏和近血缘关系集中有序的居住。又有两槐、三皂、一古塔。党家巷和小村各有一棵大槐树,党家巷古槐直径有1.4米,树龄约有1000年,有“神槐”之称;晁巷、党巷井旁及村东南边各有一棵皂角树,都有数百年。古塔堂中雕刻着“姜公神位”四个大字,有数百年的历史。从这些情况看,西凹村完全形成于明清时。
明初,炮里村、南桑村、北桑村、前村、后村一带,人囗仅有百户有余,因其旧为勋庄,所以里名勋庄里。
炮里村建国前原姓氏有王、张、李、刘、谢、关、安、杨、魏等。王、张两姓占大多数。所谓“王一半,张一角,剩下都是杂窝窝”,应由明清居民迁入所致。
明时布村一带称布村里,已超过百户,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后形成四个村落,分别为布村熊家、布村乔家、布村王家和布村杨沟,习惯上合称为“四布村”。
随着经济的恢复,从明中期以后,南原前卫镇市应该已经出现了,从蓝田县城→白村→前卫→炮里→伯夷坊→高桥村→过浐河→龙首原(杜城)→户县这条路线也出现了。
这样,从明朝中期开始,炮里开始成为物资集散地。时至今日,炮里村还流传着“七井八涝池,二十四个丁字街,四十八个庙宇”的说法,可见昔日繁荣之状。
清时,炮里原以及南麓分属咸宁县东乡元兴社和南乡鸣犊社。
清代以后,原三勋村一带,人口增长,遂分为南三勋村(包括中、南勋庄)、北三勋村,因二村之间有成片桑园,后便转音为南桑村、北桑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已将“三郧”二字写为“桑园”二字。前村、后村开始出现,记为北桑前村和北桑后村。
“四布村”因处于前卫镇西部边沿,因其位于蓝田和长安的交界处,清代到民国时的归景不同。右嘉庆《咸宁县志》里,咸宁元兴社不包含布村,而光绪《蓝田县志》包含布村。但到了民国《长安咸宁续志》里,元兴仓就包含布村了。说明清代四布村归蓝田。民国时期布村熊家(阎姓清时灭绝)才归长安管辖,而布村乔家、布村王家和布村杨沟归蓝田管辖,属至善里。
布村以社火著名。 据《蓝田县志》记载,布村社火至少在清光绪年间已经很有规模。布村熊家和布村王家为南社;布村乔家和布村杨沟为中社。
清代,杨家村杨姓败落,只剩下六户。康熙年间,赵氏从灞桥下寨迁入后,杨氏又迁出,遂又以留村为名。
民国后,今炮里原一带分属长安县元兴仓和鸣犊仓。
民国时著名的秦腔编剧导演和教育家封至模,为伯夷坊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