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
宋永信
以前有驴友说我们群是“吃货群”,我还不信,不仅不信,还列举种种理由予以反驳,不过最近群的表现,让俺感觉当初人家的评判,还真有些道理。你看,就说最近群里的活动吧,上周“去吃最好的柿子”,有15人之多,这周没柿子吃了,报名者寥寥无几。
说好了去“张夏车厢峪” 登高望远,结果队长加班,不得不临时变更路线。一番商榷,与老李兄弟确定12月7日周六:马家峪、天帘山、天帘泉,8公里500米环绕。告示发布后,老李兄弟随即发布了此线路的相关驴游笔记,俺也顺势发了一段有关视频。不知是队长不参加的缘故,还是路线对“吃货们”没有吸引力,直到夜晚12点,确认成行的驴友才仅仅5人。如此状况,差点都让俺也打了退堂鼓。
晨起,寒意浓浓,一抹朝霞似凤凰羽翼般在天边漫舞;天空蔚蓝,“望岳路”上远望,那黛青色的岩岩泰山,再次映入眼帘。又是一个适宜爬山的好日子。
车过仲宫,沿并药路前行不远,右转去卧虎山滑雪场方向,过北道沟村、贾家庄村,直达集合地点“马家庄”村委会。
起步前行,老李问等公交进城的老大娘,“天帘泉”咋走?老人说:不知道,那有什么“天帘泉”,这里只有“上水泉”。这当地人咋还不知“天帘泉”?老李满脸的疑惑。顺着村中公路上行,果然不远就看见了一个写有“上水泉”的红色牌子。想老李昨晚肯定做好了攻略,问老李,今天的路线怎么走?老李说,这地没来过,随后就是低头不停地用手指划拉着手机屏,自言自语地说,“两步路”上也没有轨迹啊!完了,完了,看来今天没有队长的驴行,注定是一场有组织、无方向、无目标的驴行了。
走到“上水泉”牌子的位置,是继续前行,还是往左往右,一时都没了主意。找不到轨迹可循,那我们就“盲爬”,一起探索前行。看群山环抱的样子,走环线肯定不是往左,就是往右。看左边都是陡峭的山崖,根本看不到上山的路线;右边山势平缓,应该能够爬到山顶。此时,恰好脚下有一条“生产路”向右延伸,俺便毫不犹豫地提议,沿“生产路”前行上山。
顺着“生产路”前行,大家边走边开玩笑,有人说今天爬山主打无政府主义;有人说今天爬山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跟着感觉走;有人说今天来爬山者都是英雄……。冷冷寒风中,5人的驴行小队,笑声不断,其乐融融。

平坦的生产路很快到头,前行瞬间失去了方向。一项充当先锋的老李,立马大步向前,循着山脊的方位,披荆斩棘,开路先行;众驴紧随其后,亦步亦趋。经过二十几分钟杂草、荆棘中的辛苦跋涉,八点左右,众驴终于踏上了清晰的登山小路。心,刹那间踏实了下来。
沿小路上行,旭日东升,朝晖满地,蓝天白云下,沐浴在金色晨光中的众驴神清气爽。穿过一片茂密的黄背草,路边忽现一座石屋,一棵老梨树;晨光中寂静神秘,如梦如幻,众驴不由自主地驻足欣赏。看着看着,老李突然说:这地怎么看着眼熟,是不是来过?花婆婆也说:好像是,感觉在这我们还合过影。说话间,不放心的队长,即在群里发来了2021年1月1日来此的照片。哈哈,想不到,今天的5人小队中,竟有3人来过;问题是,3人刚刚还异口同声地说:没来过。

一番自嘲,一阵调侃,嬉笑中拍照留念,众驴大步向山顶进发。行走不远,路边一处硕大的废弃羊圈,引众驴啧啧称奇。斑驳的石墙,沉稳的气韵,静谧安详的画面,宛如岁月里的一首诗,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悠长。瞅着,瞅着,脑海里霎时浮现出了俄罗斯油画《牧羊人》的画面,忆起了儿时北山放羊的情景,想到了天下牧羊人的艰辛。几许怀旧,无尽感慨,回忆中怅然若失,欣然前行。

沿着山坡小路缓缓上行,阳光下,寒风劲吹,但却浑身暖意融融。小路右侧,山峦起伏,日照金山,美轮美奂,俊俏的“三媳妇山”夹在中间,竟是那样的娇小柔美;左侧群山巍巍,光影斑驳,神秘梦幻,令人浮想联翩 。路边一处山体,下观并无特别之处;几至走到侧面,却发现这山体,像极了巨猿与仙人,在对视、在谈心、在教诲;待到爬到上面俯视,这山体似乎又成了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老李指着山体说:上次来,有驴友曾爬上拍照,画面俏媚,今天我们是否一爬?众驴笑笑没有回应,只是近几步拍照留念,随即转身上行。

岁月如烟,往事如梦,这惟妙惟肖的人猿山体,不知见证了多少世间风云变幻,仍然静静矗立,而那一切一切的人和事,早已化作缕缕青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人世间,那有什么永恒、不朽!
继续上行,绕过一处陡峭的山崖,小路渐渐没入阳光阴影之中,阵阵寒风袭来,让人实实在在体验到了冬的威力。小路出现了分岔,向右显然是去“于家盘村”方向,众驴坚定选择了左行的路线。路边一株“南蛇藤”,艳丽的红果,让俺忍不住蹲下欣赏,其后高高耸立的山体,令人过目难忘。那是上周你们去的“牵牛撅子”吗?老李说:不是,这里根本看不到“牵牛撅子”,前面的大山挡着呢!这山形太像那“牵牛撅子“了,它不是,又是什么呢?
带着疑惑继续上行,很快走出这片阴影,沐浴阳光的那刻,那飕飕的寒风也忽然停了下来。眼前突现一道石垒的围墙,看地图,这山上有处“杨家寨”,看地形,这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想来必是一处寨门。此地避风纳气,四周风光如画,老李提议休息片刻,众驴纷纷围老梨树席地而坐。
这寨门建在两处悬崖之间,易守难攻,其旁一棵高大的老梨树,树杈处有一大大的喜鹊窝,远远望去,就如一棵“消息树”或“瞭望塔”。从老梨树旁上行,眼前竟是一处平坦之地。济南南部山区的山,很多都像一层层岩石摞起来一般,层与层之间,几乎都是悬崖峭壁或灌木密集的陡坡,而像此处大面积的平地,还真不多见。站在崖边眺望,城市南部的轮廓线清晰可见,周遭山峰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就像一尊尊泉城的守护神,静静守护着这方土地的平安。

起步前行,也就几十米的样子,路边灌木林中忽现两棵高大的柿子树,那树上竟也挂满了火红诱人的柿子。“吃货”的本质是改不掉的,也不管灌木荆棘的拦阻,“花婆婆”率先抵进了柿子树下,拽着树枝,摘下一个柿子即送入口中,甘甜冰凉的味道开心地大声喊叫。但再想吃第二个的时候,却怎么也摘不到了,无奈,只能在树下望柿兴叹。俺在路边忍了又忍,本想拍几张照一走了之,见此情景,那还忍得住,卸下背包,即钻灌木向柿子树奔去。没有摘柿神器,那就学猴子上树。笨拙的俺,抱着树干上爬,这那是猴子上树,简直是狗熊爬杆,但不管怎样,总是上到了树上。顺着一略粗的枝干横走,小心翼翼抓到了一根枝条,立马两颗通红透亮的柿子落到了手上,伸手递给树下的“花婆婆”,然后用力开始摇晃树枝,只见树上的柿子啪啪地落在地上,个个摔的稀烂,吓得俺赶紧乖乖滑到树下。两个柿子,与老李一人一个分享,那滋味比那上周吃的最好吃的柿子还要好吃、难忘。


继续前行,路边不时发现驴友设置的标识,想来只要循标识而行,就一定能够上到山顶,也许老李说的“天帘山、天帘泉”就在前面。
路很快变得狭窄、陡峭、难行起来。先是在一片稠密的灌木丛中前行,肆意生长,干枯倒卧的枝条,一不小心,就会给你颜色看看,不是抽到你的身上,就是让你踩空。费力走出灌木丛,眼前豁然开朗,如画的风景接踵而至,但还没来的及高兴,更别谈欣赏风景,小路就给了俺一个下马威,让俺提心吊胆再也高兴不起来了。 小路上疯长的连翘藤密密麻麻,逼的俺许多路段必须躬身弯腰,即便如此,身后的背包也会时常让枝条钩住,不得不退步重来或匍匐前进。刚开始只关注着藤条的问题,但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这最大的危险并非连翘藤,而是这貌似安全,实则危机四伏的小路。小路大多路段几乎贴崖边延伸,且向外倾斜。崖边满是杂草和低矮的灌木,不仔细看,根本不知下面就是上百米的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一脚踏空,几乎毫无疑问会跌落悬崖。想到此,前行的每一步都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起来。回头看看不远处的“立奕”兄弟,那前行的动作、姿态,几乎与俺如出一辙。转过一个山头,小路终于脱离崖边,开始在密林中上行,尽管坡度较大,爬升费力,但解除了安全风险,心情大好,奋力攀爬,终在9.50分上到垭口,来到了海拔721米的山顶。

捡一处避风地歇息,分食一番众驴携带的水果、小吃,老李建议:去“杨家寨”看看。山顶寒风凛冽,刚刚用力攀爬湿透的内衣,冷风一吹,透心的凉。但这地,俺是实实在在第一次前来,“杨家寨”啥样一无所知,既然来了,再冷也得过去瞅瞅。扔下背包,跟着老李前行,很快就到了西面山崖尽头,但瞅来瞅去,那有一点山寨的痕迹。问老李,老李说 :地图上标识,这里就是“杨家寨”,也许这一片都是“杨家寨”吧。没有找到丁点“杨家寨”痕迹有些遗憾,但站立此处游目骋怀,却是心情大好。卧虎山水库、三媳妇山、老仙岭、焦台村、东西老野村、灵岩寺后山等等,尽收眼底。壮丽山河,如画风光,让众驴大饱眼福。
退回垭口,背起背包,10.22分,众驴开始沿山脊畅行。山顶小路平坦舒缓,少有起伏,几乎均是下行,行走十分惬意。行到一处平坦山脊,向南眺望,那五岳独尊的泰山清晰可见,就连那山顶广电发射塔的天线,都看的清清楚楚。眺望着水墨般黛青色的山峦,众驴感慨不已,无不为祖国的山河壮美而骄傲、自豪。

沿着小路继续前行,山势开始由东西向北蜿蜒下降,下行时,台阶边突现两处“石臼”般的石头。仔细看,一处可能真是碾米的“石臼”;一处则像做饭的“灶台”,看来,这山脊之上确实都是“杨家寨”的地盘啊。
从山顶向下俯视,只见下面山脊处,几许驴友正在歇息玩耍,纵览周遭山川河谷。我等顶着头顶嗡嗡乱叫的无人机,快速下行,11.05分,畅然下到了这处山脊。老李急忙向驴友问询,“天帘山、天帘泉”在哪?憨厚的驴友笑着说:脚下就是“天帘山”,俺就是从“天帘泉”上来的,你看那个位置就是“天帘泉”。顺着驴友手指的方向望去,哈哈,原来这“天帘泉”,竟在“马家庄”村东,高山后面的山沟里呢,怪不得早上老乡说不知道!
说是来看“天帘泉”的,这知道了泉的位置,何不下去看看?!见天色已晚,考虑到看完“天帘泉”到停车位置,尚有五六公里的路程,一番商议,众驴还是打消了看泉的念头,一直意见,顺山脊尽快下山。
顺着山脊前行,有驴友说可以由此下山,老李笑着说:别蒙俺,俺来过,都是十几米的悬崖峭壁,没有安全绳根本下不去。这处山脊从上面看并无多少险峻,但从侧面看,绝对刀刃一般。走到崖壁边瞅一眼,心惊胆颤。左侧似有一条下山的小路,但能不能下去没有什么把握,稳妥起见,众驴感觉还是侧面绕行下山比较靠谱。
下行不远即是一处垭口,从垭口上行无路可走,左右两侧下山更是没有可能,唯一的办法,即是沿山体左侧悬崖小心前行。走到悬崖中间,猛抬头,这悬崖也太美太壮观了,那一道道的褶皱,一层层的沉积,一团团的凝固,让你不由自主想到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学地理、地质的,这地方绝对值得一观。走到这里,“老李、花婆婆”再次想起了上次前来的情形,对着俊俏的山崖又是好一番感慨。“看来一个地方重复攀爬也很有意义,很有必要啊”。

山崖上如岩羊般行走,忽然发现脚下竟有一朵盛开的黄花。这怎么可能,这是冬日大雪季节啊,什么花还能在这岩石上绽放?揉揉眼,蹲下细看,竟真的是一朵花,一朵初春才见的“溜溜嘴”花(学名:鸦葱)。真应了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文。
绕过这片山崖,面前的垭口仍然无法下山,老李引众驴再次向山顶爬去。来到山顶,忽然发现,从“天帘泉”方向,正有一队驴友在悬崖峭壁间攀爬,远远望去就像挂在崖壁间一般,实在让人佩服其勇气和胆量。
山顶突现一洼清水,想不到竟还结了一层薄冰,“花婆婆”近前拍照,俺也忍不住上前观赏。这光秃秃的山顶,那来的水?这薄薄的冰,难道说,下面的路要如履薄冰!
沿着山脊继续前行,走在前面的老李突然停止了脚步,然后回头说到:前面都是悬崖,没路了!这怎么可能,真的要原路返回吗?想来想去,俺感觉不可能没路,在老李向东探索的同时,便小心地向北面悬崖走去。来到悬崖边上,向下望去,心惊胆颤。此处悬崖近乎有九十度的样子,怎么可能有路?但细细察看崖边的杂草,似乎有人走过的痕迹,随小心放低身体重心,一步一步往下挪去,果然很快发现了下行的路线。踩着獾洞,拽着杂草,抠着顽石,稳扎稳打,经过十几分钟拼搏,终于顺达新的垭口。
此处垭口是一断崖,看左右两边,似乎均能下山,但众驴评估一番,谁也没有把握。还是跟着感觉走吧!只要前行有路,就一定能够下山。老李率先爬上断崖,急匆匆就往山顶爬去,众驴紧随其后。但很快老李即在山顶发出了停止上行的口令。“山上没路,前行是悬崖峭壁,建议从左边找路绕行”。

踏入左边崖壁下方,在杂草荆棘中仔细辩识,终于寻到了一条宽不过尺八的小路。沿着小路,斜着身子,在崖壁下岩石间上上下下,松林中进进出出,忽然走着走着,又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俺忍不住靠感觉前行探索,终于再次寻见了小路的踪迹,与众驴安全顺达另一垭口。站在垭口回望,刚刚绕过的悬崖,刀削般的山势,既威武壮观,又令人不寒而栗。
该走到下山的地方了吧?老李说:还不到,印象中还要爬过这个山头,在“马家庄”村头一处斜坡下山。此时,前方突然出现了类似“寨门”样的一堵石墙,“花婆婆”说:这里好像能够下山。立奕说:有“寨门”的地方应该有路。说完,“花婆婆”也不管老李是否同意,即勇敢地向下走去,俺也毫不迟疑地跟着感觉走。很快,“花婆婆”即在下面喊出了“这的确是下山的路”。如此,再没人疑问、迟疑,一行人迅速开始了下山的驴程。
路线正确,前行再难都不是问题。这下山的小路隐在近乎九十度的峭壁之上,呈“之”字回旋。崖壁上光秃秃的只有杂草,少有灌木,每一步下行都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因为一步滑倒,后果不可设想。每到险要之处,不管他人如何,俺都老老实实地采取“五刹并用”的方式,确保安全稳妥地下山。从山顶到下山,一路谨慎下行,直到下午1.26分才走下山崖,用时差不多近一个小时。

踏上公路的那刻,驴友老许的随身音响中,突然想起了苏芮《跟着感觉走》的歌声。听着听着,差点笑出声来,这歌声,怎么越听越像是对今天驴行的总结呢。
跟着感觉走
紧抓住梦的手
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
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停留
跟着感觉走
紧抓住梦的手
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
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
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
跟着感觉走
让它带着我
希望就在不远处等着我
跟着感觉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