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洛阳市作家协会老作家恳谈会在洛阳美术馆举行。市作协老领导,洛阳文学院及牡丹文学杂志社老领导,我市中国作协会员中60岁以上的代表、省作协会员及县区作协会员中60岁以上(或55岁以上的女作家)的代表共50余人应邀参加恳谈会。市文联党组书记柴洪涛,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鋆宝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洛阳市作协副主席、洛阳文学院院长王小朋向与会老作家汇报了《牡丹》文学杂志的改革原因、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改革成果。市作协副主席、《牡丹》文学杂志主编李知展汇报了《牡丹》2025年办刊思路。
与会的梅意辛、刘建超、庄学(王建文)、寇兴耀、司卫平、段文明等17位老作家代表围绕《牡丹》杂志的改革成果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老作家们深情回顾了与《牡丹》一同走过的文学岁月,讲述了《牡丹》在培养壮大洛阳文学队伍、繁荣发展洛阳文学事业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对《牡丹》近年来突破困境、逆势而上的改革成效表示充分肯定,对新一届市文联领导推动《牡丹》改革的决心和魄力表示由衷赞赏。
老作家们认为,《牡丹》作为1957年创刊的文学杂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成绩。通过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感受到了《牡丹》重新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相信在市文联的领导和高素质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牡丹》一定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文学新星,让洛阳的文学天空璀璨闪耀。
老作家们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牡丹》,认真阅读《牡丹》,订阅推广《牡丹》,笔耕不辍,积极投稿,为《牡丹》的发展壮大,为洛阳文学事业的繁荣进步继续贡献力量。
洛阳市文联党组书记柴洪涛参与讨论并谈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围绕“纸媒会消失吗”“文学会消亡吗”“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么办”三个问题,与各位老作家展开了深入交流。
为应对纸媒面临的困境,在市文联的部署下,《牡丹》从去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是打造专业队伍,破解了发展瓶颈。目前编辑人员均为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文学专业人才,包括河南青年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足以承担起洛阳文学繁荣发展的重任。
二是摆脱经营困境,实现了良性运行。通过开源节流,扩大合作,增加发行,破解了长期困扰杂志的生存难题,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扩大发行数量,团结了本地作家。在省内九家文学刊物中发行量居于领先地位,2024年月发行5000册,其中第10期发行9000册,第12期发行7000册。本地作家作品发表数量大幅增加,达到“433”的比例,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比例,全力扶持洛阳作家作品。
四是严把办刊质量,实现了影响力跃升。实现了《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海外文摘》等权威选刊的选载,多次登上“顶端文学”月度热榜,获得“2023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海外排行榜第50名。
五是服务中心工作,彰显了刊物地位。《牡丹》聚焦市委市政府“三项重点工作”,覆盖面逐渐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委主要领导去年到市文联调研,也调研了文学院和《牡丹》文学杂志,并对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
目前虽然面临人工智能的时代,但机器是冷冰冰的,人心却是热乎乎的,所以承载人类美好情感的文学永远不会消亡。柴洪涛热情地呼吁各位与会的老作家:文学不死,艺术长青。今天各位老作家冒着凛冽的严寒前来支持《牡丹》的发展,《牡丹》也必将回馈大家丰厚的文学滋养。文学将永远慰藉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热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洛阳文学事业的繁荣和美誉度的整体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牡丹文学杂志社为每一位参会的老作家赠送了2025年全年的《牡丹》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