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画苑●文学原创●双槐文艺
征稿投稿邮箱564231311@qq.com
刊头题字:葛裕钧(江苏)
著名书画家
刊头题画:张建新(山东)
中国书画名家
刊头题词:漆爱礼
中国书法名家
作者简介
邓晓明,江西南昌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气象志》主编,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江西邓小平文化研究会会长。
作者风采
江西省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
邓晓明散文作品选
《十月 中国的思索》
—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朗读诗)
邓晓明
以十月为纪元,
以十月为转折。
历史的巨帙间,
浸透了中国的思索。
七十五年的追求,
七十五年的拼搏。
十年恶梦醒来,
我们又进行了四十五年的探索。
四十五年改革开放,
四十五年艰难拼搏。
世界惊叹东方巨龙的觉醒,
人类见识中华民族的气魄。
艰难吗?艰难!
千年闭关锁国,
万里海疆锢禁,
将中华民族活力束缚。
长江、黄河,
你孕育了灿烂华夏文明。
昆仑、珠峰,
你阻隔暖湿洋流的传播。
落后,莫诉求上帝的怜悯,
耻辱,燃烧起自强不息的火。
历尽劫难的中华儿女啊,
勃发出对母亲的赤胆忠心。
务重、前行,
求索、拼搏。
从苦难中走来的我们,
岁月不再蹉跎。
幸福吗?幸福,
十四亿赤子忠魂,
用爱与热血,
把母亲打扮得如此妖娆。
十月,有中国的思索,
十月,有中国的寄托。
用我们的灵性与理性,
向未来世界奋力开拓。
求索,
用五千年文化武装,
加马恩思想之指导。
拼搏,
领导世界潮流坚韧前行,
在百年大变局中勇立潮头。
复兴,
重筑五千年辉煌,
这就是我可爱的祖国!
二O二四年十月一日于南昌
----第二轮《江西省气象志》编纂始末
邓晓明
盛世修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善莫大焉。
凝聚江西省各级气象部门、上百名气象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历经十二个春秋的努力和付出,第二轮《江西省气象志》(1991一2010),终于出版发行了。
捧着3斤重的气象志书,手感沉甸甸的。这里如实记录了全省气象部门二十年来走过的道路,记载了全省气象工作者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争创一流气象事业的奋斗足迹。作为此书的主编,我既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又有面对全省气象同行及社会各界人士评判的压力感。
2012年年初的一天,接到省气象局主要领导的电话,要我去他办公室一趟。我心里有点纳闷,本人已退出办公室领导岗位,任调研员闲职了,还有什么需要一把手亲自布置的工作呢?
进到局长办公室,刚刚坐定。局长拿出一份省政府的文件,放在我面前,接着说:“省政府启动第二轮修志,共有108部分志,气象志列第五位,可见省领导对气象工作的关心和重视。省局将成立气象志编纂委员会,局长、副局长担任正、副主任,机关各职能处室、局直属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编委会办公室,拟由你来主持修志办的日常工作”。领导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邓主任是老机关,你也很清楚,我们这些编委会的主任或成员,都是挂个名的,具体工作实际上要你来完成。你有什么想法和要求,可以提出来,局里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支持你的工作。
接受任务,回到办公室,冷静的思考着。这无疑是一项繁重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自己能完成吗?我反复学习省政府的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找来首轮《江西省气象志》,反复研读琢磨。并深入到局下属单位,找业务人员座谈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起草《江西省气象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和《编纂篇目》时,根据老同志反映上一轮气象志,谚语篇幅较多,基层工作篇幅较少的意见,本轮气象志专设了各设区市气象工作篇章。
省政府领导在省志编纂动员大会上,提出用五年的时间,全部完成第二轮《江西省志》的编纂任务。与会代表讨论时,感觉压力很大,认为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因为首轮省志编纂,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算勉强结束了。
果不其然,省气象局下达给各设区市局、省局直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的“气象志资料收集和资料长编整理”的任务,原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但实际上是5年过去了,还是没有达到省方志办的要求。冷静分析可看出,设区市局完成情况好于省局本部,省局直属单位完成情况好于机关处室,明显存在“灯下黑”现象。局修志办虽然采取了调研指导、督促检查、抽查通报、领导约谈等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个别处室从头到尾均按兵不动,影响了气象志书编纂工作的整体推进。
2016年6月10日,是我六十周年生日,按照国家法律,我可以正式退休了。家人为我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生日宴会,祝愿我从此可以过上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我也在心中思量,自己从十九岁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就如老黄牛一般,长年累月连轴转,是到了好好休息的时候了。自己也拟定好和老伴去国内外旅行的计划,期冀晚年生活潇洒快乐。
之前,我已向领导报告,安排人员来交接气象志编纂工作。领导一边答应会尽快物色合适人员来接替工作,一边又要求我在没有交接之前要坚守岗位,继续努力工作。经再三催促,领导两手一摊,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员来接你的班,局里研究决定,由你把气象志编纂工作全部做完,增发适当的劳务费,予以补偿。
自己精心规划的退休生活,真的泡汤了。心里有点失望沮丧,但也无可奈何。谁叫我是一个老气象、老党员呢。好在领导当场表示会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事实也确实如此,本人物色的聘用对象、待遇报酬和办公条件等要求,均不折不扣的兑现了,这让我的心情平和了许多。接下来的几年,四位退休老人,在老气象大楼里,孤独坚守着,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贡献出微光和余热,在亿万字的资料中,提炼出闪光的金子来。
主编邓晓明负责篇目设置、全志统稿及最后把关,并承担目录、概述、编纂说明、大事记、附录、编纂始末及第七篇“各设区市气象工作”等内容的撰写;副主编罗初元承担第一篇“气候”、第二篇“探测、通信和装备”的撰写;副主编马中元承担第三篇“天气预报”、第四篇“气象服务”、第五篇第一章“气象科学研究”的撰写;副主编林景辉承担第五篇第二章“职业教育”、第三章“气象学会”、第六篇“气象管理”和“人物”的撰写。图照的收集、整理及编排由罗初元、邓晓明共同承担。大家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协作,既辛苦又快乐,形成和谐、高效的团队。
由于气象与各行各业关系密切,不少单位找上门来,要求提供相关气象资料。修志办只得停下手中的活,先满足兄弟单位的需求。几年来,先后为《政府志》《鄱阳湖志》《自然观测志》《科技志》《水文志》及《军事地理志》提供了约125万字的气象资料,受到省政府分管领导大会上点名表扬。
2019年年底,局修志办完成了收集资料、资料长编和编写初稿的任务,将《江西省气象志》(初稿)提交到省局气象志编委会进行内审;经省局二审并二改后,于2020年第一季度形成《江西省气象志》(送审稿),提交到省地方志编委会审定;又经过省志编委会组织专家三审并三改后,顺利通过省政府的终审验收。2021年6月,正式交付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以为此事大功告成,可以好好休息了,那知道半路上杀出程咬金,出版社提出第三篇“天气预报”补记的内容,超出了本轮省志规定的时限,要求予以删除。这一消息瞬间在局修志办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这么重要的内容怎么可以删掉,大家要求我出面交涉,想方设法,据理力争,一定要保住失而复得的宝贵资料。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事说来有点话长。几年前,经江西省局推荐,我当选中国气象软科学委员会史志委员会委员。在选科研课题时,考虑到自己曾在庐山气象台工作五年,庐山又是江西较早开展现代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的地方,我将“庐山气象科技发展史之研究”确实为研究方向。
在收集庐山现代气象发展史料时,发现197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庐山气象站接到通知,为会议提供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会议结束时,毛泽东主席提出要接见为会议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和庐山居民。保健医生鉴于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建议不要安排室外活动。但毛主席态度十分坚决,一定要亲自接见。中央办公厅只得致电庐山气象站,提前做出2~3小时内,庐山牯岭街上,无雨无雾的天气预报。
这任务十分光荣,但无疑也十分艰巨。庐山气象站气象工作者,群策群力,采用简易天气图加三要素曲线图综合分析,特别制作9月9日下午雨停雾散的3小时天气预报,可以开展接见活动的天气预报和建议。实况与预报完全一致,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特致电庐山气象站予以表扬,庐山气象站工作人员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我对照首轮《江西省气象志》,没有找到此重要内容的相关记载,说明确实是被遗漏了。根据修志的原则与规定,本轮志书对前志谬误之处可以进行勘误,对遗漏的重要内容可以进行补记。为此,我将此项内容,在本轮江西省气象志第二篇“天气预报”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补记,并在相关会议上进行了说明,得到与会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
为了保住这重要内容,我多次电话与出版社沟通,但没有效果,看来只得亲自前往出版社,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了。一见面,我首先肯定出版社坚持按(1991一2010年)的志书时限办事,是坚持原则,理论上没有错。但原则性与灵活性要相统一,特殊情况应当特殊对待。作为我省的一个基层台站,能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供天气预报及服务,还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在全国气象部门是绝无仅有的,也是千载难逢的,属我省气象部门特别重大的事件,应当在我省气象志书上如实记载。上一轮气象志书,不知道什么原因,将这一重要内容疏漏了,这是我们气象部门的责任。本轮气象志书,我们作为编纂人员,有义务、也有责任进行补记,否则这一重大事件,将永久失传了。这不符合志书编纂的宗旨,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作为气象工作者,如看着这一重要内容在我们眼前消失,而不努力争取,我们的良心,也是不可饶恕的,这个历史责任,也是我们承担不起的。从动之以情、到晓之以理的讨论,发展到脸红脖子粗的争吵,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也要留住这历史的瞬间。编辑老师渐渐理解了我的用心,为气象人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并转变为共同探讨如何处理好这个棘手问题,最终想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走出省出版社大门,感觉身子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起来,手一触摸,才发现自己的内衣全湿透了。
经过三年的等待,今年9月,《江西省气象志》,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四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煎熬与期盼,终于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成为铅字印刷的成果,激动心情无以言表。脑海里突然冒出一首打油诗来:
管天为民初使命,
追求卓越日日新。
讴心沥血书气象,
衣带渐宽霜满鬓。
2024-10-6于南昌梅岭
外婆的冻米糖
(散文)
邓晓明
妻子去湾里太平镇上赶集,买回来古法炮制的冻米糖,外形四四方方,颜色古色古香,像个艺术品,更像有点年头的文物。掰下一片,放到嘴里,慢慢咀嚼,香香甜甜、松松脆脆的,边吃边品味着,这味道似乎很特别、很熟悉,大脑在努力搜寻着,突然灵光一闪,这很像外婆做的冻米糖,那熟悉的味道。
外婆姓毛,名永(引)郎,江西丰城毛家女,很小就来到新建厚田外公家当童养媳。外婆长得身材高大,力大过人,曾与生产队十分男劳动力比赛,挑两箩筐绿豆,穿过厚田沙漠,送至赣江边的龙王庙码头。外婆不但力气大,而且心灵手巧,各种针线活样样精通。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外婆还会做各种美食,古法冻米糖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秋收时节,外婆从生产队分到一些糯谷,晒干又将稗子瘪谷扬净后,送到碾米房脱粒加工,再用风车把谷糠碎米分离,留下来的都是圆溜溜、亮晶晶的糯米了。
进入腊月,外婆挑一个晴好天气,早早的起床,把糯米洗净浸泡后,放在大锅的蒸茏里,烧旺火蒸煮。不知过了多久,浓浓的香味,把我从睡梦中唤醒,外婆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糯米饭端到我面前,吩咐今天不能出去玩了,要乖乖的呆在家里,看好糯米饭。
太阳从厚田沙漠高高的沙梁上冉冉升起,把大地照耀得金灿灿、红通通的。外婆搬来竹编的晒垫,摆放在屋前的晒场上,把糯米饭倒在晒垫上,均匀地铺开来,让阳光烤晒。外婆还在晒垫周边插上稻草人,以恐吓驱逐偷吃的鸟雀。
吃完糯米饭后,我搬来小板凳,坐在晒垫边,认真履行看护的职责。刚出笼的鸡鸭鹅,饥肠辘辘,嗅到糯米饭香味,急不可耐奔过来,我操起竹棍,横扫过去,把它们打得丢盔弃甲,屁滚尿流,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它们终未得逞,只好悻悻然离开了。但最难缠的,还是那狡诈奸滑的麻雀,它们躲藏在晒场边的樟树上,以茂密的树叶作掩护,窥视着我的一举一动,只要我离晒垫稍远一点点,它们就成群结队俯冲下来,迅速啄上糯米饭粒,得意洋洋地扬长而去。害得我来回奔跑,顾此失彼,一天下来,累得疲惫不堪,渴得口里冒烟。
当落日的余晖散尽,夜幕渐渐降临,牲畜陆续回窝,鸟雀逐渐归巢,我也累困交加,蜷缩在晒垫边睡着了。外婆收工回来,忙完手边活后,又将白天晒过的糯米饭拿出来,将没有未晒开的饭团,一个个用力掰开,最后变成一粒粒糯饭颗粒。再连夜拿到碾子间,用人工推动石碾,将糯米饭粒,碾压成扁扁平平、晶莹剔透的颗粒,这就是炮制冻米糖的食材了。
小年一过,外婆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因为她有做冻米糖的绝活,左邻右舍都会来请外婆去帮助指导制作冻米糖。从熬制米糖的火候掌握,到爆米花的炒制技巧;从冻米糖的各种配料比例的把握,到冻米糖的搅拌压实与切割,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尤其是切冻米糖,一般的家庭主妇,有技术,但少力气,而有力气的男主人,又少有操刀的技术。只有外婆两者兼备,力气大、技术高、刀法好,制作出来的冻米糖,色香味俱佳,大小厚薄均匀,堪称美食与艺术的珍品。
据了解,外婆娘家丰城市的广大乡村,有制作冻米糖的传统。初步考证,丰城冻米糖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抗倭抵缅民族英雄邓子龙,率领江西客兵转战朝鲜、缅甸及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地时,为了行军打仗方便,曾令部下官兵将糯米饭晾干,炒成爆米花,以糖粘拌,切成小块包装,便于携带和食用,这就是丰城冻米糖的雏形。每逢中秋春节,丰城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冻米糖,以祭奠明代丰城先贤邓子龙。如今,冻米糖已成为丰城的支柱产业,在江西乃至全国各地的市场上,大多数冻米糖都打着“丰城特产”的标签。说来也巧,本家邓子龙将军发明的冻米糖制作技术,传到我外婆,又带到新建县,给我们这些邓氏后裔,饱了好口福。
外婆每年都要做冻米糖给我们吃。我依稀记得,外婆先是熬制好糖料,后炒制爆米花,再将糖、爆米花和佐料,放在大锅里加热搅拌均匀,再放到大木盆里压紧压实,待其降温坐实后,用刀切成大小一致的形状,冻米糖就做成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外婆努力把有限的食材,经过合理搭配,制作成各种吃食,尽力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从我记事起,外婆每年都要为我们家制作两种冻米糖。一种是用大米熬制的糖料,加芝麻加桂花与爆米花一起炮制的,又好看又好吃,我们称它为“米糖块”。另一种是用红薯熬制的糖料,与细碎的爆米花制作而成,我们叫它“薯糖块”,色像与口感比“米糖块”差很多。
除夕前夜,外婆送来冻米糖,全家围到外婆身旁,外婆给每个人发了一块米糖块,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很快就吃完了,又伸出手向外婆要。外婆看着孩子们的央求的目光,转过头与母亲嘀咕了些什么,然后当着我们的面说道:“今年队里糯谷分得少,米糖块做得不多,只能供希贤(我父亲)饿了充充饥了”。外婆停顿了一会儿,接着又说道:“孩子们如饿了,就吃薯糖块吧,待明年外婆多做些米糖块给你们吃”。
当时我们不能理解外婆的做法,现在细想起来,这虽然是外婆的无奈之举,但也是我国家庭主妇,在面临困苦和危机时,作出的明智选择。尽最大努力,保全男主人的身体与生命。如外婆在三年困难时期,将家中的大米,全部留给外公食用,外婆和两个姨娘,天天以糠菜度日的做法,如出一辙。
在外婆眼里,父亲是一家之主,是全家顶梁柱,只要顶梁柱不倒,这个家就不会散。任何时候,都要确保男主人吃饱穿暖、心情舒畅。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男主人在社会上体体面面、风风光光。这是外婆持家准则。
在外婆心目中,父亲是文曲星下凡。外婆没读过书,但特别羡慕有文化的人,特别尊敬教书先生,而父亲是当地学府的老师,还是不大不小的教导主任,这让外婆在邻里乡亲跟前,特别受尊重,有面子。
丈母娘疼女婿,古往今来皆知,而外婆则更盛。这里除了通常的“女婿当半子”传统习俗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外婆这一辈子,只有三个女儿,没有生养个儿子,这是外婆的终生遗憾。而父亲是外婆的大女婿,又与外婆有很多相似之处。身材高大,性格豪爽,乐于助人。所以外婆把父亲,不只是当半子,而是胜似己出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正值壮年的外婆,突然与世长辞了,留给我的是无比的悲痛,无尽的思念。从此再也没有外婆温暖怀抱依偎了,再也看不见外婆温柔慈祥的笑容了,再也吃不到外婆做的冻米糖了。
五十多年来,我走南闯北,游四面八方,品天下美食,尝各地冻米糖,可再也没有吃到外婆冻米糖那熟悉的味道了。虽然眼前的冻米糖,外形与外婆做的很相似,但细细品味,还是与当年外婆的冻米糖,差一点特殊的味道,那就是亲情。
思着想着,突然鼻子一酸,眼泪不禁流了出来,外婆,你在天国好吗?外孙晓明想您啦!
甲辰龙年初冬于南昌象湖威尼斯花园
甲辰小雪赶集
邓晓明
时令小雪近岁尾,
雲沉雾重寒气袭。
周五太平当墟日,
不畏路崎众赶集。
数里心街人马喧,
翁媪尝购别催急。
驱车百里凑热闹,
天然食材苦寻觅。
注:太平为南昌湾里太平镇
2024-11-22于太平心街
外公的小木箱
(散文)
邓晓明
前几天,整理贮藏间,在偏僻角落里,一只旧木箱引起了我注意。箱子上的油漆,大部已脱落褪色了,露出原木的本色。木箱上的铁质包角及绞练,大部分已磨损生绣变形,箱盖已不能正常关合了。打开小木箱,一股樟木香味扑鼻而来,还是那么浓烈,还是那么纯正。依稀记得,这只小樟木箱,是我外公的心爱之物。
外公姓郭,名之旺,出生在清末民初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因家境贫寒、居无定所,外公从小就营养不良,身材比较瘦小,身高大约只有1米5左右。而外公的童养媳,我的外婆,身高却有1米7,而且力大过人。外公一辈子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而外婆性格开朗、为人豪爽。在旁人看来,两人明显不般配,是老天爷错点了鸳鸯谱。
外公的家在南昌厚田镇西岸村,它位于江南第一大沙漠、厚田沙漠的边缘,那是亚热带最大的风沙化土地,生存条件比较糟糕。厚田沙漠东临江西母亲河赣江,西临贯通赣西的锦江,两江交汇处,水天一色、百舸争流,极具“江南山水、西部风光”特色,现在是文化旅游热门打卡地。
外公身材矮小、体质羸弱,不适合从事农业生产,也不宜干重体力活。太外公只好把外公送去私塾拜师求学,期盼长大后:“不种农田耕石田,不干重活握笔砚”。可随着清光绪帝取消科举考试,大力兴办新式教育,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土崩瓦解,私塾旧学也走到了尽头,外公的人生路又面临新的抉择。
外婆买来樟木板,请来博士(注:木匠)打樟木箱,考虑到外公身单力薄,箱子尺寸比正常的要小一号,长一尺五,宽一尺三,高一尺。之后外婆亲自动手,给樟木箱刮底粉,用砂纸打磨抛光,然后用色浆擦色,用清漆反复刷,干后把缝隙、结巴和缺陷补平,再次打磨后刷清漆。经过多次打磨后,先上底漆,每遍底漆后再进行打磨,最后涂上了几道大红面漆,待油漆慢慢荫干后,一只小巧玲珑、光鲜亮丽的樟木箱,呈现在众人面前,这是外婆花费几个月的心血和汗水,送给外公远行的珍贵礼物。
早春二月的一天,外婆挑着小樟木箱和被褥,翻越高高的、漫长的厚田沙漠,外公穿一身新衣,紧跟在外婆后面,向赣江边的龙王庙码头进发,他们将在那里搭上每日一班的火轮,去到省会城市南昌。因为太外公托人帮忙,在南昌一所学校,为外公谋到一份校役的差事。
外公外婆已经圆房(成亲)多年了,但外婆还没有解怀(生育),现在两人又要长期两地分居,今后想生育会更难了。外婆思虑再三,决定趁护送外公去省城谋生的机会,到南昌育婴堂里,抱个女婴回家抚养,以备老了有人养老送终。这个抱养的女婴,就是我的母亲。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被日本关东军陆续攻陷。1937年北京“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3月17日开始,日军分三路向南昌城发起进攻,南昌保卫战打响。中国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因伤亡惨重,于5月9日奉命撤离。南昌保卫战宣告失败,南昌城彻底沦陷。日军在南昌实行“三光”政策,共有64420名南昌居民被杀害,9762人被伤致残;日寇强奸妇女达两万多人,其中奸后惨遭杀害的17000多人,杀伤的2700多人;日军焚毁房屋13万多间,大量居民无家可归。整个南昌城陷入烧杀抢掠的恐怖之中,市民纷纷逃出城,四处避难躲反。
省党部和省政府宣布南迁,所属单位也陆续南迁,外公挑着小樟木箱和被褥用品,跟随省工业学校,向赣南山区迁徙转移。外婆从逃难的人群获悉,日本人把南昌城烧成一片废墟,心里惦记着外公的安危,顾不上跟家里打招呼,只身去寻找外公的下落。年仅6岁的母亲,自从外婆离开家后,生活失去了来源,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只得牵着双目失明的太外公,到处打听外公外婆的去处,当得知外公的学校向赣南转移的消息,他们穿过厚田沙漠,沿着赣江边向南前行,一路打听寻找亲人。白天沿街沿村乞讨充饥,有时几天都没有一粒米进食;晚上找个避风挡雨的地方席地而卧,露宿野外、风吹雨打是司空见惯的了。祖孙俩相依为命,一路忍饥挨饿,吃尽了苦头。一路风雨兼程,坚毅不拔。经过一年多的苦苦追寻,历经一千多里地的长途跋涉,终于在偏僻的赣南山区于都县,找到了外公外婆,结束了巅沛流离的生活。外公把母亲送到难民学校,读书识字,学做女工活。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北上抗日的出发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世界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外公一家终于结束逃难生活,返回原籍。
1949年5月,刘邓大军的第4兵团在陈赓将军指挥下,解放了南昌城。6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在接管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斗争中,各地干部紧缺,急需培养大批专门人才。省委省政府决定创建江西八一革命大学(简称八一革大)。7月,在南昌市解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举行了第一期开学典礼,省委书记、八一革大校长陈正人,省人民政府主席邵式平亲临并讲话。我外公作为受苦受难又要求进步的青年,报名获得批准,成为三千名首届八一革大学员之一。经过三个月的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的速成学习,顺利毕业,外公被分配到抚州地区工作队,开展政权接受和土改运动。
抚州地处江西东部,东邻福建,南与赣州接壤,西与吉安、宜春相连,北临鄱阳湖与南昌毗邻。全境多丘陵山区,属南方湿润多雨的季风气候。所辖金溪、资溪及黎川等县,山高林密,野兽出没,瘴疠气盛,人员稀少。工作队员每天要爬山越岭,进村入户,发动群众。还要时刻准备与土匪及反动武装战斗,不时传来工作队员牺牲的噩耗。外公本就瘦弱多病的身体,在这又苦又累又恐怖的恶劣环境下,实在支撑不住病倒了。连续多日高烧不退,发展到后来昏迷不醒,还说胡话。工作队领导研究决定,让外公回家治病养病,并开具了路条及证明。
深秋的夕阳,霞光万道,给厚田沙漠披上了金黄色的盔甲。在炫目的霞光里,一个矮小并佝偻着身躯的男子,挑着小木箱和被褥,艰难的跋涉着,缓慢的翻越沙梁,向西岸村走去,这就是我的外公。外公在外几十年的辛苦打拼,期望能改变命运,但老天爷偏偏跟他过不去,让他重回故里当农民,这也许就是外公的宿命吧!从此国家少了一位离休干部,多了一个低能的农民。但对于我外婆来讲,这并不算是坏事。之后几年外婆连生了两个女儿,我的大姨娘和小姨娘。这让我想到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让我想起学过的唯物辨证法,事物真是具有多面性。
1952年,母亲凭着在难民学校掌握的一点文化知识,加上积极要求上进,被任命为区妇联主任,后又被选拨到宜春专署学习新法接生。临行时,外公把心爱的小樟木箱送给了母亲。从此母亲带着这小木箱,走遍了新建县的厚田、石岗、松湖和流湖等乡镇的广大农村,迎接了几万名新生命的降生,为数十万妇女儿童治病救命,被当地百姓尊称为观音菩萨转世。
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东山再起,首抓高考制度改革。我积极报名,成为首届高考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荣幸被气象院校录取。上学前,母亲又把小樟木箱送给了我。从此,小木箱一直陪伴着我。手提肩扛进省城,火车轮船到南京;冰天雪地上庐山,暴风骤雨赴永修。1989年,机缘巧合,借国家气象局创刋《中国气象报》、各省局组建记者站的机遇,我从县气象局调入省气象局机关工作。小木箱最后落脚在南昌,从此静卧在贮藏间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外婆不幸逝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公因年老体衰多病,已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了。两个姨娘也远嫁他乡了,身边无人照料。母亲见状,主动把外公接到我们家,为他老人家养老送终。
外公的小木箱,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也失去了使用功能。但它历经了百年风雨沧桑,伴随着祖孙三代奋斗足迹,见证了家国从孱弱落后走向强盛辉煌。
二O二四年十二月六日初稿于南昌市青云谱区象湖威尼斯花园
投稿须知
1、【双槐文学艺术社】为文学和书画艺术综合微刊平台,欢迎您关注公众号shhwxyshy。投稿方式:邮箱投稿564231311@qq.com。为了扩大宣传,凡双槐文学艺术社刊出作品,同步在微博推出。优秀作品在城市头条刊发。
2、微刊欢迎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以微小说1篇,散文1篇(含散文诗2篇)、诗歌(现代诗3首、古诗词5首)、摄影书画不限,作品+个人简介+照片格式发。城市头条精选10人荟萃文选推送。微刊为每日专刊,城市头条为周刊。
3、请投稿作者认真检查后再投稿,文责自负。投稿15日内未刊登,请自行处理,恕不退回。
4、稿酬由读者来定。文章发布后,一周内到账的赞赏额,30%作为平台运营,20%奖励编辑和诵读者,50%归作者所有,所有稿酬按微信公众平台和城市头条平台扣除费用的比例计酬。稿酬以微信红包形式7天后发放,无赞赏就无稿酬,10元及以下不发放。领取赞赏请加主编微信,以便按时发放。凡无转发朋友圈或阅读量不足100者,本刊不再编辑刊发。
5、本平台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进行删除。
6、本平台所有作品诗作者原创授权发布,严禁未经平台授权转载,保护原创权益。
中国双槐文学艺术传媒中心
平台团队
社长兼总编:马诚
责 任 编 辑:潇潇
文 案 策 划:彦程
编委
现代诗部:春华秋实 周文东 伊晓雪
古诗部:白雪 祝汉波 孙师峰(火焰)
微小说部:窦秋昌(鲁秋)董永卿
散文部:苏保忠
书画部:王福源 墨缘
外联部:流云
本刊特约作家(诗人):
祝汉波(湖北)周文东(新疆)
董永卿(河南)苏保忠(河北)
伊晓雪(黑龙江)孙师峰(火焰)(河北)
窦秋昌(鲁秋)(山东)
张世民(山东)夕阳音(广东)
本刊特约书画家:
王福源(黑龙江)
(以下排名按发表作品顺序)
由于版面限制,部分列出,敬请谅解
本刊刊出著名作家名录
王克臣(北京)中国作家协会
马忠方(湖南)世纪高级创作员
周家俊(山东)军旅作家
张寿岭(甘肃)诗词作家
李威(四川)实力派诗人
李立方(香港)著名诗人
施怡淡(香港)著名诗人
。。。。。。
本刊刊出海外作家和书画家名录
唐生趣经(美国)犹他大学
博士
书含(西班牙)华文自由撰稿人
黄科(巴拿马)华文自由撰稿人
郭醒奇(加拿大)华文自由撰稿人
。。。。。
本刊刊出著名书画家名录
葛裕钧(江苏)著名书画家
杨瑞堂(山东)(英国)牛津艺术学院
客座教授
牛津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杨福平(甘肃)南京市长江书画艺术
研究院教授
。。。。。。
友情刊出其他平台作者名录
曾吉林(重庆)央视12频道夕阳红栏目
报道诗人
中国东北分社副社长、副主编
黄昌才(湖南)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
委员会副主席
王朝霞(山西)全民悦读太原阅读会
宣传部部长
胡荣誉(学藩)(湖南)孔子诗歌协会
副秘书长
扫二维码
关注《双槐文学艺术社》公众号
点击下面点赞、评论和打赏,
您将感受到原创作品的力量,
您的赞赏是作者创作动力的源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