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清忠勇官兵墓旧事
龙莆尧
公元1841年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年2月26曰,英军攻陷虎门炮台,2月27日,英军“加略普”号等七艘兵舰溯省河而上,直逼广州。进入今黄埔境内不久,他们遭到了驻守在乌涌炮台(在今文冲船厂附近)的中国军队截击,反抗侵略者的枪炮声响彻了黄埔的上空。游击沈占鳌、守备洪达科统领驻守炮台的广东、广西兵勇700余人和前来增援的湖南总兵祥福率领的湖南兵勇900余人奋勇抗击侵略者,最终炮台失陷,祥福及大部分将士战死。
乌涌战役结束后,道光皇帝为褒恤壮烈殉国的官兵,于乌涌炮台附近的黄羊山麓(又称牛山,在今红山街文船社区内),建造了“湖南广东广西各标忠勇官兵之墓”,礼葬在战斗中牺牲的的将士,同时,在墓旁建造“祥镇军祠”,用以纪念和祭祀湖南总兵祥福及阵亡官兵的亡灵。
我于1990进入黄埔区第四届政协当委员,编在文史组。那时,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祥镇军祠已被拆毁,并在原地上建起了一栋工人宿舍,忠勇官兵墓亦是杂草丛生,分辩不出原来的模样了。当上区政协委员以后,我开始加入修复牛山忠勇官兵墓和祥镇军祠的呼吁,每年的政协例会,几乎都会呐喊一次。2003年,我当选黄埔区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并分管文史委工作,呐喊的声音随之加大。
按国家有关政策,要修复旧文物建筑,最好能找到原来旧建筑的旧物。于是,区政协文史委便联合黄埔区的文史爱好者一起,开始在附近村落寻找,看看能否找到当年从军祠或墓道搬出去的旧物,无奈找了很久,一直没有收获。
时间来到了2005年,有一天,一位文史爱好者告诉我,文园村的村民陆咸妹对祥镇军祠的门匾有些模糊的印象,但一时又想不起在那里见过,我告诉这位文史爱好者,对这条线索要穷追不放。不久,他告诉我,陆咸妹记起来了,那块门匾应该是文园村修整鱼塘时拿去砌在鱼塘边了。
我把这消息告诉了黄埔区文化局长,请她关注这事。这年的4月24日一大早,黄埔区文化局长打电话给我,说已请了考古人员,今天就要去挖那块门匾。我不顾发着39度的高烧,约上黄埔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来到了文园村,这时,区文化局长、那位文史爱好者及陆咸妹等一干人已在现场。
我问陆咸妹:“地点确定了吗?”他摇头苦笑:“这么多年过去,以前的池塘有一部分已变成路了,我现在也糊涂了。”我对他说:“别急,慢慢想,你最好看看周边的参照物,想想是在什么地方附近。”他不停地在鱼塘边的路上踱步,仔细地辨认周边的房子和树木,最后,他停住脚步,用手往地下一指:“在这里试试吧。”
考古人员交给陆咸妹一支粉笔,叫他根据石匾的大小大概划一个范围,陆咸妹随即在水泥地面上画了一个长约一米半,宽约半米的长方形,考古人员一声令下,随来的两个民工拿起工具便挖了起来。挖下大约40厘米之后,刚把泥块碎石清走,便到见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不过这石板的表面比较粗糙,也看不到有什么文字,一旁的考古人员小声说:“像是碑石的背面。”民工继续往下深挖,刚下挖十厘米,那位文史爱好者迫不及待跳下坑洞,把手伸进石板的背面摸了起来,摸着摸着,他忽然兴奋地大叫:“上面刻着字”!
很快,石板被民工吊上了地面,考古人员清理上面的泥巴后,吩咐民工把石板翻转过来,石板刚一翻转,我们都欢呼起来,因为大家都清清楚楚地看见,石板上刻着“祥镇军祠”四个大字!不偏不倚,这块门匾就在陆咸妹用粉笔划定的长方形内!正当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之时,刚才还十分晴朗的天空中忽然飘飘洒洒下起了小雨……
再来说说忠勇官兵墓。每次政协文史委提案要重修忠勇官兵墓时,区政府的答复总是说问题很重要,但资金安排不过来。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
时间来到2007年7月4日,广州市考古所朱副所长专门来黄埔考察忠勇官兵墓和牛山炮台,我从始至终陪同左右。考察结束离开忠勇官兵墓时,我走在最后,在我即将离开墓冢的一刹那,我的眼睛被墓冢上面的一件物品发出的亮光闪了一下,我好奇地走近那物品,检起一看,原来竟是一个古铜钱,我用紙擦了几下,看见上面有“康熙通宝”四个字,此时我的心突然“格登”地跳了一下,我喑想:“这枚铜钱要向我昭示什么呢?”连续几天,这个问号老是在我的脑海里打转,使我难以释怀。因为我想到,这地方我几乎每年都来一次,里面的每一寸土地都已十分熟悉,但十多年来从未发现过古钱,为何偏偏这次在毫无隐蔽的地方捡到了这枚铜钱?难道这是要告诉我,修墓的经费有着落了?
7月25日傍晚,黄埔区主管文化的副区长给我打来电话,劈头一句便是:“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接着,她告诉我,区长说了,重修牛山忠勇官兵墓的经费准备下拨。
2008年,牛山忠勇官兵墓终于修复并对外开放,开惜的是,祥镇军祠的门匾至今仍放在南海神庙的文物仓库里。
以上两件事,清楚地记录在我的工作日志上,有时跟别人聊起,有人说是巧合,也有人打趣说,这是那些为抗击入侵敌寇而牺牲的烈士显灵了,而我更相信是后者,因为我一直觉得,祥镇军祠门匾出土那一刻天空飘下来的不是雨,而是烈士英魂的热泪。
龙莆尧简介:龙莆尧,海南文昌人,1948年出生于广州,曾下乡当过8年知青,回城后曾在工厂、区文联、区政协工作,现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出版小说集《水龙吟》、《龙莆尧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梅花魂》;随笔集《千年黄埔》、《黄埔沧桑》、《话说长洲》、《话说漳澎》、《水乡漳澎》;戏剧集《天边月》;报告文学集《黄埔人》;人物传记《誓不低头》11种,另有一批粤剧、粤曲、歌词在舞台演出或制成音像作品传播。有多个作品获全国、广东省、广州市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