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内功
----《道德经》启示录之七十三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73章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an:三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73章译文:勇于坚强就会遭到杀害,勇于柔弱就能保全性命;这两种行为一个得利,一个受害;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有道的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稀疏,但并不会有一点漏失。
思想流萤:
老子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an:三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说在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的人群中,常有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而善于安排筹划的人,而且影响力较大,既使匆忙稀疏时,也不会有一点漏失;本文述之“内功”,意在探讨人品德、性格、技能的修炼程度,及其决定人生作为和价值的效能,而所谓人们的“功到自然成”,即是指人付出努力的“功夫”练到位后,必然产生相应的预期成效。
“内功”,本是武学术语,多指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功夫,古代在训练武功上有气功、道功、吐纳、导引、玄功、静功、定功、性功、修道、禅功、内丹功、内养功、养身功等多种叫法,其原理是人通过呼吸吐纳的方式,从万物星辰中吸入清气(天地精华),滋养人混合体内的先后元气,进而使体内真气渐至充实;推及人的生存修养和技能内功,是因人如飞娥趋光一样,都喜欢光明、快乐,愿与正向、高能量的人交往,这就是人自觉完善身心平衡的“内功”养气之法。
人的修养或技能的“内功”,泛指人内涵量的修养和外在行为的力度,包括谈吐、方式、态度和技能程度等,皆须通过多看书、多思考和多磨练,达到在道德、性格、技能等方面形成新的综合形态,再按祖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去磨练自己的生存技能,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此,白驹过境,岁月无情,人在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就可不断为生存而丰富、调整自己,去最大限度地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那么,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性格、技能等修炼,即可统称为人内在的功力修行。
人修行的目的,是因人有社会性,须具备良好的修养,这虽受制于先天基因的遗传,但更多是心智的成长,以及后天因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健康状态;修养,还是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一定水平的外在表现,通常指人经过学习、自觉磨炼和不断陶冶情操,而养成正确待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也是一个人在道德、观念、境界、行为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习惯;如此,一个人好的修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自我充实,才能达到气质之美胜于容颜之美的境界;所以,古人特别讲究修身,认为修身是一切成功的基点,但在高度发达的现实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脏话连篇等修养不高的人,却到处可见,这便是人修养的退化;同样,人如想获得别人的赞赏、尊重,甚至吸引别人的注意,提高自身修养,便是首要课题;再如,有人在说话、举止投足、甚至微笑或问候、接听电话等方面,都给人舒服的感觉,便是修养起作用的表现;事实上,俊朗的外表和皎好的面容,虽有基因基础,但优雅礼貌的行为,则是后天修行的弥补;修养,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文化、审美和心理等方面,加强自我教育和品德塑造,是实现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即人生虽多遇受教、受苦、受气等效应,但为了生存,仍须自觉改言、改性和改心,进而养成思考、思想、思虑的习惯,才能进入敢说、敢做、敢当的境界。
一个人如想自修成长,就应自觉设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比如,古时有个叫匡衡的年轻人,想学习却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可书很贵重,有书的人不愿外借,他只好在农忙时靠给有钱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整天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时,才有时间看点书,而一卷书常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他为此着急,幻想晚上能看书,可家穷他却买不起点灯的油;有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正背诵白天读过的书,忽见东墙壁缝透过来一线亮光,忙起身凑过去细看,见是壁缝里透出邻居的灯光;于是,他用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光亮也大了一些;从此,他便借着墙缝透过来的光线,开始了夜晚读书的岁月,是谓“借光成长”。
再如,《晋书》说:“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荧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后又“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正因为车胤年轻时家贫穷,不能经常买油点灯,他只好在夏天的晚上,靠捉一些萤火虫,装在细密的网兜里,以用作读书时的光亮;后来,他长大了,被誉为“机悟敏速”的人,且因出身贫寒、博学多才,而知名于世;又据《尚有录》记载:“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映雪读书”;这两个晋代人,虽然都家贫无油点灯,但一个夏月囊荧、一个冬月映雪,刻苦攻读,最后都成为了当时的著名学者。
还有,古时有个大学问家叫孟轲,刚上学时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玩耍快活,于是就逃学了,常到山坡树林中去玩耍;有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地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接着说:“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开始勤奋学习,后来终于成为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再有,古代的欧阳修四岁时父亲离世,家境贫寒,没钱供他读书;于是,太夫人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认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一些时,家无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欧阳修坚持夜以继日和废寝忘食地致力于读书,自小写的诗和赋等文章,下笔就有成人水平,后来也就成为了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后人将他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相传隋代山阴(即今浙江绍兴)有座永兴寺,寺中大法师叫智永,人称“永禅师”;智永和尚乃晋朝“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继承祖术,工于书法,却总认为自己的书法功力远不及祖先王羲之;为此,他发愤图强,练字竟写秃了成千上万支毛笔;据说,每当他写秃了1000支毛笔,便将秃笔捆成一扎,装入瓮中,埋入土里,堆成坟状,并戏称为“退笔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终在隋代名噪四方,晚年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分送浙东诸寺院,佛门视若珍宝,为求其墨宝,永兴寺门庭若市,连寺院门槛都被踏烂;于是,他叫人将门槛外包铁皮,可“铁门槛”又被无数慕名前来者踏破,最后只好改成“石门槛”。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经过了道德、品质、修养、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数年苦心修练,才会具备人格高洁、修养内敛、技能过硬的卓越人生,正如复旦大学的钟扬老师所说:“人想活出风采,就要像牛一样的勤劳,坚持不懈”;这种精神可让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河北农业大学的李保国教授,坚持多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常到太行山农家的梯田里做科学研究,用自己的努力染绿太行,却因常年野外风吹日晒,面色黝黑,于是他自嘲是“全国最黑的教授”
历史是接续演进的过程,并一次次地证明: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每一代人亦都有需要完成的长征;“女排精神”也告诉人们:想练就过硬本领,就要脚踏实地追逐梦想;而功夫练到位,亦必然要经受风雨,才可能在风雨之后,亦自然会见到人生最美丽的彩虹。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