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暮穷途》(六十一)
作者/三木秉风(周凤森)
包容与合作才是世界各民族
共存共荣共生的唯一战略方向
孟子曰: “五百年当有王者兴”。今之世界以“9.11”事件成为西方文明再次走向没落的转折性象征,在经过百余年屈辱后东方文明再次展露出其本有魅力。倔犟的中国既没有走苏式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没有走美式“民主自由法治”的资本主义道路,更没有复辟中国传统的皇权世袭政治,而是将以上优势巧妙结合嫁接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土壤中!出现了世界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特政治现象!这种政治现象如果用语言来描述就是“比中国传统世袭制皇权政治更民主,比苏联纯粹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开放,比欧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更稳健”,这也是中国“特色”之精髓!
清末后的百年中国已经走出了“三民主义”及其它西方思想对东方中华文明束缚,同时“英雄不论出身”,各类符合中国国情的外来优秀思想融入中国国家战略与发展规划之中并为我所用。仅此一点,崛起的中国就比仅代表资本家利益的欧美国家更易从“局限的意识形态与长期形成的冷战思维”中脱颖而出!今天的中国犹如历史大唐正无限接纳着世界各民族思想对东方文化的冲击。就此而言,一个名垂万古的民族战略,不应只专注国 家 级的政治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社会战略等眼前战略利益,而应当是一个民族及其文明永恒立世的文化战略! 百年来,东西方文化的对视犹如两个互照反影的镜子,其在互鉴中镜内之貌似乎错落有致实则平面无限,此即为民族文化之平等性与一体性。但由于人类自身的认识的局限性,宇宙真理是永远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自古先知先觉者往往都会设计无数攀登路径,让真理信仰者寻舟而渡以凌涉大川。
受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明的影响,今之全世界几乎把科学思想列入人类的基础思想,科学普及以及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识。其次是哲学思想,从人文哲学到自然哲学皆都退居科学一隅,沦为科学的附庸。而宗教则被神秘化、边缘化以至尘微化甚至打上了“迷信或反科学”的标签。科学、哲学及宗教是当今人类的认识世界的思想顺序,然这个思想顺序仅仅经百年尝试却已经混乱天纲,五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不管“以官为本”还是“以民为本”,至少社会中心没有脱离人!而今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以利为本”,利益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而人即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或资源!人物关系早已巅倒是非。 宗教反映什么?反映人类最天真的本质与原始的证悟,是对天地规律的基本总结,是人类灵魂的归属要求,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自律性信仰。不管这个信仰的宇宙主体假借了什么名称,或上帝真主佛性或太极大道无极,不管将宇宙本体有形化、无形化还是物格化、人格式及神格化。人应首先了解自己后才不迷离于世界!一旦人类了达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达岁月仅仅是永恒生命的一个驿站,人生从此才会从容不迫,这就是宗教的力量所在。
哲学是什么?有人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其实哲学就是智慧,故哲学是启发智慧的学问,而人类的智慧来自于对世界的认识高度和各类知识的应用程度,故现代哲学是具体分为本体论和现象论两大类。本体论就是关于宇宙本体及其规律的世界观,它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为路径作为导引。哲学是人类矛盾的调和器,它在宗教与科学的冲突中起到了缓冲作用。人类历史不管是宗教为重还是科学为重,哲学总是左右逢源且努力将两者粘合在一起。 科学是什么?科学狭义讲属于“术数”学问,它以各类现象为其研究目标和应用实践,为人类肉体生存而服务。虽然当代重视科学且在天文、物理、化学、地理及制造业、信息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都是科学家,但科学永远属于“术数”范畴,它对宇宙现象的研究探索最多仅能把握宇宙现象的局部变化规律,这就是宗教恒久而科学却变化的原因所在。
对于人类的文明历史而言宗教、哲学、科学都在回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地位问题。物质与精神哪个更重要?从中国古典思想哲学来看,人类更需要一种信仰级的精神文明作为物质文明之基础。如《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虽然诚信与信仰不能混为一谈,但诚信和信仰都表现出人类精神的本然状态,诠释着生命的本义!而科学为人类二百年资本主义实践给出的答案早已彰显于世!在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上阴阳平衡的天平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在意识形态领域文化思想斗争及其信仰文明冲突永远没有胜负之分!故包容与合作才是世界各民族共存共荣共生的唯一战略方向。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