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鹿放歌

我第一次去武功河滩古会的时间是2018年,还写过一篇题为“逛咸阳武功河滩古会走咧”的文章,发在多家平台上。今年12月7号,正值第八届武功河滩古会开幕之际,我坐着大巴车又从西安出发了。





让我兴奋的是,大巴车上绝大多数都是去逛武功河滩会的,甚至还有几个熟悉的面孔,我觉得蛮亲近的。我是闲不住的,不时看着直播,关注着武功河滩古会的现场。十点三十分,开幕式正式开始,我还在大巴车上,最好的方式就是看武功河滩古会官方直播。主持人是陕西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徐杰和刘芳,可见这场活动的级别之高。让我想不到的是,当县上领导上台讲话之际,直播出现了卡顿现象,这显然会影响观众观看效果的。这么盛大的活动,全国都在关注,出现这样的瑕疵,也难怪评论区颇有微词了。尽管主办方增加了移动信号车,可面对现场35万(非官方统计)人的访问,也就杯水车薪了。

武功河滩古会是在原下举办的,大巴在原上就堵车了,就跟蜗牛在移动一样,反正我不急,既来之则安之,心急也吃不了热豆腐嘛。十二点半,大巴车到了临时停车场,司机还不忘嘱咐大家,回西安还在这里坐车,下午五点最后一趟班车,别误了事。





去主会场,需要步行一段路的。当我路过关帝庙时,本想走进去拜拜心目中崇拜的关公,可想起时间紧张,只好作罢。街道两边则是摆摊的摊点,别看这里离古会主会场还有一段距离,可逛会的人中,只要来了食欲,就会坐下来,享受一番这里的美食。你还别说,卖面皮的、卖饸饹的、卖武功旗花面的,卖甑糕的,反正每家摊位前都坐着人。看着年轻人吃面皮,老年人吃甑糕的场景,还真让人有所思有所想的。

离报本寺塔不远了,这让我想到了第一次我走到报本寺塔前,观看了个细致,心中感慨也颇深的事来。这座塔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建筑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重建于宋仁宗元宝二年(公元1039年)六月以前。这里本是唐高祖李渊别宅,儿子李世民登基后,为报母恩,舍宅为寺,命名为“报本。”我觉得这么好,这么有价值的地方,来武功旅游,报本塔是必须要去的。





今年的河滩古会,举办方把主会场布置得很好。不管是游客还是逛会的,不用多跑路,在这一片地方就能逛完。表现在开幕启动仪式会场对面,就是集各种美食、商品、服装、杂货、游乐、演出等为一体的大会场。这届武功河滩古会规模超过了第七届,光看那排列整齐,纵横交错的摊点,就知道今年前来参会商户之多。每家商户的门头都那么喜庆,真能体现“千年古会,魅力武功”这千年盛会的特点和特色。











光就美食这一块来说,实质是这届河滩古会的主角,也是比较赚钱的买卖。用武功县领导的话说,这届河滩古会,不光有武功县的特色美食旗花面,还有来自好些省份的特色美食,真让人大饱眼福,真让人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欢乐。只要你有钱,只要你能吃,就能享受美食带来的欢乐,能把各地特色美食聚集到一起,武功县政府的功劳功不可没。像新疆、内蒙等地的烤肉、羊肉串等,像天津大麻花、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片、兰州拉面、新疆大盘鸡、馕,咱陕西本地的牛羊肉泡馍、葫芦头、羊杂干等,还有古会上最常见的粽子、糖糕、油饼、麻花等,在过去贫困年代,孩子们跟大人逛会,能吃到一根麻花或糖糕、粽子都是特别惊喜的事,就那一毛钱买两根麻花的价钱,都能把家长给难住,那可是是只有看的份,有时候也只干瞪眼,谁叫没钱买呢?



供孩子玩耍的各种游乐设施就别提有多多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也能体验自己当孩子时未享受过的欢乐,这也是对童年美好记忆的一种回味和弥补吧。你还别说,连孩子都能套圈圈了,只要有胆量,拿着圈圈随便投,说不定会套中哪只大白鹅,哪只大白鸭,哪只鸵鸟呢。家长也会抓时间的,周六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孩子咋能不高兴呢?








这届武功河滩古会,当然是少不了秦腔的,没有秦腔演出,古会就没有了特色。我是一点多转到戏台前的,写有"陕西秦声辉煌剧团"的流动舞台上,秦腔经典大戏正在上演中。我问身边一位骑着自行车来看戏的老者,他告诉我,演的是《五典坡》。我才知道戏已临近尾声,就看见王宝钏和玳瓒公主相见的场景,当然少不了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和薛平贵团员的大结局。台上宣布下午三点半开戏,首先演出的是《悔路》。不得不说,秦腔在农村还是拥有许许多多的老年观众,他们来逛会为的就是看秦腔,甘愿坐在那里,吃着随身带的食物,就愿意等两个小时的时间。这么多老人中,有男有女,或几个人一帮,或几个人闲聊,那怕天气再寒冷,他们心底里爱秦腔那颗心是热的。

当然了,看秦腔的老人中,也有家人开着车拉来的或者自己开着三轮电动车来的,下午开戏的时候再来,那些儿女陪父母来看戏的,真是孝心可嘉。其实这么多看戏的老人,何尝不是社会的一大缩影呢?我还走进了后台,当时演员正在吃饭,有些人都没有卸妆,一人端一碗面条吃着,舞台内撑起的小帐篷就有好几个,看着都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好出门不如瞎在家,这么冷的天气,夜里谁在帐篷里,肯定够受得。


武功河滩古会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教稼台和姜嫄墓都是值得去的。姜嫄是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后稷自幼喜爱稼穑,成人后教民耕种, 被尧帝举为农师,封于有邰,后人为纪念后稷在漆水之滨修建教稼台,被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技术研究所。几千年来,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到十一月十七,各地乡民会把丰收后的农作物以及农业用品等带到神农教稼台周边进行交易,同时也会载歌载舞来纪念圣人后稷。武功河滩古会也就深深压根于老百姓的心中,也就不难想象武功河滩古会在各省影响之大了。

八十岁老者







第八届武功河滩古会的运作是成功的。古会搭台,经济唱戏,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是准确的,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对武功县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是有积极地推动作用的。虽然现在是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人们还是怀念着农耕时代的文明,像武功河滩古会上出现的各种农耕时代的农产品交易就是例证,例如已经退出人们视线的芦苇席、风箱、各种农具等,我想好多人来武功逛河滩古会,逛的不是激情,而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怀旧情怀吧。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来武功河滩古会喝罐罐茶的人也很多,并不是会上的罐罐茶比家里的有多好喝,而是人们来这里,是在释放一种情怀,寻找一种在家里找不来的氛围。

套圈战利品
时间也太紧了!我还没敢咋转,都四点了,我得赶在五点前到乘车的地方。我也看到武功镇会场外的道路那个堵哟,虽然有交警同志在疏导着,可毕竟来的人太多了、太多了,据非官方统计,第一天来这里逛古会的总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这么多人都要回去,堵车是难免的,确实辛苦了武功县的交警和警察同志们了。他们确实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要理解他们,我就问过交警和警察的路,他们态度都特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晚上约六点半前,我终于坐上了回西安的大巴车。我是幸运的,我坐的是第二辆大巴车,我上车的那一刻,心彻底放下了,放下了。晚上十点,我到家了,到家了,确实跑了一天,也够累的。不过,我要说,我这一天来武功河滩古会值了,我确实人累而心不累。

作者简介:白鹿放歌,原名刘建志。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企业秦腔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西部文学网副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