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族根脉的盛事
——埔塘孙氏后埕刊祖祠重建
杨新榕
生活中,总有一些日子充满了机缘巧合,它们宛如命运丝线交织而成的精美锦缎。与埔塘孙猛的结识,便是这样一段如同美妙故事开篇的经历,充满了偶然与惊喜。
这一切的缘起,要从台商区作协主席陈祥江先生为埔塘孙氏后埕刊祖祠创作的那幅对联说起。那幅对联,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周围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故事。
那是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育智先生热情地张罗着一场聚会,他精心挑选了“潮福城”这个充满温馨氛围的地方作为聚会的场所。当大家陆续抵达,围坐在桌旁,欢声笑语瞬间充满了整个空间,美食散发的诱人香气也在空气中氤氲开来。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志贤先生不经意间提起了埔塘孙氏后埕刊祖祠落成庆典之事,这个话题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自然而然地,话题就聚焦到了祥江先生那副备受瞩目的对联上。那副对联仿佛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赞叹,热烈地讨论起来。在讨论的热潮中,志贤先生突然灵机一动,提议约来孙猛,他觉得这样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祖祠背后的故事。
于是,就在这样的机缘下,孙猛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他就像是一阵带着故事的清风,走进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房间,身上散发着一种对祖祠的热爱与执着的独特气息。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热情,仿佛祖祠是他心中最珍视的宝藏。
聚会结束之后,孙猛在志贤先⽣的建议之下,怀着诚挚的心意,郑重地写下请帖。他的笔触坚定有力,那请帖不仅仅是一张纸,更像是他对祖祠热爱之情的延伸,诚挚地邀请蔡飞跃师与我一同前往参加祖祠的观礼仪式。可惜的是,到了那一天,就像命运偶尔会开的小玩笑,飞跃师因事无法前去参加。而我,却依然怀着满心的期待,踏上前往台商区的旅程,与育智先生等人会合,而后一同前往埔塘。
其实,在这之前,孙猛就曾向我讲述过祖祠筹建前后的种种艰辛历程。他的讲述,犹如一部生动的纪录片,一帧帧画面在我眼前展开。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筹建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那些如同大山般横亘在面前的挑战,以及他们为了祖祠建设而付出的无数心血。每一个细节都像是一颗钉子,深深地钉入我的内心,让我受到深深的触动。从志贤老先生的只言片语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孙猛这位后辈满满的肯定。在祖祠筹建期间,在镇政府工作的孙猛,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几乎把自己所有能用的业余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祠建设。他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每一步都印刻着他对祖祠的深情,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实在是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孙猛口中常常提到的杰叔,经过志贤先生的介绍,我才知晓原来是孙培杰先生。孙培杰先生在祖祠的建设过程中,就像一根坚实的顶梁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让祖祠保质保量地尽快完工,他凡事都亲力亲为。哪怕自己在工地有着其他的项目,有时也会毫不犹豫地抛下,一心扑在祖祠的建设之上。他的这种无私奉献,如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在祖祠建设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祖祠建设的历程。
水,有源,那潺潺涓涓的细流,不辞辛劳地汇聚,终成江海浩渺;村,有基,稳稳当当的根基,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乃得繁荣兴旺。在华夏民族的精神版图里,敬重祖先、供奉祖宗,犹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千百年传承的道德苍穹之上,闪耀着永不熄灭的光辉。祖祠,那是先祖精魂的安栖圣地,是家族传承的根脉所在,亦是子孙尽孝祭祀的情感归所。
这次落成庆典活动,意义非凡。来自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区的二三十个海外乡亲不远万里回来参加这场盛典,这是埔塘孙氏有史以来海外乡亲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这不仅是一场庆典,更是家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海外游子对家族根源的深切眷恋。
台商区张坂镇埔塘孙氏后埕刊祖祠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承载着岁月无尽的记忆。走近这座祖祠,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它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柱都镌刻着往昔的痕迹。踏入祠门,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空气中轻轻荡漾。这里,是埔塘孙氏家族的精神圣地,敬奉着家族的骄傲与根源。其始祖明玉塘的十五世后裔如壎公,如同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以岁贡出身,这是他学识与才华的见证,那是在岁月的磨砺下,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身的勤勉与聪慧所取得的成就。而后,他又署理知县事教谕,这一职位赋予了他教化一方的重任。他就像一位领航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引领着当时的人们在求知与修身的道路上前行。因其功绩与品德,他被封为修职郎,这不仅仅是一个封号,更是对他一生贡献的高度肯定。在他的身上,凝聚着孙氏家族的优秀品质,他的事迹成为家族后人学习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孙氏子弟奋发图强。
众多列祖列宗的牌位整齐地排列着,他们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孙氏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紧密相连。每一位列祖列宗都是家族传承中的一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在这祖祠中被传承、被敬仰,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的家族文化长河,奔腾不息,永远流淌在每一位孙氏后裔的心中。
时代巨大的车轮裹挟着历史的尘埃滚滚而过,朝代在这无尽的时光洪流里更迭交替,恰似风云变幻般无常。祖祠,这一承载着家族往昔荣耀与记忆的所在,在岁月那无情的侵蚀之下,逐渐走向破败。它像是一位经历了无数风雨的老者,风烛残年,满是岁月刻下的沧桑痕迹。斑驳的墙壁上,苔藓肆意蔓延,仿佛一片片古老的记忆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房梁上的木雕,曾经精致的纹理已被侵蚀得模糊不清,仿佛是岁月模糊了家族辉煌的过往。那曾经坚实的基石,也在风雨的冲刷下,有了些许的松动,仿佛是祖祠这位老者那摇摇欲坠的脚步。1983年的春风,如阳光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那些热心的宗族长辈们,就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家族传承的执着与热爱,那目光犹如炽热的火焰,燃烧着复兴祖祠的决心。此时,远在槟榔屿(马来西亚槟城)的贤德宗亲,他们虽然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心怀对故乡那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对祖先的敬重之情如同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他们跨越重洋,那一片浩瀚的海洋并未阻隔他们与故乡的联系,反而更加深了他们对家族根源的思念。在祖祠墙上记录着这些海外孙氏宗亲的捐资名录,如:1983年修缮中厅和1992年重建祖祠,资金悉由旅槟宗亲孙晚生组织,旅居马来西亚宗亲慷慨解囊,二次共捐资22820元马币而建。1983年马来西亚宗亲慷慨解囊捐资4120元马币修建。以及建中厅时由周南、妈生等宗亲牵头组织建设。乃至1992年马来西亚宗亲慷慨解囊捐资 18700 元马币,无偿捐献原祖业地皮的宗亲芳名录。由馁生、银土、明河、旺法和会计培海、出纳全福等宗亲组织建设,是年举行晋主等系列完整民俗活动……他们慷慨捐资,那一笔笔款项,不仅仅是金钱的奉献,更是一种对家族的深情厚意,是对家族传承的有力支撑。
就这样,众人齐心协力,如同紧密咬合的齿轮,开始组织修葺祖祠的中厅。每一块砖瓦的修复,每一根梁柱的扶正,都倾注了他们对祖先的无限敬意。他们仿佛能看到祖先的目光在这古老的建筑中凝视着他们,那是一种无声的激励,让他们坚定地守护着家族传承的使命。
十年的光阴,在人们的期待与努力中悄然流逝。终于,1992年,一座崭新的石结构建筑的祖厝如同破晓而出的新星,在村庄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座祖厝的诞生,宛如一个神圣的奇迹。它是全村首个这样的建筑,那坚实的石墙,像是家族坚韧不拔的象征;那庄重的屋顶,仿佛是家族荣誉的冠冕。它为族人开辟出了祭祀先祖的神圣场所,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在这个空间里,家族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的江河,有了寄托之处。每一次祭祀,族人在这里缅怀祖先,传承家族的文化与精神,那袅袅香烟,仿佛是家族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
斗转星移,岁月的长河奔腾不息,将人类社会从往昔的悠悠岁月带到了如今这繁荣昌盛的现代盛世。现代之世,恰似一幅恢弘绚丽的画卷,繁花盛开,争奇斗艳,那锦绣之色铺满了整个世界,每一处角落都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在国人和族人的心中,始终流淌着一股深厚而炽热的情感,那便是饮水思源的志向。这志向犹如涓涓细流,虽细却坚韧,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最终形成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每一滴水珠都承载着对根源的敬重与感激,每一道水流都诉说着往昔岁月的故事。而那追念古人的情怀,则似阵阵清风,轻柔而持久地吹拂着每一个人的心田。这清风带着历史的气息,携着先人的智慧与品德,让人们在现代的喧嚣中,依然能够静下心来,缅怀过去,感恩那些为家族、为民族奠定基石的先辈们。
在这样的情感背景之下,为了报答先祖那犹如高山大海般的深恩厚德,明河、锦川、培海、培杰、孙猛等宗亲挺身而出。他们宛如家族中的智者与勇者,深谋远虑,目光如炬,能够穿透岁月的迷雾,看到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他们见识卓越,站在家族发展的宏观角度,深知一座祖祠对于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意义。怀着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那心中燃烧着对家族无尽的热爱,他们毅然倡议重建祖祠。这一倡议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付出。他们不辞辛劳,就像不知疲倦的行者,奔波于四方大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村落,每一个可能联系到宗亲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匆匆的脚步和忙碌的身影。事必躬亲,无论是祖祠的规划设计,还是与各方人员的沟通协调;无论是建筑材料的挑选,还是资金筹集的细节,他们都亲力亲为,细致入微。他们忙碌的身影,仿佛是在家族的历史长卷上,饱蘸深情地书写着新的华章,那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希望与力量。这一倡议,恰似一声嘹亮的号角,其声响彻云霄,迅速传遍了海内外的每一个角落。这声音如同一种神秘的召唤,触动了每一位宗亲内心深处那根家族情感的弦。宗亲们听到这号角声后,一呼百应,如同繁星向明月汇聚。他们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其中,有在外打拼多年的游子,他们虽远在他乡,却始终心系家族,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积蓄拿出一部分;有家族中的长辈,他们把自己多年的积蓄视为对家族传承的一份责任,毫无保留地捐出;还有年轻一代,他们虽初入社会,资源有限,但也尽自己所能,表达对家族的热爱。就这样,二百多万的资金,如同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最终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这海洋波涛汹涌,充满了力量,那是家族团结一心的力量。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祖祠筹建前后,都得到了埔塘金姑银姑的大力支持。孙猛常哼的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就算换了时空变了容颜,我依然记得你眼里的依恋”,这里表达了他以及筹备组同仁对金姑银姑为娘家发展和进步的感谢之情。
众人齐心,其利断金;众志成城,坚不可摧。在重建祖祠的过程中,宗亲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宛如坚固无比的城墙,能够抵挡一切困难的侵袭。无论是建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还是资金预算偶尔出现的紧张状况,又或是恶劣天气对工期的影响,都没有让他们退缩半步。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历时五个多月,这五个多月里,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与期待。宗亲们的心血如同阳光雨露,滋养着祖祠的重建工程。花费资金一百三十多万,每一分钱都凝聚着宗亲们的深情厚意。终于,在甲辰年(2024年)冬季之初,一座崭新的祖祠如同一位庄严的老者,又似一个新生的婴儿,傲然屹立于大地之上。它承载着家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家族团结与传承的永恒象征。
新建的祖祠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雄伟壮观,闽南古建筑风格尽显无遗,古朴而庄重。祠宇堂皇大气,雕梁画栋间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厅堂高大、洁净、宽敞、明亮,神主牌位森然排列,那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祥瑞的紫云缭绕在屋梁之上,宛如祥龙盘旋,吉祥的气息在华丽的厅堂中氤氲汇聚。
回首2024年,埔塘孙氏培杰宗亲提出重建祖祠的倡议,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全体宗亲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如奏响一曲和谐的交响乐,达成一致意见。大家踊跃捐款,那是对家族事业的无私奉献。祖祠的重建历程,充满了希望与活力。从甲辰年(2024年)二月初七倡议提出,到二月十五日破土动工,再到十一月初五日竣工落成,每一个日期都铭刻着家族的努力与团结。这期间,得到了海内外宗亲的大力支持,二百多万元资金的筹集,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法水、祥裕宗亲无偿捐赠家族祖业的地皮,那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对家族深深的爱意。惠南著名的古建筑师傅精心设计,依照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赋予祖祠独特的韵味。
建成后的孙氏后埕刊祖祠,楼宇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彰显出家族的名门望族风范。它创造了埔塘有史以来重建祖祠的多项之最:建造用时最短,如闪电划破夜空,快速而高效;在短时间内筹集的资金最多,像江河汇聚,磅礴而壮观;配套的设施、设备最齐全,似繁星点点,完备而周到。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后埕族人团结一心、孝顺友爱、敬重兄长的优秀品德。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家族根脉的传承,是传统美德的弘扬,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将永远屹立于家族的历史长河之中,熠熠生辉。
家族的愿景,终归一句话:生生不息,五路好势。
作者简介:杨新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丰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丝海听涛》等四部散文集,长篇小说《都市猎蝠》《那年秋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