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赤子》第二卷
450
从军路一波三折
军军送子上大巴
既然儿子茂林舍近求远,忍痛割爱,选择军营,作为老一辈退伍军人,一位七十年代中叶,在人民军队光荣入党的老党员——柳军军责元旁贷!
01
虽然是独生儿子,虽然是家中唯一的頂樑柱,虽然是千般不舍,万般不愿……适龄青应征λ伍,是宪法赋于每位适龄青年的光荣义务和神圣职责!
这一切,军军一直心知肚明……旦要从思想深处转过这个弯子,也许要一个过程。还有妻子习明花,女儿离家出走,……她一直以泪洗面,儿子出走,更是撕心裂肺……这次儿子报名应征入伍,怎样难舍难分……这一切的一切,都实实在在的摆在老俩口面前……。
02
柳氏家族,是— 户名符真实的军人世家……爷爷辈四兄弟中,就有两人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新中国,弟兄十五人中,幸运的走出了三位军人;柳军军的亲属中,祖孙三代,先后有数十人都在人民军队中锻炼成长……。有的人立功受奖,有的人为国捐躯,名扬天下;也有人有幸提干,成为人民军队的—名基层一线的指挥员,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建功立业,发光发热……。
通过忆传统,比贡献,老俩口统一了认识,坚定地站在全力支持儿子当兵一边!并用实际行,支持儿子当兵……。
03
普通百姓的娃娃,报名应征,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波三折(详见第一卷第三部266节),全家竭尽全力,该求人时则求人,该花钱时则花钱……总算突破了一关又一关:从报名、填表、体检、政审、定兵……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个难熬的过程,和老一辈,军军当兵之路,形成了显明的对比……时代不同了,当兵之路,各种陷井,各种潜归则层出不穷……因此,不能和毛泽东时代相提并论了……!
04
经过一回回辛勤奔博;经过一次次艰辛努力,该找的人找了、该跑的路跑了、该说的话说了、该花的钱花了……柳茂林入伍一事,最终水落石出——有眉目了!
心血没有白费,那些该花的钱没有少花,……茂林接到了由敦煌市人民武装部颁发的“入伍通知书”!
这一时,这一刻……压在老俩口心口上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05
送兵离敦的那一天,老俩口早早赶到武装部大院,准备送儿子最后一程……欢送新兵的亲属很多很多,可以说人山人海……入伍新兵,兵分几路,大巴车分批次出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母亲明花发现给儿子准备的饭盒丢在郭家姑太太的家中了……她执意要回头去取……。
“快去快回!”
柳军军丢了一句。
不到半小时,轮到福建的新兵出发了……别的战友都有三五八位亲友相送……茂林只有老爸柳军军一人,他以一当十,挥手相送……。
柳妈妈再次赶到武装部大院时……儿子早以出发了……习明花为这次,没有亲自送儿子最后一程,后悔了几十年……。
作者简历:
刘志军:
(笔名:— 丁)
甘肃《敦煌赤子》撰稿人/生于1952年5月9曰/高中学历/
原服役于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以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作者联系电话:13309374620
注一:
凡是愿全文阅读《敦煌赤子》一书的热心读者,按装“都市头条”,点刘志军作品《敦煌赤子》,即可阅读01至450节书稿全文。
注二:
作者起笔名“一 丁”
两字,敬请各位读关注。
注三:
作者现在的通讯地址为: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七里镇新三区38号楼二单元502室,望周知。
——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