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阳风韵的深情书写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成秀玲的《眷恋——遥远的遐想》宛如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将青阳镇的往昔与今朝、风土与人情细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乡深沉而炽热的眷恋,令人动容,也颇具文学与情感上的多重价值。
文章开篇,作者以地理区位为笔,勾勒出青阳镇在邹平大地的独特坐标,“群山环绕、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寥寥数语,一幅山水相依的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让读者对青阳镇的自然风貌有了直观的感受,也为后文对其的深入描绘奠定了优美的基调。而提及此地“人文荟萃”,范仲淹“断齑划粥”苦读的醴泉寺以及隋末农民大起义发源地雕窝峪,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同繁星点缀在青阳镇的天空,使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乡镇,更成为了历史文化的承载者与见证者,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历史地位,让读者心生敬畏与向往。
在描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章达到了一个情感与描写的高潮。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青阳漫山遍野地瓜秧的盛景,那“庞大的碧绿海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以及那偶尔拱出地面、“滑稽而又可爱”的大地瓜,将地瓜秧与地瓜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此段描写极具画面感,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仿佛将读者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亲眼目睹青阳镇独特的田园风光。同时,作者也深刻地揭示了地瓜对于青阳人民的重要意义——“苍天赋于它的子民的救命食粮”。在那个缺吃少穿、全国人民都艰难度日的时期,青阳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依靠地瓜度过难关,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对青阳的眷顾,更体现出青阳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与顽强。而通过婆婆讲述的“三斤地瓜干换媳妇”的往事,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生存环境的严峻,也进一步凸显了地瓜在人们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使读者对那个特殊年代的青阳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以小见大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章笔锋一转,描绘出如今青阳镇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崭新风貌。“社区楼房一排排,山间别墅一座座,山坡牛羊成群、山间绿树成荫”,这些生动的描写展现出青阳镇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景象跃然纸上。而对青阳特色美食与热闹庙会的描写,如“青阳宴席、百吃不厌,青阳大卷子蓬松甜软,青阳炒鸡,麻辣飘香,青山小米,名声在外,誉满四方”以及“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的庙会热闹非凡”,则从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角度丰富了青阳镇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独特的地域风情。这些描写不仅是对青阳镇物质生活丰富的展现,更是对其精神文化繁荣的赞美,体现出时代发展给这个古老乡镇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无限活力。
从情感表达上看,作者对青阳镇的眷恋之情贯穿全文,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将各个部分紧密相连。无论是对过去艰苦岁月中青阳给予人们生存希望的感激,还是对如今家乡繁荣昌盛的自豪,都饱含着作者深深的爱意。尤其是回忆在青阳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如校舍中得到的温暖关怀,“寒冷的冬日,校舍冷的象冰窖,是她们抱去了厚厚的被褥,生病了,端去热腾腾的鸡蛋面,小米粥、嘘寒问暖,陪伴身边”,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青阳人的善良、朴实与热情,也进一步强化了作者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使这种眷恋之情更加真挚、动人,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深处对青阳镇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语言风格上,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用词精准生动。如对地瓜秧和大地瓜的描写,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原本平凡的事物变得鲜活有趣;对青阳镇不同时期风貌的描写,词汇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清新之语,又有展现现代建设的豪迈之词,充分展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文章在叙述过程中,从历史到现代,从自然到人文,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沿着时间的长河漫步,领略青阳镇的百年变迁,毫无突兀之感。
总的来说,《眷恋——遥远的遐想》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它以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描写、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青阳镇这一独特的文学形象,让读者在感受青阳镇魅力的同时,也不禁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打动,引发了人们对家乡、对过去时光的深深思考与无限怀念。它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生动记录与深情礼赞,从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角度衡量也是一篇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