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柿如意的驴行
信义庄
“隔岸人家西日外,数株红柿压疏篱”;“风在竹檐人在定,鸟衔红柿落柴 床”;“沙鸥径去鱼儿饱,野鸟相呼柿子红”;“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 脱枝”……诗词里,说柿子的诗琳琅满目。 柿子,自古以来,不仅与我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还是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儿时,一入九月,柿子成熟的时候,摘柿子、揽柿子、卖柿子、晒柿饼,就成了故乡男女老少颇为重要的 活计。沟沟壑壑的山野里,沧桑遒劲的柿树上,总能看见父辈忙碌的身 影。那时柿子不仅是充饥的口粮,更是少有的经济来源。一棵柿树上的柿 子, 除了给鸟儿留少许越冬的口粮外,几乎都是要摘下来或吃、或卖的, 那像现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山坡沟壑,一树一树红彤彤的柿子竟无 人采摘,甚至连鸟儿都不理不睬。


这些不摘的柿子,似火红的灯笼挂满枝头,扮靓了金秋和初冬的旷野,就 像郁达夫说的那样:“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 稷……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
留在树上的柿子,不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成了驴友们心心念念的美 食。去年“麦穰垛”顶的一次品赏,让众驴意犹未尽,今年,刚过霜降,众 驴就在群里不停地催促队长,择机安排一次柿意之驴吧。
11月27日早8点,队长在群里发布:“11月30日周六,寻找最好吃的柿子, 早7点出发。”接龙告示一出,报名者积极踊跃,迅即达15人,喜的老李直 言:“周末要上演人鸟夺食大战”了。
周六早7点,朝霞灿烂,各路人马浩浩荡荡,直奔集合地点“袁洪峪”。待俺 赶到时,人群中瞅来瞅去,却不见队长和洋洋。队长不是说提前十分钟出 发了吗,怎么还没来?问老李,老李笑着说:队长等不及,已经钻山洞出 发了。那还等啥,我们也赶紧钻洞吧!
这山洞,是六七年代国家“深挖洞,广积粮……”时的产物,二十几年前穿 越时,还曾遇见三个打着手电,结伴钻洞上学的孩子,记得曾问其中一个 瘦瘦的女孩,“不害怕吗,非要钻洞吗?”女孩说:“习惯了,不害怕;不钻 洞,要爬山绕行很远,会误了早自习”。当时感慨万千,想不到离济南这么 近的地方,上小学还要翻山越岭钻山洞。印象中这洞并不太长,想不到此 次钻进,感觉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就是走不出去,心里不禁有些慌慌 的,是不是我们要穿越了?直到走在前面的驴友大声说:看到亮光了,悬 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出来的洞口,让泥沙碎石埋了近半,一行人除了扛着摘柿神器的“猴哥”站着走出外,个个弯腰撅腚爬出。狼狈出洞的那刻,一抬头,嗨,那队长、 洋洋正笑眯眯拍摄着众驴的囧态呢。
等待众驴从洞口一一爬出的间隙,已经出洞的叶子、小孟等,忽然急急地 向洞口左上方走去,众驴抬头望去,原来那里竟有两棵碗口粗的柿子树, 其上红彤彤的柿子挂满了枝头。
小孟指挥猴哥舞动利器,小试身手,瞬间一颗颗通红的柿子就拿到手上, 送入口中,但远观表情,似乎这柿子的味道并不太好,引得队长在下高声 喊到:”最好吃的柿子不在这里,大家不要心急”。
人马齐整,起步前行,晨曦中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野小路行走,恍若梦回童 年。眼前或远或近不时闪现出一棵棵大大小小的柿子树,其上灯笼般火红 的柿子艳丽诱人,但有了刚才队长的提醒,众驴只是拍拍照,赞叹一番, 前行的步伐片刻也没有停止。
8.21分,转过一个山坡,眼前突现一个不大的村庄,问队长:这是什么 村?队长说:这是柳埠街道南田村,你说的钻洞上学的孩子,就是这个村 的。小村不大,几处房舍散落在山坡、沟壑,掩映在高大的核桃、柿子、 香椿树下;高大齐整的石墙,遗弃的石磨、石碾,无言诉说着村庄的古老 和昔日的辉煌,几声狗吠,阵阵鸡鸣,似乎在欢迎着我们这群远来的“吃 货”。
沿着村里的小路缓缓上行,路边几棵柿树上通红透亮的柿子,让众“吃货” 再也挪不动腿了,任凭队长如何如何,纷纷停下,或用手拽过树枝,或抢 过“猴哥”的摘柿神器,啥也不顾地摘起柿子,吃起柿子来。接过小孟递过 来的柿子,品一口,不得不说,这柿子还真是好吃,与去年“麦穰垛”顶吃 到的柿子几无二致。这可是村民家门口的柿子啊,如果村民出来看见咋办?品尝的过程中俺忽 然想到这点,赶紧抬眼看向队长。却见队长只是笑眯眯地看着众驴,根本 没有任何反应。看来队长成竹在胸,知道这柿子,早已任人随意取舍了。 小村偏僻,却也有惊人之处。在村委门前一棵高大古老的老榆树下,众驴 惊奇地发现一件惟妙惟肖的“寿星”根雕。刚开始,众驴只是惊叹这根雕的 造型、手法,待到绕树一周,方才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件活着的根雕, 那根雕竟是这正茁壮成长的老榆树树根的一部分。真是“奇事在乡村,高手 在民间”啊!
撩一眼村民还在使用的石碾,沿着一堵高大的石墙缓缓上坡,与村里唯一 露民的村民一通的交流,众驴健步踏上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站立路面眺 望,晨曦中,天空蔚蓝,旷野光影斑驳。蓦然间,陈汝佳《晚秋》的歌 声,在心头轻轻荡漾。

顺着平坦的公路大步前行,转弯处,一棵百年柿树跃入眼帘,挺拔的身 躯,遒劲的枝干,累累的果实,诱惑的众驴一个个眼冒金光,禁不住放慢 了脚步,但队长没有发话,众驴谁也不敢贸然近前。“初生牛犊不怕虎”, 此时,只见那“猴哥“不管三七二十一,冲出人群,举着神器,对着树上的 柿子就开始了采摘。一旁的几位“吃货”岂甘落后,纷纷加入了采摘的行 列;更有甚者,贪吃心切,竟直接抢走了“猴哥”的神器,急的“猴哥”不得不 取出包里的“捆仙绳”,着急地向树上抛去,大材小用,用“捆仙绳”捆起了柿 子。这一通神操作,只把俺看的目瞪口呆,喜的队长一脸无奈,连连说 到:“罢了、罢了、罢了”。
“突、突、突”一阵声响传来,只见一辆摩托车瞬间驶到眼前,莫非柿子树 的主人前来理论?队长急忙近前应对。谁知,来人根本不问柿子的事情, 竟一脸严肃地与众驴谈起了防火安全,这是森林防火员啊!队长急忙代众 驴郑重表态,保证不带火种进山,保证带走所有的垃圾,一旁众驴也是随 声附和。看众驴遵规守距,签字画押并留存电话后,防火员又不厌其烦地再叮嘱几句,方讪讪而去。
责任重于泰山, 冬季的山林,如果没有这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防火员, 那有山川的秀美,人间的安详。
继续前行,路边裸露的一大片“粉沙岩”醒目耀眼,令人叹为观止。行走户 外,这样的岩石经常遇到,但像这样大面积裸露,多大七八层沉积的“粉沙岩”还是第一次见到。好建议当地政府对这片岩石好好保护,好建议我们的 地理老师,周末能够带学生到此实地观看。

回望一眼身后静谧的小村,宁静的旷野,众驴拐出公路,循山野小路,奋 力向“麦穰垛”方向奔去。
上行的小路隐隐约约,时有时无,一会在松林下穿行,一会在荆棘中跋 涉,一会在梯田里漫步,一会在石堰上攀爬,但无论何时何地,一抬眼, 总能看见那火红诱人的柿子。可每当众驴抬头观望的时候,队长总是笑眯 眯地说到:最好吃的柿子在山顶哪!是啊,那甘甜冰凉的柿子就在“麦穰 垛”垭口的梯田里。
快要走进松林,接近山梁的时候,路边忽然出现了大片的山楂树,在农 村,山楂与柿子几乎就是孪生兄弟,总是相伴而生,这些年,山楂的命运 与柿子好像也没有多少差别,昔日满山遍野的山楂树几乎砍伐殆尽,酸酸 的、甜甜的山楂好像一夜间也无人问津了。路旁一棵枝干粗壮俊美的百年 老山楂树,深深吸引了众驴的眼球,引众驴啧啧称赞;更有人提出:要是 移到自己的小院该有多好;“花婆婆”等纷纷驻足拍照,叶子、小孟则跑到 树下,捡拾起了熟透的山楂。俺也扒开草,捡一个,擦把土,塞入口中, 绵软甘甜,真是难得的享受。这样的美味现在咋就无人问津了哪?实在让 人难以理解。
继续上行,一阵“喳喳喳”的喜鹊声传来,看海拔已达733米,想垭口很快就 要到了。一想到马上就要吃到日思夜想的柿子,浑身都是力气,脚下的步 伐不由得越走越快。可走到山梁位置,那有什么柿子树,有的只是一棵棵 的松树和高高的山崖。队长看我失望的样子,笑着说:你记错了吧?那柿 子树在下面的垭口啊!不可能,不可能,我怎么会记错!说不准还是你记 错了呢!队长听后笑而不语。
柿子暂时是吃不上了,那就原地休息。队长说:这里风光不错,大家休息 会,欣赏一下周遭的风光,我们再下山去垭口,直奔最好吃的柿子。

顽皮活泼,上行中跳绳前进的 “猴哥”,大概柿子吃的有些不够过瘾,饿的 飞到了东去的崖顶,大口大口地啃起了面包;眼前的美景,让众驴似一时 也忘记了柿子的事情,一个个或坐或立,在松下,在岩石,游目骋怀,追 光捉影,其乐融融,好不自在。户外驴行久了,有时常常自问:驴行究竟 要的是什么?其实,仔细想来,就是这种和谐的氛围,就是这种身心自在 放松的心情罢了。
眺望一眼黛青色的巍巍泰山,感慨一番如画的水墨山水,拍一张“全家 福”,众驴起步前行。

东去的山梁迎面是一处断崖,从左边绕过爬上的时候,望着前方行走的队 长,脑海忽然浮现出去年来此的情景,用叶子的话说,“这队长行走的画面 与去年比,简直如出一辙。”急急调出手机里存储的照片查看,哈哈,真的 是一模一样,看来的确是我记错了,那最好吃的柿子就在下面的垭口。回 望正在崖壁间攀爬的众驴,惊奇发现,西侧断崖石壁犹如刀削般险峻,在 山峦、青松、蓝天的映衬下,秀美壮观,令人赞叹。

沿着山顶小路前行,熟悉而又陌生,仅仅一年没来,这山顶的灌木竟疯长 的密不透风,抬脚前行,稍不留神,那恼人的尖刺,就可能刺穿你的衣 服,扎透你的鞋帮、鞋底。好在路不太长,众驴很快走出“雷区”,从一棵 俊俏的小松树旁开始下行。这棵小树,去年来此就在,但谁也没有关注, 现在回想,应是当时众驴十分疲惫,无暇顾及的缘故;此次前来,似乎每 个人都被这小树的顽强、俊美、优雅、独特所吸引,纷纷与其合影或拍照 留念。这棵小树,粗有手腕,高不过两米,从崖壁岩石中钻出,任凭风霜 雨打,顽强地挺立在悬崖之上;稀疏的松枝下,挂满了密密的松塔,随风 摇曳,在周边的杂草灌木中,是那样的卓尔不群。抓着松树的枝干小心下 行,经过十几米长类似“一线天”的一处山体,在松林下稠密的灌木中左冲 右突,终在10.25分下到垭口,望见了那日思夜想心心念念的柿子树。


这里的柿子树有三棵,分别生长在垭口南面一块细长梯田的地头堰边。去 年来时,三棵树上都挂满了红红的柿子,让众驴好一顿大饱口福。此次前 来,近前观望,堰边的那棵,柿子所剩无几;地头靠近路边的那棵,竟光 秃秃没有一个柿子;唯有南面那棵不大的柿子树上,累累硕果还翘立枝 头。“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看来,这里应该是早有“吃货”驴友光顾过 了。 南面的那棵柿子好吃吗?树上的柿子够我们霍霍的吗?带着疑问,急 匆匆来到树下,扯过树枝,摘下一个灯笼般火红透亮的柿子,放在手中, 哇塞,这是最好吃的火晶柿子啊!捏住柿蒂把轻轻提起,颤巍巍撕破那薄 如蝉翼的皮儿,橙红的肉汁立马呈现,忍不住对着开口,呲溜溜深吸,甘 甜醇厚,鲜润丝滑、沁凉软糯的味道,瞬间就从口腔溢满了整个身体。一 口柿子,简直浓缩了整个秋天的味道,真是沉醉令人不能自拔!一个、两 个、三个……,一口气连吃六个,还意犹未尽。回头看众驴友,不是伸着 手在摘柿子,就是双手捧着柿子在吃,那手上、脸上、嘴上沾染的柿汁, 连擦擦都顾不上了。这最好吃的柿子,妥妥坐实了众驴“吃货”的美名。
饱餐之后,心愿达成,心情大好,看时间尚早,队长指示继续前行。众驴 海阔天空,说说笑笑,直奔“老虎山”而去。队长说:老虎山上有“老虎洞、 老虎窝”,有没有老虎不知道。
在山顶稠密的柏林中穿行,忍受着柏树枝不时的抽打,11.16分,众驴终于 上到了本次驴行的第二高点,海拔700米的“老虎窝”。“队长、队长,那老 虎窝、老虎洞在哪?”驴友“老尹”大声呼喊着队长,这队长只是笑笑,根本 不予回应,整的“老尹”一脸的无奈,走出很远,嘴里还在不停地喃喃自 语,不是说有“老虎窝、老虎洞吗!” 静静地在树林中下行,身后突然传来 了老虎“呜呜呜”的吼叫声,吓的俺瞬间头皮发麻。循声观望,那有什么老 虎?只有老李一脸的坏笑。原来刚才的虎啸,竟是那老李网上下载,用手 机播放出来吓唬俺的。
最好的柿子吃过了,老虎山探险也结束了,时间已经过午,是不是该返程 了?问队长,队长说:不急,我们争取走到“九顶塔”下山。 起步前行,才 走几步,依然是密密的柏林,穿行二十几分钟后,方才得见天日。
沿着山脊下行,走在前面的队长,忽然指着崖壁上竖立的一块巨石说, “看,那是“风动石”。既然风能吹动,那人推肯定能动。想到此,快走几步 近前,伸出双臂用力向巨石推去,结果那巨石竟是稳如泰山,喜的队长在 一旁抿嘴偷笑。说是“风动石”吗,人岂能撼动?!这“风动石”真是大自然的 奇观,硕大的身躯,俏皮倾斜的身姿,竟能在光滑的岩石上巍然屹立,实 在令人拍案叫绝。如此美景,众美驴焉能错过,集体合影后,纷纷使出浑 身解数,摆出各种美姿拍照留念。先是老尹同志一个高抬腿,把腿架在了 石上,柔软的身姿,引众驴击掌称赞;随后“花婆婆”表演起了弯腰压腿, 单手抓脚的功夫;那“洋洋”更是不讲道理,纵身一跃攀上石顶,旁若无人 般舞出了大鹏展翅的英姿。

捡一处平坦之地略略休息,猛然发现,左下方梯田里竟有数株高大的柿子 树,目测棵棵都在百年以上,其上一树红彤彤的柿子光彩夺目。要能近前 多好!队长瞅来瞅去,琢磨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路线,只好无奈地 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 的,这地记下来,我们来年再去。 面前又是一个乱石嶙峋的山头,队长 说:上面是“剑龙背”,大家上去走走吧,说罢竟一人向山腰走去。队长这 是要放弃“剑龙背”啊,来都来了,何不体验一把。不管怎样,俺还是坚定 地向“剑龙背”走去,走不多远,回头一看,哈哈,队长还是勇敢地上来 了。
不知这地是谁起的名字,这名字确实恰如其分。凡是看过“剑龙”视图的朋 友,没有一人不对“剑龙”背上那高高的尖刺印象深刻。这处山脊,长有十 几米,宽不过一米半,但就是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却布满了一块块尖利 的石灰岩,从侧面看,不像“剑龙背”,还能像啥?! 走下“剑龙背”,看众驴 有些疲惫,距离早上集合地点还有很远的距离,队长断然取消了前行“九顶 塔”的计划,迅速率众驴下至山村“生产路”,悠悠踏上了返程的驴程。 原以 为这柿柿之驴就到此结束了,那知道竟误打误撞进入了一条柿子沟,路旁 的柿子树,一棵接着一棵,一棵比一棵高大,其上的柿子,也一棵比一棵 多,一个比一个靓。惊讶的众驴个个瞠目结舌,晃的眼睛都要睁不开了。 也就瞬间的事情,众驴“吃货”的本色就显露无遗,蜂拥着跑向一棵棵的柿 子树,开启了一场柿子的饕餮盛宴。 “猴哥”举着神器,抛着“捆仙绳”,用尽 气力为众驴采摘着树上的柿子,但即便如此,也满足不了众驴的胃口,很 快那“神器”即被人抢走了。利器到手的“小雨”,也不知那里偷学的功夫,只 见其舞动着手中的摘柿神器,上下翻飞,很快就将一个个火红诱人的柿 子,送到了众驴的手上。那众驴,尤其几个美驴,什么形象也不顾了,只 顾的不停地将柿子送入口中,一饱口福。有摘的,有吃的,有看的,这一 顿盛宴真是过足了瘾,也让几位美驴美上了天。
俺有点视觉疲劳,那肚子也“咕咕”叫的有些不行,跟着队长快速向山下奔 去。进入孟家村,见胡同口有处人家,想几位驴友还在山上盘桓,便随兴 敲门进入了老乡家中,想不到老乡竟端出一簸萁各样的柿子,一边介绍柿 子的品种、特点,一边非要给每人赠送一个柿子。看几位驴友似乎都不好 意思接纳,俺却毫不犹豫地挑选了一个最大最红的柿子,拿在了手里。接 受老乡的美意吧,就让此,给今天的柿柿之驴,画一个圆满的句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柿柿之驴不在柿,在乎柿外你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