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会议。我今天就县域文学特色教育向领导汇报,同各位同行进行经验交流,以促进文学教育在基层的蓬勃发展。我从六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组建团队
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充满战斗力的团队。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参加工作始,无论到了哪所学校,都会把“青青草”文学社团带到哪里,从刻蜡版油墨印刷,到铅印,到电子排版印刷,三十年来,《青青草》社团刊物从未停止它的脚步。而我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写作中,逐渐结识了不少热爱文学的教师,我们不受不同学校管理的限制,分管不同的栏目,把期刊越办越好。在这种情况下,2019年,交城县教育科技局决定成立编辑股,专门负责全县师生的阅读与写作工作。我被任命为编辑股股长。这样的话,原有的团队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工作,新的团队架构搭建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多渠道的沟通招募,我们成功吸引到一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确保入选人员的质量和适配性。初步完成了编辑、设计、校对、活动策划等主要岗位的设置,并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这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招募的岗位基本是兼职,包括我在内,继续兼职在基层都代课。
我们编辑并发行纯文学县级内部教育期刊,精心编排栏目,既有教师的优美散文随笔,又有孩子们的生活感悟、成长滋味;既有学校领导的论坛,又有教师的教学纵横;既有师生的精美文字,又有本地作家创作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内容。比如漫步乡村栏目,就是本土作家创作的本土文学作品,引起师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师生对文学的热爱。我们有自己的“青青草”公众号,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刊发精选的文章。在此,敬请大家关注并留言,给我们更好的建议,鼓励师生在文学路上快乐前行。
多所县域学校优化了语文课程体系,增加了文学经典研读、文学创作实践等特色课程。例如交城县新建小学每周安排专门课时让学生深入研读经典名著,提升文学鉴赏力。这些做法,在《校园文学》报上进行了整版刊登。
通过培训提升教师文学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文学研讨会、作家讲座等活动。我们教育体育局每年会对积极支持和参与写作,成绩斐然的优秀编辑、优秀作者、写作新秀、小作家、写作新星和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评比,分别给于奖励,以奖促教,鼓励教师提升自身创作水平。在这些获奖者中,优秀编辑们以其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编辑和发布校刊(园刊)和校报(园报),按计划、高质量地向编辑股报送稿件,并在校内积极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有一个想法,回去以后联系当地文联,邀请作家、文学评论家等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与写作指导,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为师生带来前沿的文学视角与创作技巧。
二、氛围营造
打造校园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团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各学校精心培育的文学网络平台与内刊,不仅成为了各校师生交流写作的园地,更是对外展示的校园文学重要窗口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求每所学校的编辑团队要秉承人人有特长、个个有担当的原则,共同为办刊事业努力。要针对版式设计、栏目编排、约稿、审稿、组稿、改稿、校稿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形成方案,使得各学校校刊既要内容丰富多样,又要各有特色。
此外,文学社团还关注学生发展,举办教师讲座、学生辩论赛、学生文学讲座、学生现场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这一份份、一本本校级刊物,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师生的心灵,激发着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要求各学校建设校园文学角、图书室文学专区等,营造浓厚的阅读与创作氛围,方便学生随时沉浸。
三、资源联动
加强与非遗中心、科技馆、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机构合作,邀请交城县文联作协的本土作家、交城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参与指导,组织学生研学。我们在立足实际、认真研讨和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XX实践+指导+创作”的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1.“德育实践+指导+创作”的育人模式。
“观学德廉文化,守望初心使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宗旨,为铸魂育人,2024年8月7日,我们启动了“创意小作家”采风系列活动,第一站在交城县北环路德廉文化园举行。活动现场,指导教师以《做讲故事的人》为题,从目的意义的高度、知识背景的深度、写作技能的广度和效果呈现的温度四个维度与同学们交流了写作方法。活动第二站来到交城圆梦园,本次活动通过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实地考察与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莲”的高洁,净化了思想,也积累了写作素材。
2.“文化实践+指导+创作”的育人模式。
“传承革命理想,赓续红色血脉”。在晋绥八分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交城红色文化,晋绥边区特等民兵战斗英雄段祥玉之子段秋奎讲述交城抗战故事和清扫烈士纪念园区,缅怀革命英烈。通过观看《红灯专题片》,倾听梁宗泰先生讲述抗战时期交城成村红灯市场所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以及参观交城红灯市场遗址,同学们经受一场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洗礼,推动了“大思政课”育人方式的落地生根。
“体验非遗项目,促进文化传承”。交城行走读写“创意小作家”采风团走进县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通过实践式体验非遗项目云香制作、手工剪纸、拓印等非遗项目,增进了学生对非遗的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提高了非遗在学生中的认知度与影响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走进西营镇大营村乡村记忆馆,全校学生走出课堂,倾听交城非遗第五代云香传承人讲解云香的制作过程,了解了云香的发展历史,近距离感受了交城非遗的艺术之美,并分组进行了云香体验活动,学习非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
3.“美育实践+指导+创作”的育人模式。
文艺作品进校园,美育创作促成长。为迎接祖国75岁华诞,提升全县中小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交城县教育体育局在红旗路学校举行了“同心绘锦绣,丹青颂祖国”校园文化艺术作品展活动。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生的艺术天赋与创作激情,不论是小画家还是参观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创作感悟和参观体会。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在构建学生的情感价值体系、智力价值体系、技术价值体系和创造价值体系方面引领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思路。
4.“劳动实践+指导+创作”的育人模式。
“创新劳动教育,推动实践育人”。交城县教育体育局组织学生走进山西天娇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和文化,强化校企合作,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聆听了企业负责人介绍红枣的清洗、分类、加工、包装等流程,并进行了实践操作,切身感受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企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进一步领会到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学生开始走出传统课堂,在实践中和随行教师一起学,一起体验,在体验实践中教师引导观察细节,感受情感的微妙变化,让学生在写作中加深了对事物事理的认知,不自觉间将德智体美劳知识融为一体,得到了全面的成长与进步。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家长全程参与,让家长也切身体验,家校联合,让写作成为学生乐于去做的一件事,让写作成为一种享受,有家长的参与,以保证有持久的耐心和毅力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促进学生写作持续发展。
四、取得成效
1.学生层面学生文学素养显著提升,在各类文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加浓厚,阅读量和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不少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如周震坤同学,近三年在各级各类杂志类上发表文章22篇,就2024年已经发表5篇。江苏凤凰传媒《全国优秀作文选》初中版2022年第10期“青春人物秀”专栏,做杂志封面人物、专访介绍和特别推荐,并发表作品《狼》和《仰望星空》两件作品。各级网络平台文200余篇,其中学习强国平台征文发表8篇。获得各级各类征文大赛6个奖项。
2.教师层面
教师的文学教学能力和创作水平得到锻炼与提升,多位教师在相关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奖。形成了一支热爱文学、善于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本年度,交城教师仅在学习强国平台“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中发表作品40余篇,其中有6篇被全国教育平台选用。在《校园文学》“师苑百家谈”栏目整版刊登交城教师作品,零星刊登于各级各类纸媒更是不胜枚举。
3.社会层面
校园文化建设因文学特色教育而更加丰富多元,有不少家长、校友和专业作家积极投稿,提升了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吸引了周边地区教育人士前来学习交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2023年,《校园文学》以“交城教育 青青草专栏”整版刊登师生作品,央广网、黄河新闻网、学习强国、《山西教育》《山西青年报》等网络平台和纸媒对我们的文学特色教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
五、面临挑战
在目前,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
师资队伍中专业文学人才仍相对不足,部分教师在文学创作指导上存在短板。需要继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与高校文学专业建立合作,输送教师进修学习。
文学特色教育资源的投入有限,如图书更新、活动经费等方面存在压力。需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如设立文学教育基金等。
地区之间文学教育发展不平衡,部分偏远农村学校开展文学特色教育难度较大。需要开展县域之间帮扶活动,由文学教育发展较好的学校对薄弱学校进行定向帮扶,分享经验与资源。
六、未来展望
我们的县域文学特色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合作,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学氛围。
让文学之花在三晋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为培养更多具有文学素养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