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过度管理”寒了基层心,失了企业魂》
在当今央国企的职场图景中,一股无形却沉重的压力如阴霾般笼罩着基层员工,一句“不是怕你做不好,是怕你做了却证明不了”,道尽无数心酸无奈,成为基层“惊弓之鸟”现状的精准注脚。本应活力涌动、齐心协力谋发展的企业环境,缘何陷入这般人人自危的围城困境?是时候撕开“过度管理”的遮羞布,直击问题核心,探寻破局之道了。
留痕之殇:形式主义滋生,实干精神萎靡
基层员工手机相册里密密麻麻的工作群截图、邮箱里堆积如山的往来邮件,仿佛是一道道沉重枷锁。以教育领域为例,曾有新闻曝光部分学校教师被要求,每堂课教学环节都要拍照留存,教案撰写细致到标点符号,教学反思周周不落且字数达标;教师们白天授课、批改作业忙得脚不沾地,晚上还得耗费数小时整理这些“痕迹材料”,只为应对上级频繁检查。初衷是规范教学流程、保障教学质量,结果却本末倒置,教师无心钻研教学方法、打磨课程内容,精力全被琐碎留痕占据,教学创新沦为空谈。
在工程项目现场,施工人员每完成一道工序就得拍照、录像,上传至指定平台,附带详细文字说明;材料进出库记录精确到每颗螺丝钉,单据层层签字、一式多份存档。看似严谨规范,实则隐患重重。一次暴雨抢险救灾中,现场急需调配物资、灵活调整施工方案,可负责人却被困在办公室整理过往流程痕迹,以防“担责”,延误抢险时机,致使工程受损、成本飙升。凡事留痕、件件过手,不仅未提升管理效能,反而成了拖慢进度、阻碍实干的“绊脚石”。
责任推诿:重压基层难承,团队协作瓦解
每当项目出问题、指标未达标,基层员工便首当其冲成为“替罪羊”。某国企分公司业务失误,上层领导未深入剖析市场波动、战略规划偏差等深层缘由,径直将责任一股脑儿压向基层业务员,扣绩效、严问责。业务员委屈不已,日常跑客户、拓市场忙得焦头烂额,执行方案却由上级拍板,遇问题时却无上级撑腰,只能默默咽下苦果。长此以往,基层员工人心惶惶,团队凝聚力碎了一地,部门间协作更是互相推诿、谨小慎微,生怕沾染一丝“责任火星”。
类似情况在卫健系统也屡见不鲜。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医护超负荷奋战在核酸检测、病患救治一线,偶有物资调配不及时、信息统计差错,本应全院统筹协调解决,却成个别医护人员的“专属责任”,处分、检讨纷至沓来。基层寒心之余,后续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关键岗位人员流失严重,危及公共卫生服务根基,凸显不合理追责对行业运转的巨大冲击。
效率困局:流程繁琐冗长,创新活力窒息
当下央国企流程审批堪称“迷宫”,一份常规业务合同,要历经部门主管、法务、财务、分管领导等多人签字,环节稍有差池就得从头再来;项目推进中,周周例会、层层汇报,汇报材料反复雕琢,数据图表精益求精,耗费大量人力、时间成本。航天领域某科研项目,基层科研人员灵感迸发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满心欢喜筹备实验时,却被繁琐立项申请、经费审批流程困住,数月过去仍未获批,创新热情在漫长等待中消磨殆尽。
制造业亦是如此,车间工人想改良生产工艺提升良品率,提交合理化建议后,要经多部门研讨、评估,各环节严守“规范流程”,半年无果;期间竞争对手已采用新技术抢占市场,企业错失良机。过度强调规范、留痕与防范风险,让企业深陷低效泥沼,如同被缚住四肢的巨人,空有资源、人才优势,却步履蹒跚、难以前行。
管理担当缺位:短视逐利,长远发展蒙尘
管理的真谛在于激发员工潜能、凝聚团队向心力,实现组织持续成长。反观当下部分央国企领导作为,一味求稳、避险,靠无限细化规则、下压责任维系表面秩序,实则暴露管理智慧缺失、担当勇气匮乏。他们沉醉于“不出错便是功”的狭隘理念,漠视基层创造力、执行力在重压下的式微,无视企业效率滑坡、竞争力衰减。
诸如能源行业老牌国企,曾技术领先、人才济济,却因僵化管理,新业务拓展被繁文缛节拖垮,年轻人才因看不到发展希望纷纷离职;领导无视行业转型大势,抱残守缺,直至市场份额被新兴企业蚕食才如梦初醒,可为时已晚。真正的管理担当,应是领导身先士卒,为基层遮风挡雨、排忧解难;遇问题共担风险,指明方向;于发展关键节点大胆放权、鼓励创新,而非躲在“制度壁垒”后,将基层逼入绝境。
破局之思:松绑赋能,重塑职场生态
解铃还须系铃人,扭转这一乱象需管理者刀刃向内、革新理念。一方面,精简流程、精准留痕,剔除无实质意义的形式要求,引入智能办公系统,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让基层从冗杂事务中解脱,聚焦核心业务;另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责任体系,秉持“权责对等、集体担责”原则,项目成败关联各级绩效,杜绝基层“背锅”现象。
再者,营造包容失败创新文化氛围,效仿互联网大厂设立内部创新基金、容错机制,鼓励基层试错探索;定期开展跨层级交流,倾听一线声音,吸纳基层智慧完善管理策略。企业管理非一时之功,需久久为功、步步为营;管理者当怀敬畏之心、担发展之责,拆除过度管理“围城”,还基层以温暖、给企业以活力,方能于波谲云诡市场浪潮中稳健前行,重拾央国企昔日辉煌,共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此刻,松绑基层、重塑管理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且看企业管理者魄力与抉择。
作者:成纪布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