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十五提到海棠,人们的脑海里不禁会浮想出 中南海西花厅的西府海棠 盛开的情景, 其花如斯,道出了茫茫众生中 那些仁人志士“胸怀天下、清亮无私”的人格魅力与高贵品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在他的《海棠花》中写道“海棠花落,秋后会鲜果满树,但在这个水果众多的社会 不会有人欣赏,海棠果 可能不会成为人们口中的美味,但不管怎样,海棠树都没有放弃成长”,赞赏了海棠树的清风傲骨!
海棠是蔷薇科苹果属或木瓜属植物(观赏)。海棠的起源及其营养 我们在“苹果篇”中已经介绍过了不再赘述。本篇介绍的海棠以观赏为主。海棠花 色泽娇艳、婀娜多姿,被誉为“花中神仙”,有“华贵妃”、“国艳”的美称。明代《群芳谱》中记载的“海棠四品—指的就是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在皇家园林、特别是现代景观中,与梅、兰、竹、菊竞相映衬,勾勒出“人间最美四月天”的绚烂景色。
海棠之美在于她的历史积淀。根据《诗经》的《甘棠篇》、刘歆编写的《西京杂记》和贾耽的《百花谱》的记载,大概可以得知,海棠这一名称的由来大概经过了甘棠、奈、野棠、海红这几个阶段 才逐渐称为海棠沿用至今。隋唐时期,海棠栽培兴盛、应用广泛,《百花谱》中记载了“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珍为佳品”。宋代时期,诗人晏殊的“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纵使许昌诗笔健,可能终古绝妍辞”,秦观的“瘴雨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刘克庄的“手插海棠三百本,等闲妆点芳辰,他年绛雪映红云,叮咛风与月,记取种花人”;明代王崇简的“凤城西南报国寺,海棠双树芷幽邃”,道出了古时候锦江两岸、海棠暮雨、雪中海棠、帝都北京的海棠栽培盛景。
海棠之美在于她的品类繁多。世界上现有苹果属植物35种,其中我国有24种,在我国分布广泛。海棠既可作为观赏植物,又可作为苹果砧木和授粉树种。植物学种类包括山丁子、毛山荆子、丽江山荆子、西府海棠、湖北海棠、垂丝海棠等等30余个,每个种类中还藴藏着数不尽的类型,比如八棱海棠是西府海棠种的一个类型,其中的‘八棱红’和‘八棱脆’是更优的变异型,兼具了观花、食果、砧木的多用途。

从观赏的角度分类,海棠的花有白色、粉色、红色、紫红色等类型;花瓣有单瓣型、重瓣型。果色有胎红果、红果、绿果、黄果等类型。
我国原产海棠多以生态园林为主、少数花果兼用。2000年以后北方地区地纷纷陆续引进了北美的观赏海棠像王族、绚丽、凯尔斯、当娜、印第安魔力、火焰等,花期长、花色艳丽爆满,令人震撼。随后北京农学院、山东农大、青岛农科所等单位以我国原产海棠和这些北美观赏海棠为亲本选育了近百个更多类型的观赏海棠系列品种,还发现了一些垂枝类型像比利时垂枝等。
海棠之美在于她的丰盈品质。 海棠叶能为茶、花能为赏、果能为食、木能为薪。无论是在白雪皑皑的东北平原,还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南腹地,无论是在东南沿海的盐碱滩涂,还是在西北黄土高原干旱阡陌,无论是在贵藏高原的险山峻岭,还是西南盆地的江河湖畔,都能见到她那风霜不屈、花果满枝的翩翩风采。海棠树形多姿,有圆形、椭圆形、扁圆型、圆柱形等形状,行道、庭院、绿地、荒山、盆景均可培植;叶片春来红胜火,秋来红黄缀。花色艳丽,繁花似锦。果色多彩,硕果累累,或有冬果宿存 傲雪摇曳尽风骚,妆点无尽美景 尽显高贵品质。
海棠之美在于她的文化底蕴。自古至今,海棠花开都被寓意为美好春色、美丽佳人、万事吉祥、国泰民安的象征。无论是上古的“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还是洛阳著名的晋代“金谷园”,再到唐明皇的“海棠春睡”,还是宋徽宗“艮岳-海棠川”,秦观的海棠暮雨,到元大都的海棠花溪,再到现代数不尽的海棠景观,都寓意了春色烂漫、繁荣昌盛、四季兴旺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宋苏轼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南宋杨万里的“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展现了作者思念故园、爱国忧民之心。元代,战火连连,海棠依然长盛不衰。元代画家高克恭的“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称赞了战时家国海棠盛开的情景。唐伯虎留下“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和“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浪漫诗旖;李清照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红楼梦中《咏白海棠》林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都描述了海棠高洁典雅、不屈不挠的拟人特质。如此种种,为海棠的文化底蕴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现今的北京中山公园、元大都遗址海棠花溪、南京莫愁湖公园、杭州湖滨、广西南宁海棠公园、云南圆通公园、重庆人民公园等的海棠景观,妆点了园林之韵、生态之重和城市之美,均成为人们趋之若鹜打卡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