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印象的重塑与追寻
——读《金陵寻梦》有感
吴玉梅
云引瑶湖玄武,霞邀桃叶津头。秦淮帆影昔时休。玉花孤照水,梧落几经秋。
怅望华光凝彩,而何闹境遮幽。金陵寻梦独怊惆。遗篇何处续?护创绘新猷。
——临江仙~金陵寻梦
清晨,窗外下着雨,我在《秦淮景》温婉的音乐中,捧读文瑞先生的长篇散文《金陵寻梦》,文字,把我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因赵老师是“浓郁乡土味的一兀亮色”,因赵老师“人自南京来”,文瑞先生有了最初的金陵梦。文瑞先生写梦的缘起,不是几笔带过,而挥洒笔墨,对旧时光深情回望,对赵老师深深怀念。我驻留在先生温情的文字中,旧光阴中的记忆,从脑子淌淌流出——想起了要翻过几座山,过几垅田才能到达的完小,学校前的小溪,小溪上那由二根木头架起的木桥,学校漏风的窗,简陋的厨房下为我们温热午饭老师的身影……也想起了从上海下放的颜老师,她的厚厚的近视眼镜镜片,她的标准普通话,她的一群会读书的孩子……只是,时光已老,岁月斑驳。
读完“南京梦之缘起”的第一部分,我停顿了片刻,盖书(电子书)自问,小时候对城市有何情愫?自答,也有向往,但不是具体的南京,只是从书本中、电视中看到的虚幻的世界,一个“不要种田”抽象的理想。是的,我的梦,就是逃离农村,走出村子,到城里去。通过努力,跳出了农门,实现了“不要种田”的理想,只是行走了半生,依然只在小县城踽踽独行。
先生且行走且思索,内心有一抹抺亮色,但也有淡淡的惆怅,游玩了德基广场、玄武湖、鸡鸣寺、夫子庙,秦淮河,没能得到内心的洗礼。在德基广场,面对现代建筑,感叹到,“物器,总归是物器”;在鸡鸣寺,不闻禅钟响起,不见衣衲飘飘的高僧大德,所闻只是粗涩劣质的香烟浊味,所见只是嘈杂如织的茫茫人群;在夫子庙,秦淮河也只是凑了个热闹。如此游玩,文瑞先生是失望的,但失望总归是对当下游玩的失望,惆怅之余,内心深处有别样的佳境——樱花盛开或银杏飘落时,来鸡鸣寺赏景很有诗意……鸡呜寺,之前,一定有一个时期是空寂人少的,或许还真的还有几只雄鸡在自由自在地引颈打鸣呢……大峡谷中有彝寨,寨子里民风淳朴,鸡犬相闻……当游人散尽,河水安静下来时,奏淮河应是静谧、安祥、平和的,象一个沉睡的江南女子,婉约而灵气。
也许是受某种教育的缘故吧,南京,于我一度是屈辱与苦难的代名词,它的文化底蕴、辉煌历史在我的心中一度被遮蔽,我很少去主动了解这座城,似不愿揭开一个看似愈合的伤疤。记得是十年前的五月份,曾到过南京学习社区建设,那时柳絮飘飞,公干之余,参观了雨花台烈士陵园,感觉整个城英魂浩气徘徊,满是悲情。今天,跟随先生的步伐游历南京后,南京的本来模样在我心中回归——她有往昔风华绝代之雍容、现代繁华盛景之璀璨,她有优雅浪漫之韵致、厚重如磐之底蕴;她在某些时刻也市俗、单薄。
先生在金陵寻梦,寻城市之魂,找内心安顿,更多是在苦苦思索一座城的文化如何保护与利用,守旧与创新,如何以地域文化滋养民众,让人精神有寄所,心灵能安放的问题。作者一连串的发问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索——一面是岁月重重叠叠的历史荣耀,一面是当下充满功利心而导致的浮华场景;一面是永无止境地创造着城市风景,一面是有意无意地破坏文物古迹:一面在不遗余力地展示城市的厚重如磬,一面又在不断侵蚀城市的古风原韵;一面在自由地释放城市的生活味道,一面又在放任城市的风骨一点点地流逝掉……最后文瑞先生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要使历史文化生生不息,就要在保护的基上,进行适应时代与当下人精神需求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整个清晨,都沉浸在文瑞先生的文字中,《秦淮景》音乐循环播放,先生说南京之旅,寻梦不得,而我却在先生的文字中,走不出南京城,竟油然而生一种欲往南京城游历探赏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