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催人泪下托孤情
文/戴恭义
夜,浓稠如墨,月光却似灵动的银绸,破窗而入,轻柔地洒在屋内。我蜷缩在沙发的一隅,本想借手机的方寸屏幕,打发这静谧长夜,没成想,一则名为《一种信任叫托孤》的短视频,如投入心湖的巨石,激起千层浪,搅得我心绪难宁,久久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视频伊始,画面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两位历经战火洗礼的战友,相对而坐,桌上茶香袅袅,丝丝缕缕升腾、飘散,仿若有形的纽带,串联起往昔枪林弹雨中铸就的生死情谊。茶杯偶尔轻碰,那细微至极的脆响,宛如旧时光穿越而来,在耳畔低语呢喃,诉说着那些出生入死的过往。
可这般悠然瞬间,被一阵急促刺耳的电话铃声骤然打破。接电话的老板,眉间下意识一蹙,抬手接通。电话那头,小姑娘软糯又怯生生的声音传来,一句“叔叔能不能给我借点钱”,让氛围陡然生变。当下,猜忌的种子仿若暗生的藤蔓,迅速在老板心间攀爬、缠绕,一句“现在骗钱都不用什么套路了”脱口而出,直白又冰冷;身旁战友的打趣,也满是久经世事的淡漠,成了这猜忌的附和。
电话铃声再度执拗响起时,老板的耐心彻底消磨殆尽,厌烦裹挟在话语里,扬言要报警。小姑娘带着哭腔的解释,却似一道光,努力穿透这冷漠阴霾:“我只想给妈妈买个三轮车,是那种带棚子的,天气太冷了,妈妈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出去买菜,我想给她买个,她就能暖和点了。”这般质朴纯粹的心愿,搁在平日,定能暖化人心,可彼时,怀疑依旧如影随形。
待小姑娘说起“锦囊”——那个藏着父亲遗愿与电话号码的绿色小包,道出父亲名字“王志国”时,空气仿若瞬间凝固,时间都停滞不前。接电话的老板,脸色刹那间变得煞白,眼眶泛起微红,未及细想,手掌高高扬起,“啪”“啪”两声脆响,仿若平地惊雷,震碎周遭一切猜忌与冷漠。自责、懊悔如溃堤潮水,将他彻底吞没,颤抖的呼喊声里满是愧疚:“儿子,儿子,你别着急,爸爸现在就给你买去,咱不买三轮车,咱买最好的,最贵的,最漂亮汽车,你等着!”
频落幕,黑暗吞噬画面,我的泪水却失控般簌簌滚落,打湿衣襟。那两巴掌,打在老板脸上,却重重捶在观者心上。心疼他一时疏忽,错失战友托孤的信任;更心疼那份生死相依的托付,险些被辜负。战火虽早已停歇,可生死情谊从未退场,王志国直至生命尽头的笃定,分量太重太重。
反观当下现实,猜忌仿若坚不可摧的壁垒,横亘在人与人之间;善意屡屡碰壁,被困于冷漠的枷锁。街头老人跌倒,众人围而不前,犹豫观望;网络求助信息一经发布,质疑声浪滚滚袭来。我们躲在自我保护的“茧房”里,把纯粹信任遗落于岁月深处。
但好在,那视频里的两巴掌,成了一记直击灵魂的警钟。它穿透层层心防,唤醒沉睡心底的赤诚,声声告诫着:莫让猜忌蒙蔽双眼,别任由真情在怀疑中蒙尘。
月光依旧温柔,泪痕悄然干涸,而那两巴掌的声响,仿若深深刻进灵魂的烙印。往后余生,愿我们怀揣热忱,鼓足勇气打破心墙,珍视每一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以真心为笔,去续写那些生死相依、温情脉脉的人间故事,让信任之光,重燃世间每个角落。
作者简介:戴恭义,男,汉,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退休工人,喜欢摄影和写作,曾在《工人日报》,《新疆 日报》,《新疆工人时报》,《军垦报日报》,《石河子日报》,微刊《作家》等刊登过作品。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编 审:周建
图 片:网络截屏如侵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