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文/张 勇
裹挟在信息洪流中,看似享受着信息的便捷,实则常被信息误导欺骗。
只要留心观察,便会发现太多子虚乌有、千奇百怪的反转新闻,吸引着无数围观的网民坐上情绪“过山车”。尽管信息铺天盖地,真相却似乎永远在路上,“事实”却永远难揭面纱。
每当一则新闻反转剧坐实之后,围观者都难掩饰自己的复杂情绪。信息洪流过后,不免告诫自己要理性冷静。可是,下一次类似的信息洪流来袭时,依旧难以改变自己轻信的习惯。新闻一再反转,信息发布者固然有问题,信息接受者自身的素质也有待提升。
互联网时代,诸如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利用媒体来发声,重建媒体文化品位,了解公众的传播权利和责任,以及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选择、组织和利用能力等等这些最起码的“媒介素质”,己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
网民对信息的批判质疑能力,将直接影响他们在网络上的态度和行为。缺乏媒介素养的网民,一定缺乏独立的批判能力,而缺乏批判能力的网民,如果受到误导势必产生对事实的错误认知。
基于对过往的事实观察,媒介素养不足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亦是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式和头脑中的偏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发酵。
客观地说,新闻反转是网络舆论中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表现。信息不对称,非围观网民之责,但是,为避免新闻反转之伤,围观者必须要提高自己对信息的研判能力。事实和真相,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所以,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需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说,不妨借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比尔·科瓦奇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且作判断标准: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层出不穷的时代。每位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到真相。信息获得的便捷性,某些时候和信息的有效性并不成正比。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既使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所以,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可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一再颠簸。
【作者简介】张勇,笔名訥言,1964年生,热爱生活,喜欢悦读写作,大学文化。1982年以来已有60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报告文学等体裁文章在《陕西日报》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平台发表。有30多篇论文、散文、杂文随笔及获省级以上奖励作品入选《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三卷)》《商洛文学·获奖卷(1978~2022)》等版本。出版文集《案牍筆谈》。《世界文学》签约作者。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