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甘两省交界的青泥岭,因为唐代诗人李白一首《蜀道难》而声名远播,这是嘉陵古道的必经之路。

年初,从宝成线徽县虞关镇右岸上山,一路水泥路面,盘旋迂回十几道弯,至梁顶约五六百米高差,复前行,地势平缓,在这里远望,苍山渺渺,云海起伏,可见南坡延伸至远方。再翻山到青泥村,这是围绕青泥古文化旅游地,村中建设了青泥文化广场,雕塑李白、杜甫像,陈列《蜀道难》、大石碑碑文等仿制碑,有着浓厚的唐代景色氛围。
白水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一曰嘉陵道,自徽县翻越青泥岭走青泥道至虞关,沿嘉陵江南下白水江、略阳;二曰白水路,自徽县银杏树村,经固镇、五里铺、十里墩、佛爷岩、赵家沟入白水峡,沿白水江经大河店到略阳白水江镇长丰村,这条路多为临空栈道,比原嘉陵道缩短三十三公里;三曰青泥河古道。此为水路,自成县沿河谷,经黑楼房、马家河、铁佛寺、青泥河、封家坝从石门汇入嘉陵江。在铁佛寺、林家山还有两条支路,一条北上,经板桥沟、窄峡沟、垮子岩、分水岭,徽县包家沟、王家庄、茅草坝,到达小河厂、徽县;另一条过青泥河南下,经水台子、石梯子岩沟,翻越欢喜岭经阳湾里、大水沟、黄龙坎、庄科里到禅觉寺,亦可从石梯子岩沟,经鸳鸯里、三房山、张家山到西淮坝。
嘉陵故道开凿于殷商时期,道阻且长。白水路为避青泥岭之险峻,于北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间新修,青泥河古道成型于秦汉之前,都为连接陇蜀之要道。
在这些漫长崎岖的古道上,南来北往的、追名逐利的、被生活胁迫的人,都曾高一脚浅一脚地走过,曾经猎猎秋风、曾经云遮雾绕、曾经艳阳高照、曾经绿树成荫、曾经鸟语花香都成为历史,唯青山依旧。
略阳和徽县十分重视故道文化挖掘保护和宣传工作,青泥岭曾经属略阳,白水路贯通陕甘,两地一衣带水,情同兄弟,文化交流频繁。
在略阳白水江古道遗迹遗址较为丰富,有摩崖碑刻、栈道遗迹及村落旧址。
闲暇时光,在文史委员强怀的向导下,我和康怀军等友人一行从林家山过青泥河,走香树坪进于家沟,去拜见当地人所说的青泥岭,亦名欢喜岭,这是青泥河古道的南下道路。入沟尚宽阔,有住户,进入河谷,两岸山峰拔地而起,有峰如笋,有崖对立如石门。河道逼仄,在山脚形成羊肠小道。潺潺流水,石头经历磨砺。习习凉风,阳光在树荫里摇曳。道路颠簸,蓝天白云在山峰间若隐若现。

路边有石刻,记录捐资修路的功劳。在青泥河南北的道路上有许多这样的摩崖,道路艰险,经常维修,积德行善。至石梯子沟,树木葱茏,鲜有人迹,不能前行,只能远远地看着欢喜岭,其背后就是禅觉寺,而右边是去西淮坝。回来的路上,朋友说位于琵琶寺的青泥河小学院内有两棵银杏树,据说是李白亲手栽植,当地也有李白植树的传说。银杏是外来物种,其树形叶子与当地树木有区别,过去青泥河流域每隔五百米就有一棵银杏树,作为古道的路标,指引目的地。徽县古银杏树较多。
查阅了相关史料,李白一生从青泥岭、青泥河路过的仅有一次。公元705年,随其父入川,那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天真无邪,走路都带着风的年龄,可以想象,他是在父辈的肩膀上,还是牵着手,抑或是独自在泥泞中行走。但就是这次,对青泥岭地区的艰险有着深刻印象。留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诗句。
当然,之后杜甫、元稹、张方平、赵抃等人也从此经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些路段有些现在可能也还承载着人们的旅程,许多已经湮没在杂草树木中,成为支离破碎的故事。铁路公路和航运已经改变了通行方式,天堑变通途。我们追随古人的足迹,探寻的是历史,汲取的是坚苦卓绝、奋斗不息的古道文化。
我们今天的足迹也将成为历史,在这条道路上,所有的人都重复着,前仆后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