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韵
文/耿志平(甘肃)
冬天,终究还是悄无声息地降临了。
院子里那些曾经绚烂的的花盆,此刻都已被温柔的手端进了温暖的房间,橘子树上挂满了黄灿灿果实,宛如一盏盏小巧玲珑的灯笼,在冬日里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九月菊依然傲立,一点衰败的姿态也没有,白的如雪般纯洁,红中带紫的花瓣则如丝般悠长,散发着无尽的优雅和韵味;蟹爪兰的叶片翠绿欲滴,顶端吊着一个个胭脂色的花朵,娇嫩可人,真想摘几朵尝尝,仿佛整个房间都被装点的春意盎然。我忍不住地想,这美丽的花朵搬进房间里还能供人观赏,要是继续放置门外,那么,它们肯定会,马上末日来临。
楼后的梧桐树,叶子已经稀疏,余下的卷缩着挂在树上,没有了秋日的黄,显得灰蒙蒙。圆球形的蓇葖果看似很随意地挂在枝桠上,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些夏天曾在树上无时不欢唱的蝉,早已销声匿迹,它们懂得选择适应的栖息之所,择良木而息。就如同人总是寻求强大的依靠,毕竟,在人生的旅途中, 背靠一棵大树,总能带来一丝庇护与安宁。
客厅里,一场温馨的读书活动正在悄然进行。参与者主要是学校的老师、机关干部以及几位自由职业者。今天的主题是《红楼 梦》,由学校的语文老师方老师主讲。他没有赘述贾宝玉口中玉石的来历,因为这对于熟悉这部作品的人来说早已心知肚明。他讲解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以及她们的命运轨迹,大家听得如痴如醉,个别不懂的人,也纷纷地提问着,方老师耐心地一一 解答。气氛融洽而热烈,仿佛每个人都沉浸在了这部巨著的奇妙世界中。
突然,方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还记得宝玉那块玉上的字?"一位自由职业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方老师又提问了薛宝钗金锁上的字是什么,她同样从容不迫地答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大家纷纷为她鼓掌,赞她为"红学王后"。于是 大家便开始畅谈自己对这部书的理解、对人物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书中诗词的探讨与鉴赏。也有个别嗑瓜子、吃水果的,但大家都能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轻松与自在。
窗外的雪花越下越大,已经有一群孩子在楼下欢快地打雪仗了。大家已经聊过了几个小时,于是,有人提议:"咱们也去打雪仗吧!"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我们迫不及待地冲下楼去。寒风凛冽,雪花纷飞,我们都毫不在意。有人迅速抓起一把雪,胡乱地扔了出去,一个男老师不幸"中弹"。他也不甘示弱,弯腰捏起一块雪进行反击,可惜没有命中目标,却误伤了旁边的女老师。大家你追我赶、你躲我闪、你扔我接,时而一对一单挑,时而群起而攻之。被打的人抱头鼠窜、连连告饶,而攻击者则笑得前仰后合、差点滑倒,乐此不疲。这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完全忘记了年龄与身份的限制,只沉浸在这份纯粹的快乐之中。
打累了、跑不动了、手也冻得通红通红的,我们终于结束了这场"战斗"。老师们纷纷感叹:"整天关在学校里不苟言笑、拘谨压抑,好久没有这么开心欢畅地嘻笑过了!"
到了饭点,王老师说他请客,大家说AA制,否则不去,他也只能同意。在吃啥饭问题上又产生了分歧,火锅,鸭爪爪,李想大虾,大餐,各抒己见,最后一个年龄大的女老师说,这么冷的天,吃个土暖锅多美!大家纷纷响应,哦,我们怎么就忘了暖锅呢!那暖锅里升腾的热气,那熟悉的味道,不正是妈妈的味道嘛,于是迎着风雪向饭店走去。
大家约定,等冬至的时候再来一次读书活动,说说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和贾平凹的《秦腔》,年龄最小的李老师说她还没读过《秦腔》,回去得抓紧阅读了,争取到时候能畅所欲言,一吐为快。
雪依旧在下着,飞舞的雪花如同一个个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的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 热忱。因为文学如同一扇窗,让我们惬意的在字里行间看山河远阔,感受百味人生;亦如同一座桥,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还如同一盏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文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尽情地遨游、自由思考、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增长知识,更加智慧。它让我们在独处时不再感到孤单、在困惑时能够找到解决之道、在成功时不骄傲自满、在失败时不气馁退缩。它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与人相处时变得淡定从容、不计较得失、不功利、不自私、不乘人之危、不落井下石。就如这冬韵,恬淡、自然、无功利之比与争、没有那么多绕不开的结,活的轻松自在!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现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