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的艺术家
——再访李苦禅先生大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张培公先生
与李苦禅先生大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张培公先生合影
走近书法家张培公
书法是浓缩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说中华民族独特的书法艺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积淀,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内容和哲学美学内涵。
是的,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民族传统艺术,它讲究结构、布白、神采。我们看到,几千年来,名家辈出,形成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流派。书法具有优美的意境,丰富的表现力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实用性,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的喜爱。
我们的主人公张培公自幼就在拼命读好书的同时,也拼命地练字。小时家里贫困买不起笔,就用竹筷当笔,碗底当砚。到后来就拜师学艺,用心练字,还遍临了许多名家字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今的张培公可谓五体皆通,用笔沉着稳健,结构严谨不苟,气度丰腴开朗,线条圆浑凝练,意含韵生。有人用既有闲庭信步之古风,又有恬静淡泊之雅气。
培公的书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把自己的情和爱都注入字体的点滴之间,从而达到挥洒自如、张驰自然,得诸家灵气,成自家风貌,师承古人但不受制古人,这也许正是培公的聪明之处和过人之处。
走近篆刻家张培公
数十年来,张培公在不断提高绘画、书法等艺术水准的同时,还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篆刻功夫。
记不清是哪位艺术家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艺术创作在于省悟,省悟的条件在于博览而广学于变化与统一中,求其创作的完整性。”在创作习练中,张培公对中国的书法篆刻美学思想及其审美基础的形成与发展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他从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强调形象思维在艺术与审美中的重要性中,思索和探求《周易》中的“阳刚阴柔说”。恰恰是美学理论的不断升华,为张培公书法篆刻艺术的创作与个人风格的树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不难清楚地看到,在篆刻的实践中,张培公善于以多变的刀法,使作品达到阳刚与阴美的对立统一,从而形成疏密适度、流畅自然、刚柔相济、浑厚博大的风格,也正因为这样,张培公的篆刻艺术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声誉与肯定。
走近诗人张培公
在与张培公先生的交流中,他拿出了好几本虽然尚未正式出版但却抄写工整的诗集,都是他几十年来创作积累的。坦率地说,当我第一次与他交流时,我只是怀着对他作为一个书画家的景仰而采访他的,知道他也写诗,但知之甚少,是我太孤陋寡闻了。此时此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手捧着培公老先生几十年来所创作的各种体的诗歌,真的让我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了,他何止是个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啊,他还是个当之无愧的诗人!
展现在我面前待出版的几本诗集,都有一定的厚度,更有丰富的内涵。这些诗应该不少于上千首,大多是50年代至今的格律诗。那字里行间反映出他的创作历程、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侧面和对这个社会的感悟,其所表达的主题也呈多样化,可以说异常丰富,但有一点那就是作者的每一首诗的创作都是充满激情的,因而也是颇为感人肺腑的。
是的,诗人在有的诗作中又结合当时的所处年代,表达了一种深深的痛苦的思索,但诗人又异常旷达。
春暮游玉渊潭二首
一日落黄昏暮霭低,几归鸣凫复东西。蹉跎使我忆少壮,临风新柳荡春堤。
二层林积翠隐红楼,碧水飞花舞鸣楸。春波乍暖还初嫩,早有健儿争上游。
诗人之思敏锐而富哲理,这是培公先生诗作的特别之处。不仅如此,诗中大多都富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热望的感召力。可以说如果培公先生的诗作正式出版,那么我相信,他一定会感动和震撼读者的心灵。
读史二首
一
功名一鸡肋,道路九羊肠。骐骥随缰转,难免故谤伤。
二
富贵常有泪,权势亦如舟。风云瞬息变,茫茫两荒丘。
观 梅
一树梅花底事开,堂前白鹤舞徘徊。东风欢喜青春在,频吹香瓣落满怀。
答友人
人生聚散两由之,半是淡泊半矜持。青春暮月心依旧,清欢依旧见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