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右1)与山西大学教授白平(中)、山西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照斐(左1)、著名校长柳袁照(图2,左1)在一起
今天参加了“山西省校园文学开题会”的学习活动。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单位报销的培训,心里面还是蛮高兴的,感觉像捡了一个大便宜!
自从读了《认知觉醒》以后,我已经不再对学习时记录多少内容没有执念了。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在金字塔学习结构中,听讲只有学习内容的5%的留存率。而主动学习中的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可以占到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的50%、75%和90%。这也正好照应了下午孟国泰先生的讲座——他问人们,你们还记得上午白平教授讲过多少内容时,举手的人寥寥无几。他的数字从90%降到10%,依然没有人回应。我可以理解为大家比较内敛,但这正好是“学习的真相”!
因此,记住全部并不重要,而是通过每一次的学习和运用,我们能留下什么,哪一点对未来的生活有用。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翘楚,一方面是要学习技能,另一方面要对这件事有信念。放到写作上来说,一个孩子要成为一名作家,写作方法、写作技能一定是要学习的,但点亮一个孩子,是一切技能学习的前提。
还有什么能比“点亮”更重要呢?回想我的成长经历,其实就是一个老师阴差阳错地说:你是很有写作天赋的,你是能成为一名作家的,幼稚的我相信了她说的话。回过头看,这可能只是老师对孩子的玩笑话,但在一个孩童的心里,是会把玩笑当真的。
现在,我也会把这些玩笑话说给孩子,看到他们喜滋滋地离开,我就知道我的种子种在他手里了。老师一定要讲学习方法,这点毋庸置疑,但如何去点亮一个孩子,也是必须考虑的重点。
今年我应侯马文旅局和图书馆的邀请去做分享,现场一个三年级的小姑娘问我:冯老师,我也想像您一样去写书,去成为一个作家,我该如何做呢?我告诉她,你面向全场这么多人大声说几个字:我是一名作家啦!我让她在会场上把这句喊了三次。她的声音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自信,走下台去的样子,俨然就是一个小作家。
那一刻我明白了,我把一颗种子种在了一个孩子的心里。
上午白平教授为我们带来《时代呼唤国学的回归》。这是一个旧话题,但是一个话题在不同人的阐述中会常听常新。在老师的讲座中,我记住了三个有触动的点:
第一,他讲到了儒学的性质——一种高端的人生价值观。既然它是高端的,就有低端和普通。所谓高端,就是用利人的方式利己,应该被提倡。我在这句话前面标上了着重号,它给我的最大启示是:我在今后做事时要去思考,我在其中获得了什么?与我一起做事的人,可以获得什么?人的趋利性会让自己考虑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但很少考虑这件事对他人有什么好处。缺乏了这样的思考,这件事就没有办法推进,因为人都是趋利的。
第二,他讲到了儒学的来源。我们一直以为儒学是由孔子创造的,他是至圣先师嘛!但白教授的讲座颠覆了我的认知,他说,儒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是社会的集中创造,是早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就已经形成的社会公共价值。
这让我想到,我抄史记时的五帝本纪,其中非常详细地讲过舜的故事。舜的母亲是后娘,他的爸爸和弟弟联合起来想要杀死舜。有一次舜在修屋顶,他的爸爸就把梯子撤掉,放了一把火,企图烧死他。舜从另一侧跳下来,所幸没有死。还有一次舜在挖井,他的爸爸和弟弟从井里填土,要活埋舜。好在舜早有察觉,从井旁边的一个斜道逃走了。但他继承了尧成为帝后,依然对他的爸爸、后母、弟弟非常好。我不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有多少,但可以看到远在这个时代,贤人们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友的悌恭。
当然我用《史记》作为例子,可能并不成立。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作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是《左传》。而《左传》是春秋之后的作品,它一定在沿用儒家的价值体系。那这点该如何证明,是值得去溯源的问题。
第三个感触点是白平教授讲的儒家品格元素,也就是儒家的80多个高频词。如慈、孝、悌、恭、顺、学。他认为,“学”应该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没有提及“学”,是不完善的。这句话很有见地,人类的一切品质是建立在学之上的,我们是从学中明理、明智。
遗憾的是白教授的时间很短,每次讲到一个话题,他只能说一句: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能展开了,让人深以为憾。
下午,孟国泰先生讲了《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高速的阅读与写作》。
他是用一段独特的自我介绍开场的,光是这段顺口溜介绍,就引发了与会人员的掌声。所以设计一段自己独特的个人介绍,也是很重要的。
我记住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角度与思维”。他说,角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人生。所以,学习上不仅要讲角度,生活中也要讲究角度,角度一变,整个人生就会豁然开朗!
第二句话是,让每个人都精彩。在当下的大班制教育过程中,势必一些孩子会被老师们忽略,甚至是长久不被关注。其实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看见他的喜怒哀乐,看见他每个表情动作后面隐含的细腻情感,这种看见,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爱和智慧。
单从这一点来讲,我就一直未敢停止学习。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赤裸裸的生命,这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当老师在做“雕刻”人的工作时,每一个言行举止都很重要,因为他会在孩子无邪的眼中被无限放大。
第三个感受较深的是我参与了孟先生的现场互动。对于能够参与的机会,我总是尽量争取。我一直记得祖庆老师讲过的:我们要赤裸裸地参与,要湿漉漉地进入。因为身在其中,一定比旁观得到的更多。
他用互动的方式展示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是如何实现小组互动教学的。他的课堂理念是“办一所没有学生的学校,人人都是小老师,个个都是好老师”,那么这种观念在课堂上如何落实?他在现场做了演示。
这一点其实很符合学习金字塔中的认知层级,讲授给别人是最高级的学习,能达到学习留存率的90%。从理论上来讲,这一点能够真正落实到位,那么这个孩子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一定比孩子们听讲要多得多。
下午,柳袁照老师讲到了自己诗性教育建设。他是用故事来呈现自己诗性教育的表达的,比如说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自己的一些身体力行,带着老师们写诗,去发表或出版个人的作品。
这里面有句话特别打动我,这个时代是属于原创的时代。现在知识爆炸,知识付费,让我们对知识的摄取唾手可得。但正是因为容易,我们失去了原创的能力。
第二个令我热泪盈眶的是他在学校举行的“与太阳同行”60里走路活动。去年,女儿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三十里走路活动,我想身在其中的人,他一定在这一段长长的旅程中得到内省,得到体悟。所以他说,教育不是灌输,不是说教,教育是体验,是内省。
我在想,我要不要带着孩子们走一走,哪怕走得短一点。
第三个是柳袁照老师现场分享了几则自己创作的诗和文章。说实话,我对写诗意兴阑珊,我也写不好,我也不想写。可能我是一个在生活中逐渐缺少了诗意的人。但是我深深地被他的文章打动,他写《母亲》,写《夏老师》。通篇读去,真的没有什么所谓的好词金句,也不高级生涩的修饰,但读者就被他的情绪深深裹入其中。这两篇文章又勾起那个我一次一次问自己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好的文章?
作者:
冯稳秀(柳林县孟门镇中心校教师)
柳小云(柳林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师训室主任)
责编: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