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重读《阿Q正传》:洞察国人性格痼疾
中年之际,重读鲁迅的《阿Q正传》,仿若在岁月的褶皱间,与旧相识阿Q再度相逢。曾经只觉故事诙谐荒诞,如今却似被一道冷峻强光穿透生活表象,直击国人灵魂深处那些潜藏多年、顽固难改的性格特质。先生笔下的文字仿若仍冒着热气,犀利依旧,深刻不减,剖析着国人性格密码,与当下现实频频共振。
精神胜利法:自我麻痹的虚幻“避风港”
阿Q的精神胜利法堪称一绝,堪称其应对生活窘迫、尊严受挫的“万能灵药”。被闲人揍得鼻青脸肿,一句“儿子打老子”脱口而出,便在臆想里扳回一城,皮肉之苦瞬间化作“辈分”上的胜利;求爱不成遭吴妈嫌弃,转头就宽慰自己是瞧不上这庸脂俗粉,以自傲掩盖失落。
现实里,这“精神胜利法”也有诸多翻版。职场上,老张辛苦筹备数月的方案被否,眼睁睁看着后辈方案入选,嘴上却逞强:“哼,新人就是会玩花样,迎合上头,咱实打实的干货他们不懂!”实则回避自己方案缺乏创新、调研不足的问题,躲在“经验论”的壳子里,不肯正视差距。又如邻里闲聊,赵家购置新房、乔迁新居,孙家心里酸溜溜的,逢人便讲:“房子大有啥用,打扫起来费劲,物业费还高,咱这小窝温馨自在。”看似洒脱,实则是因无力换房而生出的酸涩托词。
步入中年,压力呈几何倍数增长。事业遭遇瓶颈,晋升无望,昔日同窗平步青云,却安慰自己“他那是忙得没生活,我乐得清闲”;投资理财失利,积蓄打了水漂,念叨“钱财身外之物,就当买个教训”,可夜深人静时满心懊悔。这种精神胜利看似安抚情绪,实则是麻醉斗志、阻碍成长的慢性毒药,让人在原地打转,错过破茧成蝶的机遇。
欺软怕硬:失衡人性的扭曲“双面镜”
在未庄,阿Q是欺软怕硬的典型。面对毫无还手之力的小尼姑,他嬉笑怒骂、肆意轻薄,尽显市井无赖本色;可一听到“假洋鬼子”哗啦作响的文明棍,瞬间矮了半截,满脸赔笑、唯唯诺诺。当下,这种劣根性换了“马甲”依旧猖獗。
网络世界里,键盘侠堪称“欺软怕硬”集大成者。普通博主分享日常点滴,稍有争议,评论区便乌烟瘴气,恶语、谩骂如潮水般涌来;可若是博主背后有所谓“资本大佬”撑腰,或是甩出一纸律师函,这些键盘侠立马“认怂”,删评、销号,消失得无影无踪。社区生活也不乏其例,个别业主把保洁、保安当“出气筒”,稍有不如意就颐指气使、破口大骂;转头遇到开豪车、穿名牌的显贵,又满脸谄媚、鞍前马后。
在职场“江湖”,部分中层领导也深谙此道。对上,极尽讨好之能事,哪怕领导决策失误,也是点头称是;对下,严苛刁钻,基层员工稍有失误,便小题大做、扣钱罚绩效,以此彰显权威。这种扭曲人性破坏团队凝聚力,制造紧张氛围,好似隐匿在人际关系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矛盾。
麻木不仁:灵魂缺位的冷漠“旁观者”
阿Q 目睹革命党人被斩首,脑袋里琢磨的不是家国命运、社会变革,竟是刽子手刀法是否“专业”,围观全程仿若看一场闹剧,麻木至极。回首往昔,历史的伤痛画面里不乏这类冷漠旁观者:外敌入侵,百姓沿街围观同胞受辱、家园被焚,眼神空洞,毫无抗争、援救之意。
时过境迁,这份麻木却未消散。街头老人不慎摔倒,行人纷纷驻足,却少有人上前搀扶。手机摄像头高举,美其名曰“取证”,实则心存忌惮,害怕被讹诈,任由老人在冰冷地面挣扎、呼救;公交车上,小偷公然行窃,多数乘客选择沉默,佯装熟睡、紧盯手机,不敢声张,将正义感深埋心底。
人到中年,本应阅历赋予悲悯胸怀、担当精神,现实却不尽人意。听闻社区孤寡老人生活困窘,有人只是口头唏嘘几句,无任何实际援手;目睹流浪猫狗在寒冬饿殘,匆匆而过,心中毫无波澜。这种麻木让社会温情“降温”,互助链条断裂,长此以往,何谈“远亲不如近邻”,又怎建和谐家园?
鲁迅写《阿Q正传》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中年重读,震撼之余更需自省、自救。于个人,每日三省吾身,摒弃精神胜利法,直面挫折,虚心学习;待人以善、以公,不惧强权,不欺弱小;心怀热忱,主动投身邻里互助、公益活动,唤醒麻木良知。于家庭,言传身教正直、勇敢、悲悯价值观,阻断性格劣根代代相传。社会层面,舆论当弘扬正气,谴责冷漠自私;法律需为好人“撑腰”,打消帮扶顾虑;社区、单位营造温暖氛围,凝聚人心。
《阿Q正传》宛如警钟长鸣,穿越时空,时刻警示国人审视内心、涤荡灵魂。愿你我在往后岁月,以个体蜕变汇聚磅礴之力,剔除性格沉疴,重塑民族精神脊梁,向着文明、温情彼岸笃定前行。
作者:成纪布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