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棵老榆树 》
文/赵振超 ‖ 诵读/晓锋
榆树是广大农村随处可见的一个树种,无论房前屋后还是池边沟旁都有它的影子。榆树生性好,既能耐干旱,又不惧风雨,榆树的根在地下扎得很深,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中它都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听父亲说,榆树坚韧不拔的性格成就了一种上等的木材,榆木做出的家具木纹美丽,耐腐蚀有韧性且极具沧桑感,因此用榆木做的家具很受城里人欢迎,也成为一种时尚的象征。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榆树。我出生的那年,父亲种下这棵小树苗,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到了我上中学的时候,这棵树已经成为我们村口最高最大的树了。说起榆树,那可是孩子们最不容易亲近的树,因为榆树粗糙的树皮布满深深的裂纹,粗糙中带着严肃,犹如老村长的面孔。但我却喜欢自家的这棵榆树,因为它给我的童年带来过无穷的快乐和、勇气和力量。
每年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时候,榆树不动声色,等到柳杨尽情舞弄累了,榆树不骄不躁探出头,一夜间就露出淡绿色圆点状的花瓣,所有的花瓣簇拥在树枝上煞是好看。这时树枝还没长出叶子,密密麻麻地包裹着花瓣的枝条显得臃肿可爱,每根枝条甚至被压得弯成半圆形状,远远望去整棵榆树便像戴了一顶硕大的花冠,
当一个个小榆荚鼓起到钱夹状,这就是我们爱吃的榆钱。一串一串的榆钱迎风摇曳,那嫩绿的颜色让人看上去觉得心里痒痒的,大人们带着工具领着孩子都来到榆树下摘榆钱。我也趁着父母不在家,喊着弟弟爬到树杈上去捋榆钱,然后抓起一大把塞进自己和弟弟的嘴里,边吃边相互笑着。
那些年,农村的庄稼地还是靠天吃饭,在青黄不接的当口,吃榆钱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弥补粮食的不足。在小麦没有成熟的时候,很多人家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人们就把榆钱采下来淘洗干净晾干,拌一些或玉米面粉,再放一点盐和香油,摊成饼或者直接蒸熟,蘸着蒜泥当做主食吃。榆钱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支撑起农家人的希望,直到麦子成熟,所以农民又把榆树叫作救灾树。榆树的皮更不能浪费,晾干之后碾磨的面极富黏性,有头脑的人还把榆树皮是拿到集市上换些生活用品。
我家的那棵老榆树长势茂盛,炎热的夏季里,它枝杈交错,像一把撑开的大伞,母亲把家里的凳子都拿出来放在树荫下,这里就成了邻居们休息和纳凉的最好的去处了。婆娘们树下聊着家常纳鞋底儿,劳力们在树下吃过午饭把碗筷放下一边,就在树下抽烟唠嗑。傍晚夕阳西下,吃过晚饭的孩子们欢快地围着老榆树做着游xi,欢乐的笑声传遍每一个角落。微风里老榆树轻轻抖动茂密的叶子,也融入到这份难得的这份欢乐中。
每天那放学后,老榆树下面也是我学堂,我在树下面放个小板凳开始写作业,也喜欢在树下面看小人书。三年的的初中生活,我就是在这棵树下刻苦学习,完成了一张张试卷,才顺利考入了师范院校。
冬天来了,榆树脱尽了稀疏的叶子,光秃秃孤零零蜷缩在那里,任凭风霜吹打,它年复一年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存在着,伴着家人一年四季的每一天。
我是我们村比较早考入师范学校,那是母亲最大的骄傲,如今,每逢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面对老榆树做一番祈祷,求老榆树保佑家人健康平安。这时候我才体深刻会到,老榆树不只是给了我快乐的童年,还给这个家幸福和快乐。如今,老榆树就是一家人团聚的信号,每到节假日,我们姐弟几个都带着孩子回来看望父母,团聚在老榆树下,也许老榆树真的有灵性,在家人的拼搏下,我们家丁兴旺,生活幸福。
每一次回到老家,站在老榆树下,微风轻轻吹来,老榆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如一曲最美妙的音乐,悠扬了我童年那片多彩的天空,绚丽了我儿时那个五色斑斓的梦!
现在,每到了榆钱成熟的时候,我都会给儿子讲一些我小时候吃榆钱的事,儿子似懂非懂,但听得很认真,仿佛已融进了我讲的故事里,相信儿子能从老榆树的经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家乡的老榆树,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精神支撑,感谢他给我梦想、给我希望。
【主播简介】晓锋,原名陈晓锋,中共党员,宝丰县文峰路小学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热爱阅读,热爱生活,喜欢挑战自我。在工作中遵循“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在生活中愿做一缕柔和的光,用声音传递真善美。

【作者简介】赵振超,男,汉族,中共党员,宝丰县文峰路小学教师,行走在教育路上,有欢乐,有汗水,有奋斗,更有收获。用自己的方式过好每一个简单的日子,舞动文字,挥洒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