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曲是:周健华老师的《朋友》
制作:月亮 供稿:紫气东来,王书成
梅花想冬,人想友,一声问候如美酒;
酒暖身,人知恩,真诚祝福情长久!
祝网友们全家幸福!永远健康快乐!
作品简介:
一,制作人月亮的古风诗一首
二,月亮与姐夫哥合作小视
三,挚友哥哥叙事散文一篇
四,诗友张会个人诗词专辑(于后)
古风·《思友》(即兴之作)
作者:月亮(河南·漯河市)
月色朦胧夜未央,心中念友意绵长。
山高水远情难断,云淡风轻梦易扬。
柳绿花红春意满,星明云淡冷风凉。
天涯海角情依旧,期盼相逢话短长。
下边的小视频,是我中科院退休的84岁的哥哥,发给我的资料,我制作而成的粗糙作品。敬请网友们浏览!谢谢!
下边是我的一位挚友兄长写的一篇散文精品,借此推荐给大家赏读:
作者:王书成(河南·内乡县)
《年迈诗人忆师恩·笔墨传情》
【散文】
《缅怀孟昭赣恩师》
作者:王书成 (河南·内乡县)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孟昭赣,是我的恩师中(除李希哲老师外)所有老师的恩师。因为孟老师自解放初,就在内乡高中任教,培育了许多内乡高中的学子。在1969年由“侯王建议”引发的教师归队热潮中,在外地执教的教师们,大都回到了原籍地。我的老师们都是他的弟子,我有幸成为了师之师的弟子,且同校授业,实为人生之佳话。今撰文缅怀孟昭赣恩师,彰显师生之情谊,也是我人生途程中的一个夙愿啊!
(一)
孟昭赣恩师于1918年出生于邓州市桑庄镇的书香之家,其先祖父是邓州生员,略有家资。晚清废科举,其父科第无望,就在家乡设馆授徒,教化乡人子弟。民国初年投笔从戎,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担任副官,参谋之职。时驻军江西,生恩师于彼,依孟氏谱牒,取名昭赣。其弟昭豫,可知生于河南矣!中原大战后,恩师尊父所部溃败,即脱去军籍返乡。后被内乡实力派首领别迋芳聘为幕府,恩师举家曾栖居在内乡县城西关。恩师父亲年高后,归根于邓州老家,终老天年。以此渊源,内乡也是孟恩师的第二故乡呢!
孟昭赣恩师系书香门弟,邓南望族,启蒙于家父,家学渊源,学养深厚,这在民国初年,足以令人仰视。1941年秋,考入著名的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1943年秋,孟老师因身上生疥疮,无法继续求学,回家乡治疗瘡疾。一年后,又考取了陝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攻读数学教育专业。1947年5月,国统区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压迫反内战运动”,孟老师积极参加运动,与中共学运领袖谷维盈等一起积极工作,相交甚密,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1948年秋天毕业。由于孟老师曾就读两所著名高校,受到过6年高等教育,历经社会巨变和人生跌宕,又参与了激烈,复杂,残酷的学生运动,早期中共党员,思想进步,学养深厚,品德高尚,能力超群,受聘于内乡高中担任数学教师。
1963年秋,内乡高中高考成绩非常突出,特别是数学高考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据传说,高考中的数学试题,孟老师居然猜中了六道,实属难能可贵。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当年的11月份,在内乡召开高中数学教学现场研讨会,孟老师在会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此后,孟老师声誉鹊起,多次出外讲学,交流经验,风光显赫,一时传为佳话。当时,孟昭赣已经成为内乡县的一张文化名牌,名播中原,誉满宛属大地。
文革时,学生造反,揪斗反动学术权威,孟老师虽也在劫难逃,但恩师德行高尚,贡献突出,声威远扬,红卫兵组织的各派势力,却都尊敬有加,没有受到太多的冲击。他脾气好,凡事不急不躁,慢腾腾的,没有人给恩师多少难看,他也优哉游哉的过日子。
师母马淑萍,是内乡县清未拔贡马寅生先生的千金,名门大家闺秀。1949年初,与恩师结为伉俪,所生四子一女,长子孟宪楚,次子孟宪潭,三子孟宪飞,怜子孟宪勇,爱女孟宪华。次子孟宪潭知青下乡在马山公社关帝坪大队,在修建通往关帝坪的公路时,于1969年10月,在排除哑炮时,壮烈牺牲在石板河工地上,年仅18岁,被内乡县革委追认为革命烈士,虽死犹荣,但也令人十分惋惜!其他子女日后也多有建树,成就卓著,家庭美满幸福。
(二)
上高中以前,对于孟老师的传奇,我就已经如雷贯耳,敬爱有加了。课堂上,初见恩师,——年近六旬,个子不高,微胖,稀疏的头发,散乱在谢顶的周围,松阔的脸,腮边下坠。肩膀宽厚,面目慈祥,沉稳持重,给人以雍容祥和慈善可亲的感觉。
开始讲课了,孟老师嗓音浑厚,略带秦(陕西)腔——不是标准的内乡音韵,其中的“甚僵,甚僵,”一句,尤其让我们听不明白。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句典型的老陕话,是“什么,什么 ”的意思,就是咱内乡方言中的“啥啊,啥啊”的意思。以后习惯了,却别有韵味。 “甚僵,甚僵”就作为孟老师的语音标志,因语忆人,倍感亲切,令人难以忘怀!
孟老师的讲课特点是,课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几乎不做重复。课堂中的各个部分,脉络清楚,衔接自然。导入简洁明快,直接入题;新课讲授:概念部分说清楚,不重复纠缠。例题部分是重点,讲究思路,分析清楚,一步一步板书出来,完整协调。这是孟老师的亮点。他常说“数学,就是解题的,概念再清楚,不会解题等于没学。”他要求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效果非常好,大概这就是恩师的独到之处吧。
数学一科,是自然科学之皇后,可知,数学之重要,常有“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说。今之高考中,数学仍是上大学与否的重要考量。数学学科中可区分为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学等分支。大多数学生都会概叹“几何难,代数繁,三角公式记不完”,尤知之难吴矣!学习数学,孟老师教导我们:不仅要求我们增强记忆,强化理解,贵于思辨,重在解题方法上。无论什么样教与学的方法,都必须把解题放在首要位置上。重要的区别是:解法的便捷与繁杂,思路的敏锐与繁冗,逻辑路经的通畅与弯曲等等。大凡一道题,虽然都能解出结果了,但一个好的思路,谋得一个好方法,是难能可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探究的能力,比较依样画葫芦要強之百倍的呀!
他年之后,我就完完全全的继承了恩师的衣钵,轻松施教,效果很好,实可谓恩师真传,受益匪浅的啊!
我和孟老师的感情是深厚的。刚入学时,他就发现我的数学成绩底子好一些,就让我当他的数学课代表,收发作业,有时替他批改作业,我也能够认认真真的履行课代职责,也听恩师的话。空闲时,帮他收拾桌面,扫地,提水等,渐渐的,也就情同父子,深得恩师的怜爱了。恩师平时持重沉稳,不苟言笑,但语出惊人,洞若观火,富含哲理,令人难忘。记得在处理语文李希哲老师的“母爱教育”事件时(就是文革中批斗老师),路上偶遇恩师,“这事闹不起来,不是个啥事!”孟老师淡淡的对我说。可见,恩师分析中肯,切中时弊,见微知著。果真如此的呀!
(三)
1973年春节里,已经下了好几天雪了,特别冷。由于刚毕业,前途未卜。想着自己要在农村做一辈子庄稼了,心里别扭的很。班主任宋老师的家就在我们村的学校里,见了几次面,我老提不起来精神来。宋老师回学校,见了孟老师,告诉了我的情况。孟老师当下就说:“啥时候去看看这孩子吧”。
年初五早饭后,雪住了,天阴冷阴冷的,门前边的水塘里,结了厚厚的冰。人们大多都没有在外面走动,蜷缩在被窝里过年。我已经吃过饭了,坐在房门边上,漫不经心的看着书。大门吱的一声开了,“是书成的家吗?”我抬头一看:一个老者,手里拄着一根木棍,跌跌撞撞地扑进大门,头上冒着热气,胡须,睫毛和头发上都结满了白霜。
“孟老师!”我惊呼着站起来,跑到恩师的面前,急忙搀扶住他。“哎呀,老师,你咋到这里啊!”我不知所措,扶老师坐下,心里是又激动又惊讶的。
这时,孟老师放下木棍,弯下腰整理着裤子,脚上没穿袜子,“我不知道路,只知道你出校门一直往西走,河上没有桥,又结了冰,我是踏冰淌水过来的呀!”。
“唉!快六十岁的人啦,老师,你咋受这个罪啊”!我不知所措。还好,我赶紧拿来柴火,先点着火,让老师烤烤火。紧接着,往锅里倒上水,拿来八个鸡蛋,赶紧给老师烧碗热茶喝。
师生俩偎依在一起,嘘寒问暖,促膝而谈。恩师要求我安心在家里干活,挣工分过日子,农闲时看看书,写点文章,千万不要把所学的文化知识忘了。恩师语重心长地嘱咐说:“孩子,要记住,国家不会老是这样的,国家需要建设,建设需要人才,你要耐心等待,掌握本领,总会有一天,国家需要你们出来,担当责任,出力流汗的。”
那天,我们师徒二人说了好多话。中午,晚上,全村的人们都轰动起来了,邻村的许多人,象赶春季庙会的那样,都想来亲眼目睹声名远扬的大师孟昭赣先生。院子里,门外边挤满了人。我的家也因此而蓬荜生辉,恩师也沉浸在幸福之中。
第二天早饭后,杨集高中的周书堂师傅也过来了,说恩师家里有事,师母催促恩师早些回家,我就用架子车,上面铺上棉被,让老师躺在车箱里,送回家去了。
(四)
1977年10月,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我毕业后在历经了务农,公路民工,水库民工,化工厂工人等人生跌宕之后,在内乡县工业局政工组担任局办秘书工作。孟老师带着宋子畔老师,张东升老师,马清献老师,闫英斗老师一行五人,辗转于王楼,马山化工厂,最后来到县城北关工业局机关。师生们欢聚一堂,坐下后,宋老师首先开口说:“书成啊,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你这次应该报名参加考试,孟老师约我们几个来,是让你坚定信心,参加考试的”!
张东升老师接着说:“我们对你是抱有希望的,一定要参加啊!”
清献马老师说的很直接:“你要是不参加考试,我们几个算白教你一场了”。“试试吧,书成,我们几个跑这么远,图的啥?”闫老师笑眯眯的,但话里透着恳切和期望。最后孟老师吭了吭嗓子,提高声音,说:“娃子,时间不多了,我把你的报考表都带来了。就剩二十多天了,下力气把功课复习一下,参加考试!”语气是决绝的。
我们又对有关考试的相关问题,互相交换了意见。最后,孟老师说“报清华,学数学。你给我两张照片,我会到教育局替你填写报考志愿登记表的,你努力吧”!
1977年12月8日,我参加了高考,也报考了清华,但是由于清华是双划线的,我的总成绩到线,数学成绩才考了49分(满分100,60分过线),辜负了恩师们的期望,成为终生之憾事,现在悔之晚矣!
(五)
在我到内乡师范学校工作以后,孟老师常来走动,在教学上也常常给以指导。1990年春,我搬到单位单元楼上住后,孟老师还和小勇一起来,送我两盆花哩!
宪华妹待二老仁慈孝顺,恩师和师母晚年,大多在平顶山居住。2003年10月,惊闻恩师辞世已经数月,我顿时泪流满面。我找来在同校工作的田全德(内乡高中5届生,孟老师的高足。也是当年杨集高中的老师,教高一数学)老师,我们俩一起到内乡高中,见到时任校长张维新同志。田老师愤愤地说:“维新,孟老师是你一个人的老师啊!是你一个内乡高中的老师啊!孟老师的弟子散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师恩弥足珍贵!恩师辞世,为啥不登报,发讣告,给我们说一声啊!”张维新校长唯唯诺诺,连连检讨,赔礼道歉。
孟昭赣恩师历经坎坷,跌宕一生,学养深厚,教书育人,德才兼备,桃李满天下,誉满中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功勋卓著。恩师鸿愿已了,堪为师表,永垂不朽!
但愿恩师与学生天缘再造,下辈子再做您老的学生!
(@书卷清纯2024.12.07于内乡)
作者:张会(河南·内乡县)
诗友张会个人诗词专辑:
【五绝】残荷
参差卧水塘,败叶尽凄凉。
注爱滋莲藕,逢时又吐芳。
【五绝•仄韵】梅花
琼花四野飞,醉赏梅姿俏。
傲骨藐寒风,清香随舞跳。
【七绝】获奖抒怀
文坛盛会炫祥光,手捧殊荣喜欲狂。
策马挥鞭催奋进,明朝弄笔再辉煌。
【七绝·仄韵】春
东风抚柳秋千唤,又惹桃花争烂漫。
但看田畴色彩新,真情伴我吟诗赞。
长联(B规则)
上联:巴虎奇峰,独撑天宇。绝顶登临,放宽眼界。锦绣山川,争感慨。
下联:卧龙秀水,永镇人心。远波坐看,留醉惊涛。空灵烟景,任风流。
【五律】纺纱工
巡车脚步轻,汗水洒峥嵘。
会意生霞满,随心绘彩成。
梳风寻野阔,沐雨爱机鸣。
奉献韶华美,人间敬业情。
【五律·仄韵】油菜花海
山城拢眼望,沃野黄金浪。
彩蝶戏香归,灵蜂寻蜜酿。
衔枝逸兴来,抱蕊柔情放。
一展好风光,游人皆爽畅。
【七律】·中元
雨过中元草木新,衣襟泪染总归真。
心香一炷供先祖,劲酒三杯祭故亲。
眷眷情怀华夏士,重重孝道圣贤民。
传承美德鸿流远,敬奉知恩励后人。
【七律·仄韵】学诗
迷恋诗词喜欲狂,扬帆网海迢遥羡。
登山领悟韵尤清,涉水方知情未倦。
平仄推敲日月明,起承转合风云变。
虽无妙句醉其中,偶得新联杯酒见。
【杂体诗·简约卷帘体】纺纱工人
制帘
青春献技绽辉煌,多彩人间各色装。
汗水频浇传喜讯,一腔热血展荣光。
卷帘
(一)
青春献技绽辉煌,百里巡车气宇昂。
撒向人间披彩色,国兴家乐耀荣昌。
(二)
多彩人间各色装,胸怀大志尽翱翔。
蓬头垢面睡时少,奉献青春巾帼强。
(三)
汗水频浇传喜讯,寰球线绕瑞呈祥。
千丝万缕注心血,伴靓人间挚爱狂。
(四)
一腔热血展荣光,汗水淋漓累未央。
巧手编来七彩梦,深情尽付半生忙。
【杂体诗·顶针体】七绝•秋韵
长风一缕雁南翔,翔舞华章尽换装。
装点菊花争斗艳,艳披枫叶话情长。
金菊对芙蓉·雪中感慨
情寄高山,梦随阔野,半空琼蝶飞狂。看阶前草径,屋后荷塘。絮绵覆盖银飘荡,百草枯、万物深藏。溪桥疏柳,璇花满地,染尽寒凉。
观镜里发成霜。奈光阴数转,世事无常。叹电光攸闪,云影匆忙。暮年始做唐诗梦,力难行,常隐忧伤。凭窗眺望,无言相对,乱数寒光。
北曲【中吕·山坡羊】雪(中华通韵 唐谱)
满屏催送。琼花冲动。乾坤雪染白毡重。望苍穹。感情浓。龙蛇漫舞欢歌颂。剔透晶莹雕刻功。听,声绕冬。吟,曲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