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到来挖菜窖
文/冯兵绪
立冬前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冷雨,狂风呼啸,寒气逼人。到立冬这天凌晨,已听不见风雨声了,想必是风停雨住了。不料想,天亮透过窗子,看到外边屋顶上、树上,已是白白的一层,竟然下雪了!只是落地瞬间化为雪水了。这可坏事了!白菜萝卜蔓菁还没有入窖的呢!好在这场雪上午就住了,下午就出太阳了,悬着的心才落肚里。
“小雪不拔菜,必定有伤害。”这是邢西路罗川流传的农谚。随着节气的变换,山里人家一般都会在“小雪”之前,把白菜、萝卜、蔓菁、土豆等这些菜挖窖埋起来,等到第二年开春挖出来,正好度过没菜吃的春季。那时候,挖菜窖的场面,极像一幅速描的邢西风俗画,铺展在村前村后离家近的地里。 家家户户都会在秋收冬来之时,挖各式各样菜窖,储存过冬的蔬菜。那时候,一般的山药窖都是一个方形的大坑,长和宽大约2米,深达至少1米以上,这样窖起来的蔬菜,在数九之时才不会受冻。山里人常常习惯把土豆叫做白山药,山药窖里主要放的是土豆、红萝卜和蔓菁,其次才是少量的白萝卜等。把山药放在底部,蒙一层土,再接着放蔓菁和红萝卜,再蒙一层土,最后放进白萝卜。由于白萝卜比较长,一根一根在窖里排好,盖上一层细土。这样弄好了,再把窖封起来。窖上部还要堆一个小土堆,上边压一块大石头,好记准自家的山药窖。
白菜窖是单独另挖的,宽大约1米,深约半米,长度根据白菜的多少来确定。收白菜前,就要先挖好窖。收白菜时要留根,挑选瓷实的白菜,拔掉后要放在窖边,经过适当的晾晒,让白菜失去一部分水分后才可以入窖。放进窖里的白菜,一般根部朝上,一棵挨一棵地挤在一起摆好。放完之后,在白菜上蒙上一层细土,再在上面盖上厚厚的一层玉茭秸,用来保温。之后,还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再在窖上加厚土层,加厚玉茭秸。白菜窖管理非常需要用心,不得马马虎虎,否则,稍不经心,就容易导致满窖白菜烂掉,一家人一春天就别吃菜了! 还有一种白菜窖的储存方式,山里人说这种窖叫“活窖”。这样的窖要挖深一些,窖挖好后,要在窖上面搭上木杆子,当把白菜放入窖内,架好木杆子,先蒙上一层塑料布或者不用的炕席片,最后盖好一层厚厚的玉茭秸。要把玉茭秸压实压好,防止大风刮跑。在一旁出入方便的地方留个窖门,用玉茭秸编制好窖门儿,外边用大石头压住。菜下窖后,要隔几天打开窖门儿放放气、换换氧,以防窖里太热烂菜。菜窖温度十分重要,温度不能低也不能温度高,最怕冻菜和烂菜。选择晴朗的好天气,进窖定期检查,发现烂菜梆子要及时清理。
这些菜窖,在那个年代,就是山里人的宝。这些储菜安全过了冬天,就可以在第二年春荒季节,不再饿肚子。这各式各样的菜窖,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更是邢西山里人智慧的结晶。 最难忘的是那些空空的菜窖,可是小伙伴们的乐园。在第二年春天开窖后,空空的菜窖成了伙伴们藏猫猫的好地方。大家唱着电影《地道战》里的歌儿,从这个菜窖跳到那个菜窖,再从那个菜窖又转到另一个菜窖,玩得不亦乐乎,那高兴劲,真是难以言表。
随着邢西山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菜窖也是越来越少,窖储菜的习惯也在渐渐改变。每年到深秋季节,在城里买了房子的山里人,就把大袋的白菜、土豆和萝卜捎到城里去,就不再用什么菜窖了。但难以忘怀当年那些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千方百计用菜窖储藏着各种蔬菜,来丰盈着自己的日子。忘不了乡亲们那种希冀,那种渴望,那种情怀。真的有一天,菜窖只能留存在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