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诗苑(2024)第060期 总第553期 洪山诗苑编委诗词赏析(四)——郑慎德诗词赏析
(本期主编:王建勤 编审:王建勤 赏析:冯继军 编辑:卢凤枝 熊稚玲 制刊:冯继军)
在诗词的浩瀚星空中,洪山诗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里,聚集着一群热爱诗词、才华横溢的编委们。他们以笔为桨,在诗词的海洋里泛舟弄潮,创作了一首首饱含深情与智慧的诗词佳作。
此次推出的编委诗词赏析点评专辑,是一场诗词的盛宴。这些诗词,有的如涓涓细流,细腻地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中的诗意;有的似巍峨高山,豪迈地抒发壮志情怀,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热血与激情。而每一篇的赏析点评,则像是一把精致的钥匙,为读者打开理解诗词深意的大门。通过这些点评,我们能深入领略到编委们创作时的灵感来源、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以及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脉络。
这不仅是编委们诗词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诗词交流与传承的契机。它让更多的诗词爱好者能深入诗词的世界,去感受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活力。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这本专辑时,既能沉浸于美妙的诗词之中,又能从赏析点评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诗词素养,一同在诗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郑慎德,男,1945年2月生于河南南召,大学学历。
他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元,涉足大型化纤企业、党政机关和高校等不同领域。退休于湖北经济学院后,他开启了古典诗词的学习之旅。凭借对诗词的热爱与执着钻研,他成功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和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
在诗词创作与传播方面,他积极有为。与友人合著《四叶草撷韵》诗集,这一诗集凝聚着他的创作心血与文学才华。并且,他担任武汉市《洪山诗苑》微刊副主编,在这个岗位上,为弘扬古典诗词文化、推动诗词创作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展现出他在诗词领域的影响力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黄 河
郑慎德
咆哮怒吼震雷过,九曲黄河一首歌。
天上飞来应洁净,人间走去染污多。
当年合唱驱倭寇,大地留音拒腐魔。
保卫中华群激愤,推涛逐浪踏洪波。
赏析点评:
1. 意境雄浑壮阔
首联“咆哮怒吼震雷过,九曲黄河一首歌”,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描绘黄河咆哮如雷的景象。“咆哮怒吼”生动地写出黄河水奔腾的动态和声威,而将黄河喻为“一首歌”,又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强烈的动态感转向一种带有深沉底蕴的意象,奠定了全诗雄浑壮阔的基调。
2. 巧用对比手法
颔联“天上飞来应洁净,人间走去染污多”,运用对比。把黄河源头的洁净(天上飞来象征其源头的清澈神圣,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味)和流经人间遭受污染的状况相对比。这种对比不仅是对黄河现实生态状况的一种反映,更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暗示出人类社会中一些纯净事物被污染、破坏的现象,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 结合历史文化
颈联“当年合唱驱倭寇,大地留音拒腐魔”将黄河与历史事件相结合。黄河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精神象征,“当年合唱驱倭寇”唤起人们对抗日战争中黄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记忆。而“大地留音拒腐魔”则进一步拓展,将黄河精神与当代反腐倡廉的社会需求相联系,表明黄河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积极的、激励人们向上的力量,使黄河的象征意义更加丰富多元,体现了黄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4. 主题积极向上
尾联“保卫中华群激愤,推涛逐浪踏洪波”,表达了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激昂情绪。以黄河的涛浪为背景,展现人们在面对困难(如外敌入侵、内部腐败等象征意义上的“洪波”)时勇往直前、奋发抗争的精神,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强调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源泉,激励着人们在保卫国家、维护正义等多方面积极行动。
哀屈原
郑慎德
岁岁祭端阳,龙舟倒卷江。
离骚独忧患,奸佞误朝纲。
天问行吟苦,招魂赴楚湘。
至今汨罗水,涌浪咒昏王。
赏析点评:
一、整体意境
1. 端阳祭祀与龙舟竞渡的开篇
首联“岁岁祭端阳,龙舟倒卷江”,通过描写每年端午祭祀屈原的习俗——龙舟竞渡,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悲壮的氛围。“岁岁”强调了这种祭祀的延续性,表达人们对屈原的长久怀念。“龙舟倒卷江”描绘出龙舟在江面上奋力划行,船桨翻卷江水的动态画面,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也暗示着人们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如同这翻卷的江水一般,滔滔不绝。
2. 屈原形象与遭遇的呈现
颔联“离骚独忧患,奸佞误朝纲”,直接点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以“独忧患”概括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心境。他心怀楚国,却因奸佞当道而忧虑国家的命运。“奸佞误朝纲”直白地指出楚国衰败的原因是小人弄权,歪曲朝政,使得像屈原这样的忠臣报国无门,为屈原的遭遇鸣不平。
颈联“天问行吟苦,招魂赴楚湘”,进一步深入刻画屈原的形象。“天问”是屈原的名篇,“行吟苦”描绘出屈原在流放期间,怀着满心的愁苦,一边行走一边吟诗的情景。“招魂”既指屈原所作的《招魂》篇,也暗示屈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魂魄归赴楚湘大地,充满了一种沉痛与哀伤。
3. 对昏君佞臣的批判与江水的呼应
尾联“至今汨罗水,涌浪咒昏王”,将视角拉回到汨罗江。汨罗江水至今仍然汹涌澎湃,仿佛在诅咒那些导致屈原悲剧的昏君佞臣。这里江水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象征,将历史的悲愤融入到自然的江水之中,使批判的情感更加深沉和持久。
二、格律与用词
1. 格律方面
这首诗遵循了五言律诗的格律。从平仄上看,基本符合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如“岁岁祭端阳,龙舟倒卷江”(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等句,平仄相间,韵律和谐。在对仗方面,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离骚”对“奸佞”,“天问”对“招魂”,名词相对;“独忧患”对“误朝纲”,“行吟苦”对“赴楚湘”,结构和词性都相对仗,体现出律诗严谨的结构美。
2. 用词方面
用词精炼且富有表现力。如“倒卷”一词,生动地描绘出龙舟竞渡时江水翻涌的景象;“独忧患”简洁地概括出屈原创作《离骚》时孤独且忧国忧民的心境;“咒”字在尾联中感情强烈,直接表达出汨罗江水对昏君佞臣的诅咒,增强了诗歌批判的力度。
三、情感表达
1. 对屈原的同情与缅怀
整首诗充满了对屈原深深的同情和缅怀之情。从对屈原作品的提及,到对他遭遇奸佞迫害的描述,再到对他行吟之苦的刻画,都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敬重和惋惜。
2. 对昏君佞臣的批判
同时,诗中也强烈地批判了昏君佞臣。诗人将屈原的悲剧归罪于奸佞误朝纲和昏王的昏庸,这种批判的情感在尾联达到高潮,通过汨罗江水涌浪咒昏王的描写,将历史的正义与对丑恶的憎恶表达得淋漓尽致。
冬 雾
郑慎德
雾塞江天碧水寒,众芳凋谢鹭声残。
漂流涨落随潮汐,伫立滩头觅路难。
赏析点评:
一、意境营造
1. 景象描绘
首句“雾塞江天碧水寒”,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宏大而又寒冷的氛围。“雾塞江天”描绘出冬日大雾弥漫、笼罩整个江面天空的景象,一个“塞”字,将雾的浓厚、弥漫之感表现得十分生动,使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白茫茫一片、不见边际的雾霭。“碧水寒”则点明了季节特征,冬日江水寒冷,雾气与寒水相呼应,更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感觉。
次句“众芳凋谢鹭声残”,进一步丰富了画面。“众芳凋谢”是冬季常见的景象,花草凋零,暗示着生命的蛰伏与肃杀。“鹭声残”则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鹭鸶的叫声变得稀疏、微弱,可能是因为大雾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冬季食物减少等原因,它们的活动也受到了限制。这一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加深了冬雾中的萧瑟之感。
2. 整体意境
诗的前两句构建起了一个冬雾笼罩下的江滩的整体意境,寒冷、寂静、萧索,充满了一种压抑和迷茫的气息,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调。
二、象征与隐喻
1. 人生境遇的象征
诗的后两句“漂流涨落随潮汐,伫立滩头觅路难”,从写景转入抒情,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漂流涨落随潮汐”可以看作是对人生无常、命运漂泊不定的隐喻。就像在江中的物体随着潮汐的涨落而漂流一样,人在生活中也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无法自主地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
在冬雾弥漫这样一个迷茫的环境背景下,这种漂泊感更加明显,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力。
2. 困境中的迷茫
“伫立滩头觅路难”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深化。诗人站在滩头,想要寻找出路却十分困难。这里的“滩头”象征着人生的困境,“觅路难”则是在困境中对前途方向的迷茫与探索的艰难。冬雾的存在加重了这种迷茫感,它就像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阻碍,让人难以看清方向。
三、艺术手法
1. 动静结合
在描写中,诗中既有静态的景象,如“雾塞江天”“众芳凋谢”,又有动态的元素,像“鹭声残”以及“漂流涨落随潮汐”。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也更好地表现出冬雾下江滩那种表面看似寂静、实则蕴含着生命动态变化的复杂状态。
2. 情景交融
整首诗将冬日雾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冬雾中江天、江水、芳物、鹭鸶等景象的描写,自然地引出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景为情之依托,情为景之内涵,读者在感受冬雾景象的同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在困境中的迷茫与无奈之情。
赏 樱
郑慎德
春尽雨声中,飞花一夜风。
但祈天有意,莫使太匆匆。
赏析点评:
一、整体意境
1. 首联写景
诗的首句“春尽雨声中”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时节,而且是在雨声淅沥之中。这一描写立刻营造出一种略带惆怅的氛围,春雨滴答,仿佛是春天离去的脚步之声。
“飞花一夜风”承接上句,描绘出樱花在一夜春风的吹拂下纷纷飘落的景象。“飞花”形象地表现了樱花飘落时轻盈、缤纷的姿态,“一夜风”则强调了樱花飘落的迅速,暗示了时光的飞逝和事物的无常。
2. 颔联抒情
但祈天有意,莫使太匆匆”两句直接抒情。诗人目睹樱花的飘落,进而联想到春天的消逝,心中生出一种挽留之意。“但祈”表达了诗人恳切的希望,希望上天能够有怜惜之情,不要让美好的事物消逝得如此之快。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一种主宰万物命运的力量,诗人的这种祈愿反映出他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时光短暂的叹惋。
二、艺术手法
1. 借景抒情
诗人先通过对暮春樱花飘落景象的描写,如“春尽雨声中,飞花一夜风”,然后自然地引出自己的情感,即希望春天不要消逝得太快。樱花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物,更成为了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借樱花飘落之景,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感伤之情。
2. 用词精当
在首联中,“尽”字写出了春天即将结束的状态,“一夜”则强调了樱花飘落的迅速,这些词语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暮春的景象。在颔联中,“但祈”和“莫使”两个词语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十分恳切。
行香子•画眉与麻雀
(试与若水图配词)
郑慎德
衣食无忧,风雨华楼,平生事、不敛眉头。长安城下,竞放歌喉。有腹中食,梦中蜜,养中优。
口粮寻觅,居处长愁。饥难耐、笼畔搜求。且陶陶去,乐尽悠悠。看天之蓝,地之阔,水之流。
赏析点评:
一、结构与形式
1. 词牌格律
这首词遵循《行香子》词牌的格律要求。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从格律角度看,作者用词准确,平仄韵律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2. 上下片结构
上片开篇“衣食无忧,风雨华楼,平生事、不敛眉头”,通过描写画眉鸟衣食无忧地住在华丽的楼中,没有生活的烦恼,为画眉鸟的生活状态定调。“长安城下,竞放歌喉”,描绘出画眉鸟在京城这样繁华之地欢快歌唱的场景,进一步强调其安逸的生活。“有腹中食,梦中蜜,养中优”,采用排比的手法,生动具体地展现了画眉鸟富足、惬意的生活,在结构上是对前文的总结和细化。
下片笔锋一转,“口粮寻觅,居处长愁。饥难耐、笼畔搜求”,将视角转向麻雀。麻雀需要四处寻觅口粮,居住也充满忧愁,饥饿时只能在鸟笼畔搜求食物残渣。与上片画眉鸟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且陶陶去,乐尽悠悠。看天之蓝,地之阔,水之流”,描绘出麻雀虽然生活困苦,但仍然能够乐观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在结构上从对麻雀困苦生活的描写升华到对其乐观态度的表达。
二、意象与意境
1. 意象选取
选取画眉鸟和麻雀这两种鸟类作为主要意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画眉鸟象征着养尊处优、生活富足的群体,它们被人类饲养,无需为生计担忧。麻雀则是自由但生活艰辛的象征,它们需要在自然中艰难求生。
词中的“长安城”这一意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繁华、安定生活的象征,暗示画眉鸟所处的优越环境。“天之蓝,地之阔,水之流”这一组意象,勾勒出一幅广阔而美好的自然画面,表达了麻雀虽然生活困苦却依然能够享受自然之美的心境。
2. 意境营造
上片营造出一种富足、安乐、闲适的意境。画眉鸟在华楼之中,不愁衣食,尽情歌唱,整个画面充满了温馨和惬意。
三、思想情感
1. 对比与同情
作者通过对画眉鸟和麻雀不同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比性的思想情感。对画眉鸟的描写看似只是陈述其优渥的生活,但也隐含着一种略带讽刺的态度,它们的安逸是建立在被人类豢养的基础上。而对麻雀的描写则充满了同情,麻雀虽然自由但要为生存苦苦挣扎。
2. 对乐观生活态度的赞美
在描写麻雀时,“且陶陶去,乐尽悠悠。看天之蓝,地之阔,水之流”,表达了对麻雀这种即使生活困苦却依然能乐观面对、享受自然的态度的赞美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词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不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状态的描述上,还上升到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四、语言特色
1. 用词平实而准确
如“衣食无忧”“风雨华楼”“口粮寻觅”“居处长愁”等词语,都是非常平实的表达,但却准确地描绘出画眉鸟和麻雀的生活状态。没有使用生僻、华丽的辞藻,却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两种鸟生活的差异。
2. 富有节奏感
词中多使用短句,如“有腹中食,梦中蜜,养中优”“看天之蓝,地之阔,水之流”等,使节奏明快,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同时,排比句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