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啟帝書法长卷《兵進利戰》(乾清宮藏)
王德埙
摘要
本軸檢測距今6754年,為夏王朝啟帝時期絹質書法作品。一、本軸主要鑒定印璽介紹(一)宮廷印璽。漢高祖璽:本轴收藏于漢代宮廷秘笈典藏之所的“石渠閣”鈐用。武德寶璽。貞觀寶璽。則天大聖皇帝之寶。大德皇帝之寶,附番文。皇帝之寶(元朝)。天子之寶(元朝)。康熙寶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古稀天子。乾隆寶翰。乾隆鑒賞。大清內殿所珍藏寶。慈禧皇太后之寶。宣統禦覽之寶。(二)收藏家印鑒。項元汴氏審定真跡。(三)評價印章。鑒古,神品、得寶、心賞(葫蘆印)、心畫(葫蘆印)等。二、詩堂。古代名家對本品的題詩贊畫。仁德感應。(一)衛夫人(二)王獻之。(三)祝允明。三、畫簽。四、考证和释文。德塤按:邴地出現,說明夏啟時代統治範圍已經達到山東省。按:“能工巧匠”,今後該成語出處應為,能工巧匠出處為夏帝手書:《兵進利戰》。按:啟帝時代就出現了區別字“電”字,令人驚歎,這個字形到戰國時期才出現在金文中。在此之前,人們只能以“申”字作“電”:古文字“電”為會意字。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知申是古電字,電則後起之分別文。”夏文字文化之失落如此。按:該字由五個構件組合而成。有如此複雜的結構,說明夏朝的文字文化非常發達。當時,應該有一部字典的。否則當時如何教育傳播交流?第二,夏朝文字文化跟後世明顯有一個斷層。這不是余為查無而開脫。按:“戈”字比後世金文具象化的戈更加抽象化,這些都說明夏文字體系曾經具有相當的發展高度。啟帝的書法也比乃父大禹更加成熟而且專業,一絲不苟。試比較禹帝書法《大禹治水》。這些都說明夏朝帝室的文化教育是成功的。传启帝是个文艺范,能歌善舞,今查其书法映证了其文艺不虚。其书法放在今天也是一流。釋文:兵進利戰。兵之器多又鈍拙,實雖利戰,心為之任。決意改唯石刺之。邴顯於雖?,堅甲乃食㺁㺗取片。集能工巧匠精?細利片。刺既成廇,烏堅刺之光如閃電。可
,俌誓又惛。良兵㮘首?致來?。命以鉿
(人名)扣精和。日夜醀琟,合之牢固,揮之又力不?疆?短。致其?。用盟戈之時,劌山嚨精和。啟帝。內容大要。這是啟帝關於改良國家兵器製造業務合攻城掠地的戰爭論文。夏朝攻擊邴國用堅甲。他集中國家的能工巧匠精細製作。刺擊光如閃電。後來又遇到困難,任
。主持製作,日夜操勞,歡呼成功。兵进利战直解:兵器制作进步,有利于战争。
關鍵詞
夏朝;啟帝;書法;《兵進利戰》;漢高祖璽
總長105-600公分。
一、本軸主要鑒定印璽介紹
本文後附細圖,可供查閱印璽詳圖。
茲將璽印編碼如下:
王德塤採用尋龍尺場共振年份檢測儀檢測,距今6754年,即西元前4730年。夏王朝啟帝時期絹質書法作品。此數據還需要採用其他檢測手段核實以後才能最終認定。
遵義播州區收藏家何元靜藏品。
(一)宮廷印璽
1漢高祖璽:本轴收藏于漢代宮廷秘笈典藏之所的“石渠閣”鈐用。
2、武德寶璽,唐高祖李淵
3、貞觀寶璽
4、則天大聖皇帝之寶
5、大德皇帝之寶,附番文
德塤按:有两个大德:大德是中國歷史上元成宗的年號。
大德是中國歷史上西夏崇宗李乾順的年號。
西夏文可以排除:
本鑒採用八思巴所創制的“八思巴文”。它屬拼音文字,共有41個字母(脫胎於古藏文字母)。八思巴文主要應用於官方檔和大德年間的“元貞通寶”和“大德通寶”等。 

5、皇帝之寶(元朝)
7、天子之寶(元朝)
8、康熙寶翰
9,13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
乾隆寶翰

10古稀天子
11太上皇帝
12清乾隆“八征耄念之寶”禦寶交龍鈕和闐青玉璽,是乾隆在位55年時為慶祝其80壽辰製作的相同印紋玉璽。
14乾隆鑒賞
15三稀堂
16嘉慶禦覽之寶
20禦書房鑒藏寶
21大清內殿所珍藏寶
17慈禧皇太后之寶
18宣統禦覽之寶:(大)

19宣統禦覽之寶(小)
眾所周知,溥儀兄弟曾經長期盜運書畫、古籍、珠寶包括乾清宮藏和《石渠寶笈》的歷史。本卷應該也是那個時期流散出宮的。
(二)收藏家印鑒
緯蕭草堂信,為清康熙"宋犖"緯蕭草堂信所鈐印,清政府之來源於此。
項墨林(1525年-1590年),原名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別號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嚴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鴛鴦湖長、漆園傲吏等,浙江嘉興人,明國子生,項忠後裔。明代著名收藏家、鑒賞家。項元汴是一個極善經營的商人,是中國書畫史上最大的私人鑒藏家。自明代中晚期以來,以他為中心的“嘉興項氏”便成為特定的專有名詞, 頻頻出現於諸家著錄之中。其收藏趣味的建立對於藝術史其實是意義巨大的,項元汴收藏之源,上承吳門,下開華亭,甚至規範了清 代內府“石渠寶笈”對歷代名作的收藏品位,對中國書畫史的影響可謂巨矣。
天籟閣是明代嘉興文人項元汴的藏書閣名,項元汴是一個極善經營的商人,是中國書畫史上最大的私人鑒藏家。自明代中晚期以來,以他為中心的“嘉興項氏”便成為特定的專有名詞, 頻頻出現於諸家著錄之中。
項元汴 桂藏玩印
22、項元汴氏審定真跡
安國珍玩
安國是明朝著名出版家、藏書家,出生微寒,後因經商成為巨富,為“江南三豪富”之首,富裕之餘,資助抗倭及興辦水利事業,涉獵經史,好古書畫彝鼎,善辨真偽,廣購書籍,藏典豐異,是當時有名的鑒賞家。喜歡遊歷,足跡遍佈半個中國,同時刊刻圖書,其刊刻的作品因為精美,為世所珍。
思原堂
安岐(1683-1746)清代書畫鑒藏家。字儀周,號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一說朝鮮人。約卒於乾隆九年至十一年間(1744~1746) 。
安岐先世為鹽商,家資巨富。自幼讀書,喜愛法書名畫。當時幾位著名鑒藏家先期相繼謝世,所藏精品,大多為安岐收藏。據《文端公年譜》康熙五十九年中記載:“麓村安氏精鑒賞,凡槜李項氏、河南卞氏、真定梁氏所蓄古跡,均傾貲收藏。圖書名繪,甲於三輔。”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東南。又有古香書屋,為其所藏書畫名跡處所。所藏的書畫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多為年代久遠的名家珍品。安岐所藏多為精品,且多為前代名家收藏,見於著錄。安岐常用的鑒藏印記有“安儀周家珍藏”、“朝鮮人”、“安岐之印”、“麓村”、“儀周珍藏”、“儀周鑒賞”、“安儀周書畫之章”“思原堂”等。
根據介紹,可知本寶來自項元汴。
23儀周珍玩
安國鑒賞
安國圖書
安儀周家珍藏,此印是安氏使用非常頻繁的一方鑒藏印。在上海博物館編《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上冊第330頁、王季遷、孔達合編《明清畫家印鑒》P537、林申清編著《中國藏書家印鑒》P95中均有明確著錄。
儀周鑒賞
翰墨林
十鼓齋乃明代安國十鼓齋收藏印
子高之文印
第一节 ��
京所藏
音mo2
~山,今安徽樅陽縣,當地此字無法讀寫,改為耦山。耦京收藏家
第二节
灌周
古唐書屋,指一個小型的圖書館或書店。
碧霞觀,《題了髻山碧霞觀》是清代詩人弘曆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德塤按:個中緣由,無從得知。
(三)評價印章
鑒古,神品、得寶、心賞(葫蘆印)、心畫(葫蘆印)等
二,詩堂。古代名家對本品的題詩贊畫
(一)仁德感應


“仁德感應”鈐寶:大清受命之寶。
(一)衛夫人
(二)王獻之
(三)祝允明
以上為玉池。從右到左,為衛夫人、王獻之、祝允明的詩贊。
衛夫人(272年~349年),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 衛氏家族世代工書,嫁給汝陰太守李矩為妻,丈夫李矩善長隸書。衛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 永和五年,去世,時年七十八歲,葬於浙江嵊州(百度)。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駙馬、書法家、詩人、畫家,簡文帝司馬昱的女婿,書聖王羲之第七子, [47] [53]與父合稱“二王”,與張芝、鐘繇、王羲之並列“四賢”。 王獻之幼年隨父學習書法。 [48]成年後,得宰相謝安賞識,歷任本州主簿、秘書郎、司徒左長史、吳興太守,累遷中書令,人稱“王大令”。 [49-50] [54]先後迎娶郗道茂、新安公主司馬道福。 [46]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時年四十三,諡號為憲。 [51] 王獻之善於楷書、行書、草書,楷書體勢開張,氣峻韻和;行草書筆法靈動,縱逸豪邁,饒有氣勢,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存世書跡,包括傳本《鴨頭丸帖》《中秋帖》《地黃湯帖》《送梨帖》,刻本有《洛神賦十三行》《十二月割至帖》等。同時,王獻之善於作畫,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亦
評價其畫(百度)。
德塤按:王獻之的“甲骨之字”一說,證明晉朝已經發現了甲骨文。獻之先生首創甲骨文研究,當時可能也是聯繫到啟帝之先甲骨文字體而想破譯此文吧。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為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陽詢)、虞(世南)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為傳世墨寶(百度)

三、画签
畫簽如下:


《兵進利戰》編碼如下:
四、考证和释文
釋文
兵進利戰。兵之器多又鈍拙,實雖利戰,心為之任。決意改唯石刺之。邴
顯於雖?,堅甲乃食㺁㺗取片。集能工巧匠精?細利片。刺既成廇,烏堅刺之
光如閃電。可
,俌誓又惛。良兵㮘首?致來?。命以鉿(人名)扣精和。日夜醀琟,合之牢固,揮之又力不?疆?短。致其?。用盟戈之時,劌山嚨精和。
啟帝。兵进利战直解:兵器制作进步,有利于战争。
內容大要。這是啟帝關於改良國家兵器製造業務合攻城掠地的戰爭論文。夏朝攻擊邴國用堅甲。他集中國家的能工巧匠精細製作。刺擊光如閃電。後來又遇到困難,任命
主持製作,日夜操勞,歡呼成功。
考證
編碼1為“兵”,
編碼2為“進”,
編碼3為“利”,
編碼4為“戰”,
編碼5為“兵”,。字參考甲骨文
後2.29.6(甲) 。
。
第三节
編碼6為“之”,
編碼7為“器”,
編碼8為“多”,
編碼9為“右”,右 yòu
1. 面向南時,西的一邊,與“左”相對:~手。~邊。
2. 地理上指西方:山~。江~。
3. 指政治思想上保守或反動的:~傾。~派。~翼。
4. 古代稱等級高的:~族。~職。無出其~(沒有高過它的)。
5. 崇尚,重視:“竊以~文興化,乃致治之所先”。
6. 古同“侑”,勸酒,勸食。
7. 古同“佑”,幫助,偏袒。
編碼10為“鈍”,
編碼11為“拙”,拙
拙(讀zhuō) [1]此字始見於啟帝《兵進利戰》,後見於戰國時期文字。 [2]本義是笨拙,不靈巧。後由笨拙引申為事物粗劣,事情不順。《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裏的“拙”字是自謙之辭。古人對別人謙稱自己的妻子也作“拙荊”
編碼12為“實”,實音shí
1. 充滿:~心。充~。虛~。
2. 符合客觀情況,真,真誠:~話。~惠。~際(真實情況)。~踐(實行;履行)。~體。~情。~施。~數。~事求是。名~相符。
3. 植物結的果:果~。開花結~。
4. 富足:殷~。富~。
編碼13為“雖”,
雖
suī
1. 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後面多有“可是”、“但是”相應:~然。~則。麻雀~小,五臟俱全。
2. 縱然:為人民而死,~死猶生。
編碼14為“利”,
編碼15為“戰”,
編碼16為“心”,字參考甲骨文
合集6
編碼17為“為”,
編碼18為“之”,
編碼19為“
”,
第四节 ��
同【任】字。
編碼20為“
”,同【決】字。
編碼21為“意”,
編碼22為“
”,同【改】字。
編碼23為“唯”,
編碼24為“石”,
石 shí
1. 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破天驚(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2. 指石刻:金~。
3. 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藥~。藥~之言(喻規勸別人的話)。
4.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5. 姓。
第五节 編碼25為“朿”,音cì ,同“刺”。編碼25字參考甲骨文
鐵197.2(甲)。
刺 cì ㄘ
1. 用有尖的東西插入:~繡。~傷。~殺。
2. 暗殺:~客。被~。行~。
3. 偵探,打聽:~探。
4. 用尖銳的話指出別人的壞處:諷~。譏~。
5. 尖銳像針的東西:芒~。魚~。~叢。
刺 cī ㄘˉ
象聲詞:~地滑了一跤。
編碼26為“之”,
編碼27為“邴”,邴音bǐng 古地名,在中國今山東省費縣。
春秋鄭祀泰山之邑 。故地在今山東省費縣東約三十七裏處
德塤按:邴地出現,說明夏啟時代統治範圍已經達到山東省。
編碼28為“顯”,字參考金文
集成2837(大),
xiǎnˇ
1. 露在外面容易看出來:明~。~著。~學(著名的學說或學派)。
2. 表現,露出:~露。~示。~山露水(喻顯示自己,引人注目)。
3. 舊時稱有權勢的或有名聲地位的:~貴。~赫。~要。
4. 敬辭,稱先人:~考(已去世的父親)。~妣(已去世的母親)。
編碼29為“於”,
編碼30為“雖”
編碼31字書查無。或為“奮 “” fèn 見“奮”。
為“賓”的異體字?
編碼32為“堅”,
第六节 編碼33為“甲”,
編碼34為“乃”,
編碼35為“食”,字參考春秋
鄲孝子鼎(金)。
編碼36為“㺁”,㺁,音nǎo 《廣韻》奴晧切,上晧泥。 獸名。《廣韻·晧韻》:“㺁,雌狢。”《集韻·晧韻》:“㺁,獸名。雌貈也。”
第七节 編碼37為“㺗”,㺗,音chan1狗啃咬東西。
編碼38為“取”,取,音qǔ ,
1. 拿:索~。~書。~款。竊~。
2. 選擇:選~。~材。~景。~道。~樣。
3. 採用:采~。聽~。吸~。可~。~精用弘。
4. 得到,招致:獲~。~經。~償。~悅。
5. 消去:~消。~締
編碼39為“片”,字參考甲骨文
乙2772.
編碼40為“集”,
集 jí
1. 群鳥棲止於樹上:“黃鳥於飛,~於灌木”。
2. 聚合,會合:聚~。~合。~會。~體。~團。~訓。~散。~資。~中。~大成。~腋成裘。
3. 會合許多著作編成的書:~子。文~。詩~。選~。全~。
4. 大型圖書中可以相對獨立的一部分,或一部小說、一部電影、電視劇中相對獨立的段落:上~。第五~。
5. 定期交易的市場:~市。趕~。
6. 中國古代圖書的四部分類法:~部。經史子~。
7. 成就,成功:大業未~。
8. 數學基本概念之一,指若干具有共同屬性的事物的總體:子~。交~。
9. 古同“輯”,和睦。
10. 姓。
編碼41為“能”,字參考金文5984能匋易貝於厥��公。����五朋。能匋用乍文父日乙寶��彝。
編碼42為“工”,
編碼43為“巧”,
編碼44為“匠”,
匠 jiàng
1. 有手藝的人:~人。木~。畫~。能工巧~。
2. 靈巧,巧妙:獨具~心。
3. 具有某一方面熟練技能,但平庸板滯,缺乏獨到之處:~氣。
德塤按:“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工藝技術高超的人。出自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李氏仁豐園》:“今洛陽良工巧匠,批紅判白,接以它木,與造化爭妙。”
今後該成語出處應為:,能工巧匠出處為夏帝手書:《兵進利戰》。
編碼46為“精”,
編碼47字書查無。唯“碄”音lín 〔~~〕深貌。
編碼48為“細”,
同【細】字
編碼49為“利”,
編碼50為“片”,
編碼51為“朿”,音cì ,同“刺”。編碼25字參考甲骨文
鐵197.2(甲)。
編碼52為“既”,參考甲骨文
集成5412(二)。
編碼53為“成”,字参考甲骨文
合集27511
編碼54為“廇 ”,廇 liù
1. 堂的中央;正房的中央。
2. 房子的大樑。(二)古同“霤”,屋簷上接雨水的水槽。
編碼55為“烏”,
編碼56為“堅”,
編碼57為“射”,
編碼58為“之”,
編碼59字書查無。隸定為“
”。
德塤按:“光”的異體字,言從窗外看到閃電狀。
又,从光从女亦为“光”:宰由簋。
編碼60為“如”,如音rú ,
編碼61為“閃”,閃
shǎn
1. 天空的電光:~電。打~。
2. 突然顯現:~光。~爍。~耀。~現。
3. 側轉體躲避:躲~。~讓。
4. 因動作過猛,使一部分筋肉受傷而疼痛:~了腰。
5. 姓。
編碼62為“電”,
德塤按:啟帝時代就出現了區別字“電”字,令人驚歎,這個字形到戰國時期才出現在金文中。在此之前,人們只能以“申”字作“電”:古文字“電”為會意字。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知申是古電字,電則後起之分別文。”
夏文字文化之失落如此。
編碼63為“可”,
編碼64為“
”,【喃】檸檬。
編碼65為“俌”,俌音fǔ 古同“
”。
編碼66為“
”,同【誓】字。
編碼67為“又”。
編碼68為“
”,同“
”,同“惛”,
德塤按:這個字解讀困難,要轉幾道彎。難怪歷代帝王收藏後都未能組織破譯。
惛,音hūn,古同“昏”,迷亂;糊塗:“心以利傾,智以勢~。”
惛 mèn
古通“悶”,鬱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
編碼69為“良”,參考甲骨文
乙3334(甲)、金文
。
編碼70為“兵”,
編碼71為“
”,音:mao4,“㮘”字之譌。
編碼72為“首”,
編碼73字書查無,是否存在以“攵”代替“止”?存疑。
音:zhen4
或同“
”。
編碼74 字書查無。
德塤按:查無此字。隸定為:
。
第八节 類似字姑錄準備考:
【喃】從手、妙聲。攙扶,提攜。
以待高明。
編碼75為“來”,
德塤按:啟帝字書法76另外有“禾”,故可排除。
編碼76字書查無
德塤按:該字由五個構件組合而成。有如此複雜的結構,說明夏朝的文字文化非常發達。當時,應該有一部字典的。否則當時如何教育傳播交流?第二,夏朝文字文化跟後世明顯有一個斷層。這不是余為查無而開脫。
編碼77為“命”
編碼78為“以”,
編碼79為“鉿”,
第九节 編碼80為“
”,音cun1
人名用字.
編碼81為“扣”,
編碼82為“精”,
編碼83為“和”,
咊 hé
古同“和”。
咊 hè
古同“和”。
編碼84為“日”,
編碼85為“夜”,
編碼86為“醀”,醀音wéi 肉酒。
編碼87為“琟”,琟 wéi 似玉的美石。
琟 yù
鳥名。
編碼88為“合”,
編碼89為“之”,
編碼90為“牢”,字參考甲骨文
。
編碼91為“固”,
德塤按:牢固,指堅固,結實。
編碼92為“揮 ”,揮音huī 見“揮”。
編碼93為“之”,
編碼94為“又”,
編碼95為“力”,
編碼96為“不”,
編碼97字書查無,
編碼98為“疆”,
編碼99字書查無,
編碼100為“
”,同短。
編碼101為“研”,
編碼102為“兵”,
編碼103為“形”,
編碼104隸定為“
”。
德塤按:面對夏文字,傳統字書太不給力了。連這樣的常用字都失傳而成為疑難字。疑为“致”之初文。
編碼105為“其”,
編碼106字書查無。
德塤按:參考資料如下:
,同【父】字
編碼107為“用”,
編碼108為“
”,參考
說文。同【盟】字。
編碼109為“戈”,
德塤按:“戈”字比後世金文具象化的戈更加抽象化,這些都說明夏文字體系曾經具有相當的發展高度。
啟帝的書法也比乃父大禹更加成熟而且專業,一絲不苟。試比較禹帝書法《大禹治水》。這些都說明夏朝帝室的文化教育是成功的。
編碼111為“之”,
編碼112為“旹”,音shí , 同“時”。 字參考金文
中山。
編碼113為“劌”,音guì 刺傷。
編碼114為“山”,
編碼115為“
”,音long2大聲;同“嚨”
編碼116為“精”
編碼117為“和”
編碼118為“啟”
編碼119為“帝’。

遵義播州區收藏家何元靜藏品。






作者介紹
王德塤: 1950-漢族,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長,世界智慧科學院院士、西南師範大學畢業,雙專業。貴州省社會科學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獎獲得者,貴州文史研究館特聘專家、中國名山名寺名觀文化研究委員會高級顧問、廈門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員、《上古文明研究叢書》編委、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貴州省易學與國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特聘專家,貴州省收藏家協會顧問、貴州省桐梓縣夜郎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貴州鎮寧竹王文化研究會顧問、重慶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