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琼林》卷一之地舆(下)
【原文】圣人出而黄河清,太守廉而越石见。
【注释】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才会变清一次,是因为有圣人出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无隐蔽。
【译文】圣人降临世间,黄河的水也会呈现清澈,太守清廉爱民,越王石才会显现于世。
【原文】美俗曰仁里,恶俗曰互乡。
【注释】仁里:仁者居住的地方。后泛称风俗淳美的乡里。《论语》:“里仁为美”。
互乡:就是交相为恶的地方,据说在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古时《淮阳志》称互乡。
【译文】风俗淳朴的乡里称为仁里,风俗恶劣的地方叫做互乡。
【原文】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翟回车。
【注释】胜母、朝歌:古地名。《史记》“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利污义,砥厉名号者不以欲伤行,故县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听说庄重严整上朝的人,不会贪图利禄而玷污道义;追求名誉的人,不会放纵私欲败坏自己的品行,因此,县名叫作“胜母”而曾子就不进去;城邑的名字叫“朝歌”而墨子就回车离去。朝歌:音“招哥”,位于河南省北部的淇县。商朝武乙、帝乙、帝辛四代殷王在此建都,改称朝歌。周灭商后,封康叔在朝歌建立卫国,都于此403年。汉代置朝歌县,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淇县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因《封神榜》电影误读为“潮哥”,使其谬误流传。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墨翟回车:墨翟,翟音敌,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视吃苦为高尚品行。墨翟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经过卫国时,听说前方来到朝歌,他大惊失色说这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转车头而去。
【译文】孝顺父母的曾子,不愿进入里名叫胜母的地方是恨它不孝;主张非乐的墨子,车子走到名叫朝歌的显邑时,就掉头而返,是嫌它失时。
【原文】击壤而歌,尧帝黎民之自得;让畔而耕,文王百姓之相推。
【注释】击壤而歌:相传尧帝时,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据宋王应麟《因学纪闻》记载,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壤用木块制成,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中者为胜。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生活,说明尧帝无为而治,天下有道。《艺文类聚》: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五十老人击壤于道。后因以“击壤”为颂太平盛世的典故。
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田界。后遂用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
【译文】尧帝时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
【原文】费长房有缩地之方,秦始皇有鞭石之法。
【注释】费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从壶公入山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驱使社公。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
缩地之方:《神仙传》中说,费房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费房长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了他一根缩地鞭,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
秦始皇:嬴政,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由于其认为自己功盖三皇,勋超五帝,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鞭石之法:《三齐略》中说,秦始皇欲渡东海观日出,有神人鞭石作桥,石头行动不迅速,神人用鞭子抽得石头流血。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译文】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
【原文】尧有九年之水患,汤有七年之旱灾。
【注释】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遂有天下。
《汉书》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
【译文】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灭。
【原文】商鞅不仁而阡陌开,夏桀无道而伊洛竭。
【注释】商鞅: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后因公子虔等告发其欲反,鞅出逃未果,回封地聚封地守军攻郑,秦出兵攻鞅,杀之于黾池。秦车裂其尸,灭其家。
阡陌开:为开阡陌倒装,田地之间的《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此处是说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伊洛竭:指伊水、洛水。传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无道,上天让伊水和洛水干枯来警告他。
【译文】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虐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原文】路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注释】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浪,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来献野鸡,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操》。
【译文】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海里扬不起大波浪来,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原文】神州曰赤县,边地曰穹庐。
【注释】神州:指中原地区;中国的别称。
赤县:“赤县神州”的省称。战国齐人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汉书》“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注:“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译文】神州又叫做赤县,是中国的别称。边塞之地游牧民族的帷帐,就成为地方的代称。
【原文】白鹭洲,二水中分吴壮丽;金牛路,五丁凿破蜀空虚。
【注释】《丹阳记》曰:白鹭洲,在丹阳县西三里,洲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之。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金牛:古川陕间栈道名。自秦以后,由汉中入蜀者,必取道于此。
《本蜀论》云:秦惠王欲伐蜀,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译文】李白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白鹭洲把南京西南的长江分割成了两条水,这就使吴地更加雄伟壮丽。秦惠王欲吞蜀,诡言五石牛能便金,想要献给蜀国却苦于无路,蜀使五丁力士开路,破除了蜀国的屏障,故有咏史诗云“山岭千重拥蜀门,成都别是一乾坤。五丁不凿金牛路,秦惠何由得并吞”。
【原文】瀑布岭头悬,苍碧空中垂白练;君山湖内翠,水晶盘里拥青螺。
【注释】君山:山名。在湖南洞庭湖口,又名湘山。《水经注》“湖(洞庭湖)中有君山…… 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
青螺:喻青山。张四维《双烈记》“妙高台上望诸峰,点点青螺天际小”
【译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诗对庐山瀑布的礼赞;“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刘禹锡对洞庭湖的赞美。
【原文】浩荡吴江,险称天堑;嵯峨秦岭,高谓坤维。
【注释】天堑:亦作“天壍”。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多指长江。《隋书》“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
嵯峨:山高峻貌。《楚辞》“山气巃嵸song3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王逸注:“嵯峨嶻jie2嶭nie4,峻蔽日也”。
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湖北、河南西部,长约1500公里。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秦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秦岭还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坤维:维,系物的大绳,《淮南子》有“天柱折,地维绝”的说法,所谓的坤维也就是地维。
【译文】浩荡的吴江非常险要,被称为天然的堑渊;嵯峨的秦岭十分高峻,被称为维系大地的巨绳。
【原文】雪浪涌鞋山,清洗步武;彩云笼笔岫,绚出文章。
【注释】鞋山:即江西九江大孤山的别称,鄱阳湖出口处。山形似鞋,故称.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九江府•德化县》:“大孤山在府东南四十里彭蠡湖中,与南康府分界,西南洪涛,一峯独耸……山形似鞋,一名鞋山”。传说王母娘娘有一次畅饮过度,醉酒之后出天宫,一只鸳鸯鞋掉落凡间,恰好坠入鄙阳湖,以后就长出一座象巨鞋一样的石山。故宋人曾诗云“飞琼乘醉出天闻,坠下弓鞋千古存,若使当年添一只,雪花浪里浴双鸳”。
步武:脚步。陆游《道室杂咏》“岂但烟霄随步武,故应冰雪换形容”。
笔岫:张守让《笔岫》诗“笔岫晴空插晓云,长空飘落气氤氲;夜来正有江淹梦,散作晴空五色云”。
岫:山洞;有洞穴的山。《尔雅》“山有穴为岫”。韩拙《论山》“洪谷子云:尖者曰峯,平者曰陵,圆者曰峦,相连者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岩”。又指峰峦。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译文】庐山脚下的雪浪飞涌而起,可以清洗脚步。笼罩在笔岫山上的彩云绚丽好看,仿佛巨笔写出的华丽文章。
【原文】金谷园中,花卉具备;平泉庄上,木石皆奇。
【注释】金谷园:指晋石崇于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石崇曾写《金谷诗序》记其事。
平泉庄:李德裕游息的别庄。《剧谈录》:平泉庄去洛阳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白居易《醉游平泉》诗“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
【译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中,各种名贵花卉都很齐全;唐朝李德裕的平泉庄里,花石都很奇特。
【原文】滩之凶,无如虎臂;路之险,莫若羊肠。
【注释】虎臂滩:滩名。《水经注》:江水东经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刺史,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太平寰宇记》:使君滩,在万州东二里大江中。昔杨亮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没,故名。滩:江河中水浅多沙石而流急之处。
羊肠坂:古坂道名。萦曲如羊肠,故称。有两处:一在今山西省壶关县东南;一在今山西省晋城市南。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亦作“羊肠阪”。羊肠: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
【译文】沙滩最为凶险的,没有赛过虎臂滩的;道路最为险恶的,没有胜过羊肠坂的。
【原文】烟树晴岚,潇湘可纪;武乡文里,汉郡堪夸。
【注释】烟树晴岚:沈括《梦溪笔谈》: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岚就是山林中的雾气。太阳出来,云山雾罩,就是烟树晴岚。代喻潇湘。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潇湘:湘江与潇水的并称。多借指今湖南地区。
【译文】山市晴岚,渔村落照,江天暮雪,烟寺晚钟,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潇湘夜雨,洞庭秋月这潇湘八景是最可纪述的风光;武乡和文里,是汉中人范伯年对南朝南宋帝夸耀的故里。
【原文】七里滩是严光乐地,九折陂乃王阳畏途。
【注释】七里滩:浙江省桐庐县南有七里濑。两山夹峙,东阳江奔泻其间,水流湍急,连亘七里,故名。北岸富春山 ( 严陵山 )传说为东汉严光耕作垂钓处。
九折阪:《汉书》载: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lai2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
【译文】七里滩在浙江,是汉朝严光归隐垂钓的地方,有官不愿意做,所以称严光乐地;九折阪在四川,汉朝益州刺史王阳上任时,路过此处,见其危险,怕出意外,竟托病辞官。
【原文】将军征战之场,雁门紫塞;仙子遨游之境,玄圃阆风。
【注释】雁门: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北部。长城重要关口之一。唐于雁门山顶置关,明初移筑今址。向为山西南北交通要冲。李白《古风》“昔别雁门关,今戍龙庭前”。王琦注“《山西通志》‘雁门山在代州北三十五里,双阙陡絶,雁欲过者必由此径,故名。一名雁门塞,依山立关,谓之雁门关’”。
紫塞:北方边塞,亦指古长城。《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玄圃:传说中昆仑山顶的神仙居处,中有奇花异石。玄,通“悬”。《文选·东京赋》:“左瞰阳谷,右睨玄圃”。《水经注》:“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三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阆风:即阆风巅,山名。阆音浪。《楚辞》:“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王逸注“阆风,山名,在昆仑之上”。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昆仑之巅。《海内十洲记·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
【译文】雁门关,古长城是将军征战的场所;昆仑山上的玄圃堂和阆风巅是仙人游玩的地方。
《盘古诗联学院工作人员》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 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管理兼主审:
杨秀红 汪凤森 郭利战
田 卫 段志军 袁桂杰
野 鹤 张 琳 刘巧英
主审: 袁谷成 天 问 蒋贵龙
凌赣文 李晓华 俞子兰
钱秀英 黄伟琰 徐家齐
张丽辉 张旭祖 李凤梅
郑举纲 吴立红 林春平
于海营
审收:徐成美 臧 岚
制作:一剪梅 日月 溪水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4. 1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