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颂名,生于1935年,是著名中医方剂学学家,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教授。
来自著名中医世家的他,一生的从医执教思想及理念受其祖父和父亲影响颇多。其祖父梁翰芬在岭南、港澳乃至全国中医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位清末的监生起初在乡间教书为主,许是受到同乡中医治病救人的感召,于是拜当地名中医为师,走上了中医的道路。清末民初,梁翰芬在广东省医生考试中一举夺魁,受聘于广州市方便医院,之后曾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光汉中医学校、华南国医学院、广州和香港保元中医学校、广州汉兴中医学校等医学院校任教。他精于诊断,尤重视脉诊、舌诊,著有《诊断学讲义》《眼科讲义》《辨舌疏证》《痛症案疏》《脏腑药式》等。当时,国民党政府提出废除中医药,国人群情激愤。在1931年南京中央国医馆成立之时,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陈任枚率领梁翰芬等11名广东知名中医出席大会,在会上抨击当局的政策。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梁翰芬凭借自己的医术挽救了不少重病患者的生命,也培养了很多学生,比如杜明昭、杜蔚文、罗元恺、邓铁涛等著名中医大家。
梁颂名的父亲梁具天自幼跟随梁翰芬学医,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进入广州方便医院工作。后来越南的一家华侨医院来广东招聘医生,梁具天以粤港澳中医师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在越南工作期间因医术精湛,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梁具天从越南回国后,一直在广州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被评为广州市名老中医,并被时任院长梁毅文称为“再世华佗”。

梁颂名,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历任广州中医学院中药系主任、中药研究所所长、中医方剂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暨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广东中药学会会长等职务,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近50余载,是全国著名中医方剂学学家。
在其祖父和父亲的直接影响之下,梁颂名也走上了中医药的道路。幼年时,祖父要求他背药方剂方歌,说不懂也要先背。祖父说:“我在广东省医生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不是偶然的,一是我平时看病多,有经验;二是因为我平时看书很多。”因此,梁颂名从小熟背药性赋、汤头歌诀,阅读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并利用课余时间跟随祖父、父亲临证,积累治疗经验。
梁颂名高中毕业于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期的中医处于低潮,在医学界地位较低。故梁颂名听从祖父的意见,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药理学系,以期先修读西医课程以求一技傍身。这段经历促使梁颂名对中西医协同治疗持开放态度,做到兼收并蓄。
1954年,毛泽东曾对中医药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同年,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中医药被高度重视起来,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学习中医的热潮。为响应国家号召,梁颂名毕业后回到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工作。后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医研究,他前往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医药研究班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深造。从北京深造回来,梁颂名回到了广州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室工作。当时的广州中医学院名师荟萃,特别是朱敬修、周子容、关济民几位名老中医德艺双馨,名望极高,梁颂名主动跟随他们学习,同时博览群书,慢慢地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梁颂名先后师承其祖父梁翰芬、父亲梁具天以及朱敬修、周子容、关济民等名老中医,做到寻求古训,博采众方之长。梁颂名注重调理脾胃,尤其小儿脾胃常不足,易为乳食积滞、生冷水湿及不正之气所伤,故更应从脾胃入手;对肝炎的治疗,强调要遵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训,以健脾消导为主,辅以清肝泄热之法,每收到较好的疗效;善于运用理气活血药配伍虫类药治疗远年胃气痛,疗效满意,重用百部治疗久咳,重用香附治妇女不孕症等,每每收到满意的效果。20世纪60年代,梁颂名创建了广州中医学院第一个中药方剂试验室,旨在开展单味中药和复方的药理试验研究,在《广东中医》上发表了《黄芪、甘草、大枣对脾胃功能的实验研究》《消肝扶脾丸对中毒性肝炎的实验研究》等论文,同时指导方剂学的研究生开展一系列中药复方的药理与临床研究;参与指导多项省级、国家级中标课题的研究工作,如“中医治疗糖尿病单方验方的筛选研究”“五子衍宗丸药理研究”等,为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他编写了《中医方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医方药学基础》《中国药酒》《中医脏腑概要》《中药学发凡》《梁颂名方剂学讲义》《食疗养生》等十五本书籍,还发表论文《三冬茶治疗急性咽炎400例临床疗效总结》《梁翰芬老中医治疗经验琐谈》《启膈散的运用》《自由基与糖尿病》《消肝扶脾丸对中毒性肝炎的实验研究》等30多篇。
梁颂名经常开玩笑说:“我喜欢老师这个职业,和学生们在一起,感到自己永远年轻有活力。”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工作期间,他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主讲中医方剂学、中药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因为授课生动有趣,他每年都被评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差不多历届学生都以满分评核他的教学效果,其中第九届研究生班学子们写了一副对联给他:“四年寒窗苦读,幸遇一代良师,迷图引路;半生杏林施教,誉满八方省市,医圣齐名。”

教学之外,梁颂名还坚持每周不少于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的医院门诊出诊。他认为教学与临床有着紧密联系,“学生们为什么喜欢我的课,就是因为我有很多实例结合,而不是照本宣科。”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所主任胡志远教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在香港某医院,一名7岁的小男孩呈休克状态躺在病床上,仅靠仪器维持最后的一点生命表征,站在病床前的医生替男孩详细检查后,无奈摇头叹息。这时一名中医师走了进来,为小男孩把脉望诊后,把一瓶带有浓烈药材味道的液体经过胃喉管倾入小男孩体内,不久,男孩原本静止的血压竟然慢慢上升,在场啧啧称奇的西医迅速展开一轮急救,终于将小男孩从鬼门关里抢救回来”。这位中医师正是梁颂名。
除了老师和医生两个角色,梁颂名还有一个外号——“岭南药王”。
作为当代岭南中药奠基人,梁颂名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创办的中药系系主任这一重要职务。他带领全系同仁不辞辛劳地挺过了创办初期最艰苦的岁月,引进培养师资、建立中药苗圃园区、争取各类经费壮大中药系实力。而后他又在中药系基础上推动成立了中药学院。如今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实力强大、成绩斐然,“中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中药)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学院为粤港澳地区乃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对振兴国家中医药事业及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梁颂名带徒
同时,他还曾长期担任广东省新药审译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医药管理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新药评审委员,国家中药品保护评审委员,国家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维护广东中成药的声誉和扶植其发展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如1985年,国家对中成药市场进行整顿,要求不允许含有西药成分,所有的中成药需要重新进行审批。广州中药一厂的消渴丸和原佛山中药二厂的鼻炎康这两种畅销药面临淘汰,两个药厂都面临倒闭。梁颂名便向评委提出了“把这两种药砍掉的话,这两个药厂都要关门,能不能这样:我们把药里的西药成分拿掉,做成另一种中成药,对其成效出一份分析报告,纯粹的西药怎么起作用也出一个分析报告,将三个放在一起比较,看哪一种最有效,不要搞一刀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报告结果显示还是中西药结合的最有效。于是在梁颂名的极力争取之下,两个药被保护了下来。后来,梁颂名还帮助药厂撰写新药申报所需的方解,促使新药的顺利审批,并为药厂职工做教育培训,提升中成药水平。
对于粤港澳三地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梁颂名起到了带头和推动作用。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筹办中医学院,年逾花甲的梁颂名在校方的真挚邀请下,经国家相关部门的推荐和批准,奔赴香港开启新的教学科研生涯。
梁颂名说,筹办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不是一件易事,涉及到人财物等,每件事都要办好很难。早期因课室少,作为创院教授的梁颂名只能在院长办公室门口摆一张工作台处理日常事务,有时为办某一事往往要跑好几天,加班更是常态。中医学院整个构架、课程编排、教学提纲、教材先定、教学大纲、临床实践等都需要由他设定或审定。最初几年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梁颂名不得不承担了大部分中医基础课的讲课任务,同时负责学生的见习安排,不定期检查见习情况,以便及时改进和完善。

▲梁颂名诚邀卫生部前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佘靖(右)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顾问
梁颂名教授说:“我是个教书匠,也是个中医迷,尽管年龄大些,外人看来工作辛苦,事实上我心里是很快乐的。”如今的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已是规模初具,学院已培育出逾千名中医毕业生,为香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出一分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梁颂名一直在努力:“我的目标是将来中医学院能独立设院,而不是附属于医学院之下。”
回顾香港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从不认可中医,中医没有合法地位,民众认为中医只是保健手段,到如今重视中医药发展,在大学成立中医学院,是重大转变。梁颂名十分开心,但心中犹觉不足,因为香港的中医与西医薪资水平差异较大,且中医没有进入医保也影响了居民看病的选择倾向。他希望日后能做到中医与西医平起平坐,将中医纳入香港公立医疗制度,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中医在香港的地位。“这需要不断地去争取。中医学院教育管理方面亦要力求改进,学生要争气,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相信中医的前途会更美好。”梁颂名说。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陈伟仪(左)、中医学院院长梁挺雄(右)共同为梁颂名颁发“杰出贡献奖”
梁颂名与澳门中医药业的渊源要追溯到1994年。当年中国卫生部受澳门卫生司邀请,组织代表团访问澳门,梁颂名是成员之一。访问结束后,澳门卫生司请求梁颂名留下协助澳门药物厅检查各中药店的药物质量及中医诊所有无兼用西药的情况,同时协助卫生司修订中医药条例。“以前由于缺乏监管,有不良商家会以次充好,甚至将发霉的药材卖给病人,要打击这种现象,把市场规范起来。”梁颂名解释。经过这些合作,澳门卫生司对梁颂名赞不绝口。之后, 梁颂名往来澳门便渐渐多了起来。
1995年,由澳门卫生司资助,澳门中药业公会组织举办中药技术员(中药士)进修班,委托梁颂名教授编写教材并负责讲授,以提高澳门中药业人员中药、方剂知识水平。进修班一连办了5届,受到学员们的热烈好评。在澳门官也街经营中药房的彭月娟女士是第一届进修班的学员,她的丈夫则参加了第二届。梁颂名每次来澳门参加公会会庆,彭月娟都会到他下榻的酒店迎接,也会邀请他到中药房坐坐。“因为梁教授值得尊敬。”彭月娟说。
梁颂名常说,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一个人要有情怀,作为中医人,必须有爱中医药的情怀,更要有家国情怀,否则会一事无成。”家国情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主脉,绵延几千年而不断,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结构到民间心理等方面。

▲梁颂名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右)留影于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
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派梁颂名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前往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留学期间,梁颂名重点研究糖尿病与自由基的关系, 发表了题为《自由基与糖尿病》的论文,证实糖尿病综合并发症与体内“反应性氧―自由基”活动失控有密切关系,建议以体内自由基活动为指标筛选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受到医学界广泛重视。访问研究结束后,哥伦比亚大学力邀梁颂名留在加拿大工作,并允以高薪,但他不为所动,坚定回国。梁颂名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心中必须要有祖国,不管其他国家给我多好的条件、多高的报酬,必须按时回国的,涵养家国情怀要知行合一。”
如今,近90高龄的梁颂名依旧坚持奋斗在一线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梁颂名笑道:“至今中医学院讲课最多的老师还是我,年纪最大的也是我。”他说:“我国的卫生方针和政策层面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鼓励和‘放开’力度、频度令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充满希望,也是最好时机。”

▲作者:钟瑶,硕士,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师从著名中医方剂学家,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梁颂名教授。
2015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应用好,在建设健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2016年2月,国务院颁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为未来十五年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作出了战略布置。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和扶持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就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更是奠定了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地位。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他认为,只有祖国才是中医师成长和发展的沃土。知责尽责是家国情怀的内核,是为党为国为人民的力量之基,梁颂名心中有责,行中尽责,方能超越“小我”, 完成“大我”。
“心血培桃李,粉笔写春秋”是对梁颂名教授一生最恰当的写照。
作者:钟瑶
主编:刘迪生
副主编:钟敏仪
主编助理/排版:赵阳欢
欢迎来稿,邮箱地址:gdqlhx@163.com
本社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东路140-148号广东侨联大厦6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