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鲁昌和,男,汉族,初中文化。安岳县驯龙镇鱼栈村人。生于1939年8月26日。1945——1952年在家望牛割草;1953年——1958年在驯龙小学读书;1959——1961年在驯龙中学读书。1961年学校停办,回家务农至今。
曾任过《四川农民报》通讯员、生产队会计、队长、民兵连长、公社革委会委员、镇人民代表、县个协理事、资阳市作协会员、县收藏家协会理事、区个协副主席。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写新闻,搞创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农民报》、《中国工商报》、《军事展望》、《家家乐》、《中国电视报》、《中国人民大阅兵》、《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市场报》、《四川民兵》、《个体私营》、《四川工商》、《家长报》、《西南工商》、《锦江文艺》等都用过我的文章或作品,并多次获奖。
《老俩口看奥运》被中国电视报社评为三等奖;《柠檬作证》被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评为铜牌奖;《营养案》被小小说杂志社获准第三届“黄河杯”全国文学艺术作品参加一二三四等奖的决赛;《请客》被四川日报社文艺部评为二等奖;《外敷药》被四川民兵杂志社评为二等奖;《小白兔》被资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老百姓喜欢的“资阳童谣”一等奖;《露珠》、《起早》被资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老百姓喜欢的“资阳童谣”入围奖。《真诚的爱》被资阳日报社、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资阳供电公司,在“这城市有爱”有奖征文活动中评为纪念奖。著作《鱼箭滩奇传》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
共花了三十多年时间,辑编了一部《医药宝库》,手迹约三百万字。
月夜送种
(小小说)
文/鲁昌和
火辣辣的太阳被月亮撵得躲到了西山背后,她才悄悄地爬上了树梢。整个大地被夜雾陇罩得纷纷扬扬,显得格外寂静,只听到“嗡嗡”的蟋蟀声,人们早已熟睡到了梦乡。
唯有张大爷心事重重,坐卧不安。她对老伴说:“李支书为我们村早日脱贫致富,想方设法熬了几个通宵,眼睛都得了红眼病。我们要让他好好睡一觉,你要把他的门扣好,趁这个机会,我去鎮政府把贫困户的小麦种挑回来,早点发给他们。你把早饭煮熟了才去叫他来吃。”
“你硬是太唠叨,我都知到了,你快去了嘛,慢了又要走到别人后头。”
张大爷把号志灯上面的灰尘拍了又拍,吹了又吹,然后用湿润毛巾擦得像新的一样,戴在前额上,打开电源,就像太阳底下的大白天一样。他拿起六尺扁担,挑起萝筐就去挑麦种去了。
张大爷刚刚翻过丫口,走到他的包谷地边,只听到前面“唰”的一声,他停下脚来,定睛一看,前面有一个人影晃动了一下,他就大声呼叫:“快来逮賊哟!有人偷包谷。”“别喊!是我。”张大爷三步并成两步走,走拢一看,是李支书坐在扁担上“叭哒”着叶烟。“啊!是李支书,这么早,你来这里干什么?”李支书不慌不忙从兜里摸出香烟,抽了一支递给张大爷,再摸出打火机“咔嚓”一声,寸长的火苗点燃了他的烟。他们一边吸一边叙谈,“老张呀,你是老党员,老农民,目前,快要立冬了。立冬前后是种小麦的最佳时节。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过了这个山,就没有这个店了。我不提前把贫困户的小麦种挑回去,到时候来抓脚肚子呀!你看,我担了满满的一挑”。张大爷双手握住李支书的双手说;“你是我们的好领导,处处都为我们着想”。“你太过奖了。”“李支书,我已经来晚了,我看这样,既来之则安之,把小麦种分成两担,我们两个来承担。把它送到贫困户家中去,我们心里才踏实。”
“你说的办法很好,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他们两个人小心翼翼把一挑小麦分成了两挑,他们各担一挑,送到全村的贫困户手中。
云雾慢慢地散去,花草林木现出了原形。东方的太阳看着他们挑着空箩筐走在回家的路上露出了笑脸。

两部大典征稿

第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