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以欧阳劭璋、张新未学书说起
穆治钢
摘要:本人穆治钢有四十余年书法教学经历和经验,践行“一百个学生一百种教法”之因材施教理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书法人才,今天聚焦新收弟子欧阳中石先生曾孙欧阳劭璋和张新未两名小学生,剖析依性格差异选定入门书体的教学策略,探究成效,同时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书法教学变迁,阐述国家重视下书法教学的发展。
一、引言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小学教育里意义非凡。本人1983年从事书法教学工作至今四十余载,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书法教学从复苏到蓬勃发展,历经诸多变化。2023年欧阳劭璋11岁、张新未8岁开始和本人学习书法,依其俩性格,规划了不同书法主攻方向,初见端倪,蕴含教学巧思与对书体精髓的精准拿捏,折射当下书法教学发展趋势。(注 :本人书法导师欧阳中石先生女儿欧阳启明师姐2023年向我推荐其孙欧阳劭障与本人学习书法,今年五月在本人书作馆举办了“欧阳邵璋学书法一周年”汇报展,展览广受好评)
二、唐楷与《张猛龙碑》特性对比
笔法差异:唐楷严守法度,用笔细腻、笔画规整;《张猛龙碑》方圆并用,方笔凌厉,点画灵动,时有行书笔意,活泼随性。
结构差异:唐楷对称均衡,追求笔画间精准比例;《张猛龙碑》宽绰舒展,中宫紧凑、重心多变,古朴而富动态。
风格差异:唐楷端庄典雅,尽显大唐风华;《张猛龙碑》雄浑豪迈,满是北朝的质朴与不羁。
书写节奏与规范差异:唐楷书写徐缓,铺毫调锋严谨;《张猛龙碑》速度灵活,起笔收笔果敢,行笔流畅自然。
三、契合性格的入门选择
欧阳劭璋与唐楷适配:欧阳劭璋沉稳耐心,唐楷严密法度契合其特质。临摹欧阳询楷书需精雕细琢,助他夯实基础,养成严谨书写习惯,利于后续风格拓展与创作转型。另外,欧阳劭璋继承欧阳祖先遗风,也是作者决定他以欧体作为学书切入点的原因。
张新未与《张猛龙碑》契合:张新未活泼好动、好奇心盛。《张猛龙碑》多变风格激发其探索欲,灵活书写契合天性,让他领悟书法率性之美,滋养创作灵感。另外,张新未的娘舅是本人十几年前的学生,其对北魏书法颇有研究,也能助其学习,尤其是两个学生两个学书方向,对两个学生十年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举办书法联展,利大于弊。
四、成效与启示
经针对性训练,二人成果斐然。欧阳劭璋得遗传基因,曾一天练字13个小时而不反感,其耐力惊人,其潜力无限,其作品工整,临帖日课不断,前途不可限量;张新未作品有豪放洒脱趋势,虽天生好动,却背诗写字兴趣十足,尤其能背诵1700余字的荀子《劝学篇》和三千多字的孙过庭《书谱》,未来可期。
回望教学四十余年历程,思绪万千!改革开放初期,书法教学资源匮乏,教学集中在技法传授;近年,国家愈发重视书法,出台政策提升其地位,教学理念向文化传承、审美塑造转变,教学方法更强调因材施教,尤其是吾之书法导师创建了书法硕士研究生、博士、博士后点,让书法学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与创新能力不断系统化和科学化,书坛前景广阔。
着眼未来,欧阳劭璋继续深挖欧楷、涉猎行草,加强书法理知识,随着年龄增长,全方位强化字外功夫,朝着院校专业书法研究人员和实力派书法大家发展;张新未可探寻北碑体系、融入现代理念创新,从张猛龙碑入手,涉猎始平公碑、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等北魏书风研究了,融入于佑任草书笔意,向着魏碑大家方向!
五、当今书法现状与未来走向
当今书法现状
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一方面,传统书法依然深受大众喜爱和尊重,许多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书法家坚持对古代经典字帖的临习与研究。另一方面,部分书法家在探索创新时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丑书”现象,引发了广泛争议,在我看来,另有隐情。
书法教育的普及与问题并存: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书法教育在中小学及各类培训机构广泛开展,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书法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且家长和学生对书法学习的目的存在功利性。
科技对书法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为书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AI书法助手、数位板等新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但也有人担心过度依赖科技会导致书写能力下降,传统书法的韵味和人文精神被削弱。
未来书法走向
多元化发展:书法风格将更加多元化,不同书体之间的融合以及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将成为趋势,创造出更具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科技与书法深度融合:AI技术将在书法教育、创作、鉴赏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为书法体验带来新的变革。
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未来书法将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同时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反映当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专业化与大众化并行:书法专业教育将不断完善和发展,将来会出更多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书法研究和创作人才。同时,书法普及工作也将继续加强,让书法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文化符号之一。
六、结语
书法教育集文化传承、人格塑造于一体。针对小学生因材施教,选准入门书体,能让学书幼苗茁壮成长,为书法艺术续添活力,也契合国家弘传统文化的愿景,推动书法教学高质量发展。
借此机会发表感言,当代书法泰斗欧阳中石先生当年为我《书法论文集》和《书法诗词选》逐篇指导、为我上海书作展“悬纸”题写展标、为我与家父“父子书法展”讲话祝贺、尤其先生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时为我悬纸书法“抻纸”力挺等等让我无以为报!今天指导先生曾孙,乃天赐报恩之良机也……


编辑: 李 牧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一 琳 朱明杰 孙立芳
李 凤 李迎春 陈金福
杨桂珍 郑洪金 胡 江
晏明华 郭建芬
(按姓氏笔画排序 )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王 谨 王伟长 王启顺
王国清 王根权 方胜利
甘会文 任 冉 朱成华
刘兆亭 刘金享 刘春华
闫三堂 齐玉山 杨 闯
李华明 李淑琴 李景春
李德兰 劳淑芹 吴文昌
张文革 张守儒 张顺富
韩玉春 蒋永溪 谭 颖
穆治钢 戴成有
出品: 李 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