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兜两座古桥的历史回望
文/曾耀聪 图/曾焕友
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原属惠安县)崇山村位于张坂镇西南部与东园镇交界,下辖山兜、山头、龟山3个自然村。民国时期在此设保,由黄岭,仑前,山兜,山头及龟山等多个自然村组成的后港乡崇山保, 取“崇山峻岭”之寓意,命名为崇山保。建行政村时,沿用“崇山”之名至今。
崇山村山兜曾氏开基祖沂公于公元明洪武元年(1368)由南安白石移居现址,曾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开疆拓土。在这古老的村庄有条自西向东流向的溪流,东面的溪道上有两座石结构拱桥,远近相望,一座叫官(意思是官方)桥,一座叫龟桥(像金龟形状),历经岁月的磨砺,显得古色古香,颇具气势。这两座石结构拱桥长度、宽度相似。桥长约5米,宽约2.3米,由多块桥板组成,每块桥板长度、宽度不一,厚度约0.3米。桥面两侧各设一道石护栏,由2个方形栏杆柱组成,防护和休息之用。桥下为一条宽约4米、深约2.3米的小溪,这两座古桥两侧各筑有条石护墙,这两座桥外观呈梯型形状,双边石砌踏步,中间桥面双侧石砌条石护栏,呈方型,基本保存完整,尤其是桥基,更是坚固如初。看着这两座古石桥下的溪水依旧缓缓地流淌,耳畔依稀传来岁月深处的轻微风声,仿佛拉开了曾经的时光。据山兜老一辈介绍,山兜自然村旧时处于惠安南部通往泉州的古道,在古代骑马经过官桥和龟桥时,不管什么身份的人的,都要下来拉着马跨过龟桥和官桥再骑上马前行,这条“官路”已成为古代不成文的贯例,说明这两座古桥重要的交通位置和历史地位。通过龟桥和官桥向西可达百崎、东园,向东可通玉埕、群贤、山高富等处。
据说山兜这古村落中,早时有“一溪七桥八井”的小桥流水的美景,是适应居住的风水宝地。溪流源头西面石盘上,明代摩崖石刻“活水源头”字样生动如泉,圆润如月。在“龙山古地”东宫里,有首诗曰“屋后崇山门外溪,活水源头小村西”这诗句描绘屋后的高山、门外的溪流、活水源头以及山兜村的地理位置,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
山兜溪流上的官桥和龟桥的始建年代不详,只知道后来铺彻水泥路,原型原石移至路的另一侧,原址已改为涵洞,上面复盖水泥路面。龟桥对面有座小小的“土地宫庙”,每当过年过节、土地公生日或自家里有添丁进财村民都一定要带着“生礼”等贡品来这里烧金放炮答谢土地公祈求平安发财;不时有善男信女前来燃香、点烛、烧金纸,祭拜土地公祈求平安。
龟桥和官桥上端的溪流穿越于村中。由于道路夹窄,为扩宽道路,山兜曾氏先人因地制宜,巧妙地将部分溪流改造为暗溪。暗溪的改造工程浩大,用石块整齐砌岸,顶部采用拱圈技术,基本以桥梁形式建造。暗溪桥梁总长为三百多米,其中老暗溪桥梁一百余米,修建年代不一,宽窄不一,高低不一,但却连贯成一个整体。这些拱圈并不统一规整,跨度最宽处超过4米,最窄处2.3米,桥洞最高处为4米,最低处1.6米。有的拱顶弧度非常小,几乎成水平状。在暗溪的改造过程中,山兜曾氏先人还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在有几段暗溪的底部用大块青石铺底。这样,整条暗溪犹如一个两头无盖的套筒,顶、壁、底连成一个整体,建成至今不用修缮却能一如既往地抵挡洪水的肆虐,保护着村民的安全。
山兜村中暗溪改造,不仅解决了村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站在暗溪桥上,回望这片宁静而美丽的古村,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它屹立在这里,成为我们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古村寻迹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深刻体验。【作者简介】曾耀聪,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台商投资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惠安县十八届人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