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威信
-----《道德经》启示录之七十二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72章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xia:二声)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72章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压榨人民使人民无以生计;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而保持前者。
思绪流萤:
老子曰:“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这是说统治者只要不压迫人民,人民就不会厌恶统治者;因此,掌握规律的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去做故意的自我表现;而有自爱之心的人,也不会去故意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一切故意做作的行为;本文述之“威信”,意在探讨威信的树立及其效应。
“威信”,是指人的威望与信誉,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曰:“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韩玘为韩安相也”;《三国志·张辽传》曰:“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苏轼 《东坡志林·赵高李斯》曰:“鞅 ( 商鞅 )立信於徙木,立威於弃灰,刑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杨沫《青春之歌》也说道:“晓燕在学生中是有威信的,现在还在学生会中负有相当的责任”。
人生旅途,可能会涉及政治威信、道德威信、职业威信或个人威信的好与坏,而威信又与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魅力相关,是自己释放作为的影响力,也是领导下属或从属人员做事的软实力,还是一个领导者获得部属人员相应认同感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想形成自己的威信,需要具有厚德载物、心地善良、知识渊博、技能突出、口才良好、为人和蔼、仪表堂堂、心态良好、胸襟宽广、善纳谏言、热情自信、诚信履职、以身作则、意志坚定、胆识过人、雷霆手段、勇破难题、敢担责任、理性说服、善解人意、真诚待人、替人着想、相互帮助、形成团体、激励措施、理事公允、不侵公利、承认不足、主持正义、培养下属、遵守规则、业绩服人、宽严相济、严于律己等过硬的人格魅力、作派和风范……同时,阻碍威信形成的因素,也有吝啬、贪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言行不一、没有信誉、推卸责任等状态。
一个人,不管是在朋友圈、家族亲属之间、同学同事之间、单位或团体之间,一旦由于人品、诚信等原因失掉威信,也就等于失去了在熟人面前继续“混世”的颜面和条件;做人诚信,是树立威信的第一要务,否则危难时无人援手:比如,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见到一个渔人驾船,就大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你刚才喊出一百两银子,怎么只给十两?”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听后沮丧地走了。过了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又碰到礁石要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附近,但却不再去救他,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同样,一个国家取信于民,也是树立国家威信,获得民众信赖的基础;比如,商鞅以“立木”取信于民,再行立法推广的做法,成为后人赞美的佳话;公元前361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具体负责改革立法事宜,商鞅起草了新法令后,为了取信于民,保证新法的顺利贯彻实行,他先命人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布告说:“谁能将此木头扛到北门,奖励10两金子”;百姓们看了,觉得奇怪可笑,都不相信,无人去扛那根木头;于是,商鞅又布告道:“谁能将此木头扛到北门,奖励50两金子”;终于,有人在诱惑下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奖励此人50两金子;百姓们这才相信是真的,便相互告知:“商君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于是,人们开始聚在城门边,期望还有这样的好事;结果,商鞅这次贴出的是变法布告,百姓认为商君讲信用、不骗人,于是就对变法的事都积极响应,秦国也因此迅速地强大起来了。
树立威信也需要顺应时势,不可强势地“自立威严”;如自己无能,亦可巧妙用人,坐享功绩;比如,西汉初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但他整天与人喝酒闲聊,很少过问朝廷大事;汉惠帝责备曹参,曹参跪地大胆地问惠帝:“请陛下细想,您与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惠帝立即答道:“我不如先帝”;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比得上萧何丞相吗?”惠帝答:“比不上”;曹参接过惠帝的话,继续说:“陛下说得很对,陛下您的贤明不如先帝,臣的德才也比不上萧何丞相;天下一统后,萧丞相已经制定了比较完备的律法与政策,在执行中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为何不遵照执行呢?”于是,曹参在丞相位三年,一直施行清静无为的不扰民之策,遵照萧何制定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恢复;而这种萧规曹随的做法,正好适应了汉初人民迫切希望休养生息的大背景;所以,顺应时势,才是树立威信最好的基础,无须强立威信。
并且,外国也有个人做得比曹参更绝;德国元帅、总统兴登堡在一战时,上任东线德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没想去树立什么威信,把所有的指挥大权都交给了军事天才参谋长鲁登道夫,而自己每天只管好好睡觉;但是,在能干的鲁登道夫指挥下,却取得了坦能堡战役的大胜,俄军萨姆索诺夫集团全军覆没;此役,也让什么都不干的兴登堡成了德国的英雄,并帮助他最后成了德国元帅,以至德国总统;这说明:有自知之明和又有识人之智的领导,无须去强立什么威信,只要充分授权能干的下属,而自己做个甩手掌柜,照样可以轻松地取得丰功伟绩,亦如刘备赐权诸葛亮。当然,作为一个军队、单位、组织、团体、企业的领导者或管理者,恩威并重地树立威信,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甚至有时也须以不惜除掉个别人为代价,去实现统领团队的使命。
1929年1月10日,正值隆冬的沈阳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少帅张学良府上的“老虎厅”内传来一阵密集的枪响,奉系军阀重要将领杨宇霆和常荫槐等人当场毙命,此事件被人戏称为“杨常而去”;杨宇霆和常荫槐是张作霖的重要部下,随张大帅鞍前马后,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杨宇霆,曾在1925年亲手除掉了反对张作霖的郭松龄,自此成为奉系军阀的重要核心人物之一;那么,张学良为何要杀掉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呢?原因是张学良要树立威信;1928年,张作霖被日寇炸死于皇姑屯,年仅27岁的张学良成为了东北军的少帅,但资历尚浅,军中威望不如杨常二人;杨宇霆仗着自己的资历和威望,经常管教张学良,弄得张学良似如“阿斗”,特别是在“东北易帜”问题上,张学良和杨常二人产生了巨大矛盾;1928年12月29日,当时国民政府北伐节节胜利,北洋军阀统治即将崩溃时,张学良审时度势,毅然选择“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的领导,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却在日本人的挑拨下,考虑自身利益,谋求割据,反对易帜,甚至拒不出席当天的纪念典礼,也没在府上升起国民政府的旗帜,依然挂着北洋政府的五色旗,这让张学良十分恼火,加上杨宇霆经常倚老卖老,对自己指手画脚,常荫槐紧随杨宇霆,培植势力,大有架空自己的势头,甚至还传出二人要里应外合,夺取张学良权力的消息,这才导致张学良决定除掉了二人,并自始在东北军内树立了威信,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帅。
综上观之,威信是人格、威严、魅力的风景,披荆斩棘的动力、破浪前行的风帆、“闲庭信步”的自信和从容人生的风采,惟愿人们在威信的树立和作为中,自勉自立,实现卓越的人生价值。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