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锁城村位于濮阳县城29公里,海通乡政府东南2.5里,濮渠路东0.2公里处。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商姓始祖商義甫携家眷从山西大槐树洪洞县迁居此处,该村以姓定村为锁城。其因此处是春秋卫国之南境要津,故建城扼要,取名以锁,后商姓建村于废城之墟,因称今名,此村均为商姓。
[图片]
明清时期共有两姓商,许,至到90年代初许姓走的走,散的散,亡的亡之。
清光绪九年(1883)年该村在十八世祖商秉臣带领下,筑建围村寨墙,周长十八里,高二丈五,厚丈二,顶宽一丈,以青砖为基,内用净土夯实,外为青砖砌筑,上建垛甬道,留有二门,分东西二门,西门之口有一座土地小庙,东门之口有一座二郎真君庙宇,先人们建立了两座庙宇保佑此村人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至到光绪十二年(1890)年,历时七年才全部竣工,清末时期农村寨墙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抵御土匪和战乱。
清末时期,清政府腐败,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国初期,阶级矛盾激化是土匪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贪官污吏横行,政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导至枪支在民间泛滥,广大农民生在水深火热之中,成为一无所有的流民,在清末民初之年商锁城村就出了一位义匪:许文右他在濮阳以南,浚县的屯子镇人称“三王爷”外号“三扁食”他杀富济贫很受老百姓尊敬,1928年他带领队伍在河北省劫了大户,把财物都救了浚县屯子街的苦难老百姓,屯子人称他“许三翁”的尊号。
他既有劫富济贪,除暴安良的“义匪”对百姓无害,只是得罪了当时的官府,无奈之下才沦落绿林,他的枪法也非常了得,听村里老人讲,他能站立马背之上双枪击麻雀,百发百中,广为留传,1939年他带领队伍弃绿林参加了抗日救国的队伍,至到1953年83岁逝世家中。
清末光绪十二年(1886)年最早有十八世祖商秉实创办文艺青年武术队,俗称(商社班)有舞狮,花船,三节棍,五形六合拳,闻名濮阳,传至民国初期为鼎盛时期,民国三十二年(1943)秋,一年一度的舞狮大赛在本地的甘吕邱村进行,方圆几十里的人纷纷前来围观…
当时人山人海,商家社班与领近村的何家班进行大赛,何家班到了那里连赛场都沒打开…而商家班舞狮口衔大刀,那刀是真快…发沾立断,一圈打开了赛场,狮口还衔有三岁男童上三张八仙桌,顿时围观群众拍手叫好,此赛荣获第一,虽然过去了几十年现在人们谈起来,还是高亢激昂,现以有137年之久的文化,只因文化大革命才解散,老艺人都故去,族人们也断了文化传承。
村里的变化美如画,现在的商锁城村面貌换新颜,宽宽的街道,绿化植树,家家都住了楼房,村里领导商廷霞书记,为新农村的建设积极用心,让人们过上了幸的生活,新农村的面貌一派生机勃勃,绿意冉冉,田野中弥漫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村民们热情洋溢,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
讲述者:商继书
收集整理记录者:商爱楠,商氏家谱二十四代传承人
日期:2024.12月5日
作者简介
商爱楠,1987年3月生,书法委员,爱写文章诗集,商氏家谱廿四代传承人,主管商氏家族事务,担任全国商氏文化代表委员,商氏理事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