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生态与文化的相互映照
一一读 《美丽查干湖》
杜 波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认为:“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作家张顺富的目光从未远离熟悉的生活,故乡和查干湖成为他写作的标志。而在生态散文集《美丽查干湖》(吉林人民出版社)的60篇文本中,看到的是作家张顺富对故土挚爱的深情表达,不仅展现查干湖的美与历史,挖掘故土的历史脉络和鲜活现场,还是对查干湖的人文地理、山水草木、禽鸟动物的深情记述,这些都引发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故乡,是《美丽查干湖》这本书的母体,生态则是这本书内容,而文化是这本书的灵魂,是他诗意人生最深邃的心灵背景与最坚实、最绵长的叙事动力。
文本以时间与空间融合相生,将查干湖的细节分割,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中焕发新生。在张顺富笔下,人性与自然是相通的。作者不单有其习惯性的人文沉思,同时也兼容了具备生活经验特性的叙事。就人文精神的开掘而言,张顺富对当地历史的勾勒的精准把握、无不精彩迭出。而植根于个人经验的叙事,在于“亮度的点燃”,那种“民众”眼中的查干湖与作者吻合的表达会经过时间的发酵,更加浓郁而明澈。不得不说,张顺富长于人文内蕴的开掘,也擅于个人生活史的叙述,这大概依赖于作家个人突出的感知力和精准的文字表达能力。
文本更体现出人与自然构建出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的平等关系。将《美丽查干湖》这本书以绿叶对根的情意的“还乡形式”反馈给读者与家乡,无论是写家乡、写人物、写植物、 写动物、写冬捕、写夏捞、写美食......都向读者全面、立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查干湖,文本中作者倡导查干湖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推介宣传家乡的大手笔的文本呈现,也是作者乡愁的灵魂得以慰藉的表达。而在美学风格上,本书为“查干湖美学”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在精神气质上,它可以视作是查干湖的“生态与文化之歌”。
偏于对查干湖地理和历史的勘察,还原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信念、审美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第一章节所表达的内容。尤其《大桥》一文中表达的是情怀也是展望,文本成为作者与故乡思想交流与沟通的情感媒介,尤其是作者站在桥上可见情景,令人神往,这些“鸥鹭飞逐、百鸟翔集、莺歌燕舞,鱼鹰时不时从水里捉起鱼儿跃向空中”那“绿树、红瓦、银湖、蓝天,煞是好看。”“站在查干湖大桥望着家乡,又是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查干湖大桥你是家乡的骄傲!”这是一幅立体的风景,风情画,如此让人赏心悦目的铺展开来。
《春捺钵》一文中,我们感受到古老的文化给予这片土地的传奇性。
在辽代,皇帝也与现在的人们有相同的“爱好”,那时的“露营”叫做“捺钵”。而“春捺钵”是指更倾向渔猎的活动,要求在湖水丰沛之地举行。
那茫茫草原腹地,是浓缩历史的辽金故里,文本中“查干湖春捺钵,在查干湖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世代查干湖人民难以忘怀。”这表明查干湖厚重的历史,也以圣水湖之名成为文化地标,增添了查干湖无穷的文化底蕴。
活在自然,也活在不朽的人间。在第二辑中,转入作家擅长的人文开掘场域,尤其对查干湖的情感介入映照出查干湖渔猎文化的真实境界。查干湖畔的人们,坚守着最原始、最传统、最质朴的渔猎方式,传递着对自然的敬畏,也保留了世界唯一的渔猎文化的活标本。
时光倒退到1.3万年前,“查干淖尔人”就在圣水之畔逐水而居,燃起象征文明与进步的堆堆篝火。这里的人们以湖为生,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已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用艰辛劳作与智慧征服自然。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
诚然,散文的本质是“我”与“我自由的情愫为倾诉”,“我”是灵动移动的,目光所及皆是土地与湖水、时间与生命。在文中,张顺富以质朴洗炼的笔触摹写各种乡间物事。
张顺富笔下的鱼宴系列作品完全取决于他对查干湖渔文化的深刻理解。查干湖全鱼宴烹饪技艺于2009年6月5日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查干湖盛产鳙鱼、鲤鱼、鲢鱼、鲫鱼等15科68种鱼类,为其制作独具特色的全鱼宴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食材来源。
所以这里的人们善于制作各种以鱼为主料的菜肴。其制作技艺伴随当地的渔业生产而发生、发展,是属辽金遗风中的民间技艺之一。
他们采用炖、煮、焖、熘、煎等技法传承制作的地方传统名宴。近年来,前郭尔罗斯还创出了以全鱼宴为核心,形、色、味俱佳的“查干湖风情宴”,并已逐渐形成品牌佳肴,是郭尔罗斯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作,已成为吉林省地方特色、餐饮的著名品牌。追根溯源,张顺富文本中的描写是一种对地域鱼文化的真实表达。
故乡的动物,是一代人的记忆,尤其回到作家的生活经验层面,这些完全是对童年的追忆与生态的一种别样表达。张顺富在文中这样描述“六十多年前,查干湖周边野生动物比较多。狼、狐狸、獾子、兔子等野生动物,经常在湖边、荒野出没。那时,湖畔村民少,家家养的鸡、猪、牛、羊成群,粮食充足。肉足粮丰,人们一般不会去打野生动物。人与动物,相对和谐,生态自然发展”话尽于此,无需解释。这些,既出自作家的童年生活经验,也生发于他成年后的这片土地观察和思辨。这种不同时间、空间的交汇,铸造了一幅处于动态的生态生活图景。
融入旷野,在行走中记录生长的故乡,作者对植物也情有独钟。比如《芦苇》表达出芦苇像一把刺向苍穹的青剑,又像一束尚待点燃的火炬,只需一个沸点,便能燃烧很久的意义,文本也从多角度诠释芦苇给这方水土带来的收获。其实,这一辑中的文章是从多维度一个个铺叙的,比如《艾蒿》《向日葵》《高粱》《黄豆》《芝麻》等,而这些文本表达的是这里土地的富饶,这里的人民和这里人民的幸福指数,“丰收”则是这一辑的另一个主题与主体的隐喻。
文学是作家沉潜于生活发现的、对我们生活的真实映照。经由这样的记忆描写,方显现真实的人间烟火,显现出作家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思索。在这部作品集中第五章仅有的的《大嫂》《二哥》《杨老师》三篇散文中我们可以随处看到作者以时间节点——几乎是年代式的记叙来讲述他的故事,让读者获得无可比拟的真实感。这种“情感”是亲情与师长的一种怀念与记忆,因为平凡会给我们最多感动。
在那个年代,作者和他的亲人与师长,奋斗着、热爱着、疼痛着,那种情感的支撑亦是彼时作者的常见情形。张顺富往往以悲悯之情和崇敬之心塑造着他们也塑造着自己一路走来到今天的意义。雅克.德里达指出:精神的思想栖息在作家的灵魂之中,它们在那里就是在家中,就是在其故土,就是本土的。张顺富用文字表达出让我们活在世上生命多了一份鲜活,那是一条无形的,却能温暖我们一生的灵魂之脉。作者正是怀揣一颗敏锐而温暖的心,用他的故事带给我们生命的体验与感动。
张顺富耐心捕捉自然中微小的细节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内心充溢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观中,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来表达对自然的体悟和理解,自然不再是纯然的背景,而是富于生命力的存在。无论是从清晨至傍晚,还是四季更迭的微妙变化,他都能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并描绘得淋漓尽致,是张顺富散文多年来写作的重要收获。
在最后一辑中作家就写出了查干湖四季的风景,尤其在《冬天》一文中展现出具有东北标志性的渔猎活动,也体现在《冬捕》一文中对这一情节有更具体更详实的文本叙事。我们看到一代代查干湖人秉持保护自然、呵护生态的朴素情怀,给自然留下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实现了“渔而不绝、绵延永续”。那一声“出鱼喽!”从古至今、春秋更迭,查干湖畔老渔把头高亢激昂的号子始终绵延不绝,也奏响了具有力量感与时代气息的雄浑乐章。
2018年9月,总书记到查干湖考察,作出“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的殷切嘱托。随之查干湖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建设成标志性的查干湖小镇、这里通高速、过高铁,通飞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覆盖了这方水土。“金山银山”在这里诠释得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查干湖深入推进,看水、看天、看地、看庄稼、看川流不息、看人们洋溢的笑容,他们在光与影的分野里,在这汪洋的湖水中,一如波光见证时光流淌的痕迹,那种不同映像之后赋予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印迹,那不止时间,还有彼时的空间溢满作者的心。那些把灵魂留在故乡的人,永远走不出一坯土与一滴水。
难怪张顺富在“创作谈”中说道:“美丽富饶的查干湖是哺育我成长的家乡。家乡故土的情丝,像一条无形的线,不管你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她永远会牵连着你……家乡的土地、家乡的草木、家乡的动物、家乡的山水、家乡人的亲情,永远在我的回眸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查干湖既是松原市湿地保护和修复的生动样板,亦是新时代新山乡巨变的一个缩影,更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与回响。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清澈纯净的湖泊、科学持续的发展观念和有力的保护举措,也让查干湖旅游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查干湖的生态与产业共融也在文旅融合中见到真金白银,这里也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生态意识真正地融入文旅之中。
蕾切尔.卡逊曾说:“大自然赋予大地景色以多种多样性,然而人们却热心简化它。”而《美丽查干湖》一书中充分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即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对北方地域文化温度进行真情书写的生态文学范本,也是以查干湖生态发展主体为主角,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体现在地域发展去表达生态与文化的人民为中心思想主题。所以说,《美丽查干湖》一书从本质上看,既是文化与生态的深度交融,又是生态与文化的相互映照。
作者:杜波 2024年11月30日写于白城市

作者简介:
【杜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白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中国环境报》《吉林日报》《诗刊》等各大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数百篇(首)。诗歌作品被译成英文、朝鲜文、蒙古文等。参与编著多部《中国诗歌年选》。】
编辑制作:老革